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家庭里,面對孩子的依賴,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立精神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尤其是孩子在兩歲半以后,不知道為什么,忽然“什么都不會”了—不好好穿衣服,非要媽媽給穿;不好好吃飯,非要媽媽喂;不想自己走路,非要媽媽抱……不是不會,而是“不想做”,總想依賴大人。往常一用就靈的“夸獎激勵法”也不管用了,孩子不斷地撒嬌或撒潑,讓媽媽們大傷腦筋。
一周歲的孩子正好處于十字路口,給他們一個機會,他們就會逐步變得更加獨立,更加善于與外人(大人或小孩)相處,更加自立更生,更加外向。如果他們老是被關著,不能與他人接觸,只習慣于同父母(往往只同父或母)相處的話,他們會離不開父母,更加怕見陌生人,完全內(nèi)向。
家長該如何去做呢?
和孩子分開的時候采用冷酷的態(tài)度并非一件壞事。平靜冷淡地處理你們的偶爾分離,反而可以讓寶寶感受到分開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也可以考慮讓其他人接替你照顧孩子,有時候,把這個任務交給孩子的爸爸,把黏你一個人變成黏你們兩個人,慢慢孩子就會和更多的人接近了。
讓寶寶親近大自然,多結識其他小朋友,和其他人聊天。這樣做能夠讓寶寶的視覺更寬廣,興趣及樂趣的層面更多,那么黏人的行為可能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比如說當你要洗澡或者如廁的時候,你可以將寶寶放在門口,他會先看你是不是在那邊,然后再去玩自己的游戲。這樣來來回回地看你是否消失,直到他確認媽媽一直都在的事實之后,你就可以關上門,但記得要跟寶寶保持溝通哦!
孩子在一歲到兩歲期間會受到漸漸豐富的內(nèi)心感受沖擊,這個時候他需要家長給予他全心全意的安全感。美國依賴情感研究專家霍華德教授解釋說:“這樣做會讓孩子知道:你多么可靠,多么愿意和他在一起,那么他的焦慮最終會慢慢平息?!?h3>5一切包辦非好事
家長平時要做到寵而不溺,讓寶寶自己承擔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不然他會慢慢喪失責任心,依賴性也會越來越嚴重。如果孩子依賴感已經(jīng)很強了,家長除了要學會拒絕,適當忽略他的黏人行為外,還可以通過游戲比賽的方式吸引他獨立做事,并及時表揚他的每一點進步。
家長前后不一的態(tài)度和多變的情緒會讓寶寶安全感下降,變成黏人兒。有的父母心情好時,能夠耐心地被孩子“黏”;心情不好時就把孩子一把推開,這種前后不一致的態(tài)度,容易使孩子無所適從,反而會增強孩子的“黏性”。
當寶寶有黏人的癥狀出現(xiàn)的時候,家長要采取轉移寶寶注意力的方式,讓寶寶對父母的注意力下降。如抱他去找他喜歡的動物,外出散步,進行游戲,等等,總之要讓寶寶轉移目標。
父母對孩子的愛無可置疑,但如何去愛,確實是個值得用一生來學習的課程。和無原則的付出與要求相比,孩子更需要尊重和陪伴,這才是愛的正確形式。當孩子帶著滿滿的愛和自信走出家庭時,就能真正獨立地站立在天地之間,成為一個大寫的“人”了?;蛟S,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曹潔蕓簡·育空間創(chuàng)始人中國國際薩提亞家庭模式心理師海靈格家庭系統(tǒng)心理師中德舞動心理師接受為期2年的Tavistock模式嬰兒觀察督導心理學從業(yè)20多年,專業(yè)幼兒觀察領域超過15年擅長特殊兒童訓練及家庭咨詢掃描二維碼關注“蕓簡成長空間”更多問題請聯(lián)系“蕓簡助手”:caojiexinl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