包利民
春天,開始于日歷上的這兩個字,開始于父輩們念叨“打春陽氣轉(zhuǎn)”,開始于老人們扳著手指頭說“春打六九頭”。實(shí)際上呢?在我們東北之北,根本沒有春的跡象,天依然深深地冷,雪依然歡歡地下。冬的余韻太漫長,春天只是先遞進(jìn)來一張名片,依然在門外很遠(yuǎn)的地方徘徊。
小時候曾問過大人,黃歷上明明寫著的是“立春”,為什么偏偏叫打春?大人們對此也是說不清,村里稍有學(xué)問的人也語焉不詳,只是告訴我們,這是從古代就有的一個節(jié)氣,可能是一種什么儀式。不過,我們真的沒有什么春天的感覺,除了母親看看黃歷上寫著的具體時間,幾時幾分立春,便準(zhǔn)備好蘿卜,或青或紅,洗凈切成片,到了那個時刻,一人分一片,吃掉,說是“啃春”。于是,倒是真的從蘿卜的清香味里,嗅到了一絲春天的氣息。
我們這里素來就有年前春年后春的說法,就是立春在春節(jié)之前還是之后。如果逢上今年是年前打春,明年是年后打春,那么這一年的陰歷十二個月,便沒有了立春的節(jié)氣,被稱為“寡年”,無春年,舊時說不宜結(jié)婚。
在打春的這半個月里,依然是寒假,我們依然在村莊外的雪地里奔跑。也會一天天地覺得,腳下的雪似乎松軟了許多。風(fēng)依然猛烈地刮,不過不記得是從哪個方向來,雖然是不變的冷,卻感到風(fēng)里少了一些東西,又好像多了一些東西。年少的心里,關(guān)于春天最初的印象,早已隨著那一片蘿卜而消散。
村里最老的老人,這個時候會站在村口,看著廣闊的大地,大地上的雪依舊那么厚,大地上的我們依舊無憂無慮。老人一輩子沒有離開過這片土地,他似乎比村莊更蒼老,某一天,他會看著這片熟悉的大地,說:“地氣通了!”
所以,在我們村,最先知道春天來的,是這個最老的老人。于是我們順著他的目光看,仿佛也看到大地醒了,一個呵欠接著一個呵欠,正在慢慢地掀開身上厚厚的被子。而我們真實(shí)地看見的,卻是那些倏去倏來的麻雀,羽毛的顏色比以往淡了許多。還有院子里的精靈們,腳步也輕快了許多,它們,可能也感受到老人所說的地氣了吧!
立春。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春氣無聲無息,無痕無跡,在這一天,在這一刻,輕輕地進(jìn)入人間,就像一個溫暖的夢,悄悄地進(jìn)入長夜
后來,我終于知道了,為什么叫打春。的確是一個古老的儀式,泥土做成春牛,站在門口,在這一天,人們用紅綠的鞭子抽打它,有“催耕”之意,希望有個豐收的好年頭。泥做的春牛被打碎,人們便把那些碎片撿回來,視為吉祥之物。
春天就這樣被喚醒了。
現(xiàn)在早已沒有了這樣的儀式,那頭泥做的春牛,就在心里。它挨了鞭子,疼得撒了歡兒地奔跑,就像它蹄下那些也正在撒了歡兒地生長著的青草和萬物。
于是,春天,就真的來了。
立春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首,又稱“打春”,“立”是“開始”的意思,中國以立春為春季的開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dá)黃經(jīng)315度時為立春。從這一天到立夏這段期間,都被稱之為春天。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fēng)和日暖,鳥語花香;春也意味著萬物生長,農(nóng)家播種。是故《立春》詩云:“東風(fēng)帶雨逐西風(fēng),大地陽和暖氣生。萬物蘇萌山水醒,農(nóng)家歲首又謀耕。”立春作為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代表著新的一年開始,因此又稱立春節(jié),歷來被國人所重視,不管是在風(fēng)和日麗的南方,還是在依然天寒地冷的北方。作者從小生長在祖國的最北部黑龍江省的農(nóng)村,對“立春”自然是沒有春天般溫暖的感受,但卻對祖輩們“打春”“啃春”的儀式感記憶頗深。對于姍姍來遲的春天,村里那位最老的老人,似乎是春天的先知,人們順著他的目光,仿佛也看到大地醒了,大自然的精靈們開始活躍了。而作者最好奇的“打春”的由來,也在長大后揭曉,原來是“立春”流行鞭打春牛的風(fēng)俗,有催耕之意。
立春里“咬春”有一種食品是蘿卜,因?yàn)樘}卜味辣,有“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立春里“打春”,打的是耕牛,提醒人們新春伊始,開始勞作。那么,立春,不僅是大地被喚醒,自然生物被喚醒,更應(yīng)該是人類被喚醒,提醒人們開始耕耘生活,不負(fù)大好春光!
【文題延伸】喚醒;新的開始;不負(fù)春光……(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