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汪榮斌,李林華
(安徽中醫(yī)藥高等??茖W(xué)校,安徽 蕪湖 241000)
安徽省位于我國東南部,地貌條件復(fù)雜多樣,山地、丘陵、崗地和平原相互交織。地跨長江、淮河、新安江南北,地形地貌由淮北平原區(qū)、江淮丘陵區(qū)、大別山山地丘陵區(qū)、沿江平原丘陵區(qū)、皖南山地丘陵區(qū)組成[1]。南陵縣位于安徽省東南部,長江下游南岸,地貌類型多樣,不僅大量分布著平原,還散落有低山丘陵,青弋江、漳河、奎湖等江河水網(wǎng)散布于中。南陵縣屬北亞熱帶濕潤型季風(fēng)氣候區(qū),氣候四季分明,溫暖濕潤,陽光充足,雨水豐沛[2],使得南陵縣的中草藥資源豐富多樣,呈現(xiàn)出明顯的生態(tài)多樣性。作者在2012年對該縣開展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工作中,共采集植物標(biāo)本1100余號,4000余份,所采標(biāo)本經(jīng)整理和鑒定發(fā)現(xiàn)有以下3科3種藥用植物為安徽省植物分布新記錄,現(xiàn)予以報道。所有憑證標(biāo)本均存于安徽中醫(yī)藥大學(xué)中藥資源中心。
1.通奶草植株 2.通奶草花 3.通奶草標(biāo)本
EuphorbiahypericifoliaLinn.Sp.Pl.454.1753; 海南植物志 2: 185.1965; 云南種子植物名錄 1: 440.1984; 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2: 620.圖 2969.1972; 湖北植物志 2: 387.圖 1293.1979; 北京植物志 1: 526.1984; 福建植物志 3: 224.圖 154.1987; 貴州植物志 6: 139.1989。
安徽分布: 李林華 340223120816785,2012年8月16日,安徽省南陵縣何灣鎮(zhèn)丫山,海拔51 m,憑證標(biāo)本存放于安徽中醫(yī)藥大學(xué)標(biāo)本中心。
一年生草本,根纖細(xì)。莖直立,高15~30 cm,無毛或被疏短柔毛。葉對生,狹長圓形,先端圓,基部圓形,通常偏斜,不對稱,邊緣具細(xì)鋸齒;葉柄極短。杯狀聚傘花序數(shù)個簇生于葉腋或枝頂;總苞陀螺狀,長1~1.5 mm,淡綠色,先端5裂;腺體4,邊緣具白色或淡粉色附屬物。蒴果三棱狀,長約1.5 mm。種子卵棱狀,長約1 mm。花果期8~12月。
全草供藥用。通乳、利尿、清熱解毒。適用于婦人乳汁不通、水腫、泄瀉、痢疾、皮炎、濕疹。
分布于長江以南的江西、臺灣、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和云南[3],安徽首次記錄。
1.東南茜草植株 2.東南茜草花 3.東南茜草標(biāo)本
Rubiaargyi(Lévl.et Vant)Hara ex L.A.Lauener et D.K.Ferguson in Not.Roy.Bot.Gard.Edinb.32(1): 114.1972; 中國植物志 71(2): 316.圖版 71 1-6; 浙江植物志 6: 128.圖6-162; FOC Vol.19 Page 306, 307, 308, 309, 310, 314, 317, 319。
安徽分布:汪榮斌 340223120815746,2012年8月15日,南陵縣煙墩鎮(zhèn)三星城門組山坡草叢中,海拔52 m,憑證標(biāo)本存放于安徽中醫(yī)藥大學(xué)標(biāo)本中心。
多年生攀緣草本。莖四棱形,棱上有倒生小刺。葉4枚輪生;葉片紙質(zhì),三角狀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先端急尖至長漸尖,基部常心形,邊緣有倒生小刺,上面粗糙,具短刺毛,下面脈上有倒生小刺,基出5脈,有時3或7脈。圓錐狀聚傘花序腋生;萼筒短,無毛;花冠黃白色,裂片三角狀卵形;雄蕊5,生于花冠喉部;花柱粗短,上部2裂。漿果近球形,成熟時黑色?;ü?~11月。本種的葉片的形狀基本為心形,葉片邊緣有倒生小刺,與同屬其他植物有不同。
分布于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及陜西[4]。雖然在1999年出版的中國植物志(FRPS)和2011年出版的Flora of China(FOC)中均記載安徽有分布,但在1992年出版的安徽植物志中無相關(guān)記錄[5],屬首次記錄。
1.小酸漿植株 2.小酸漿果實 3.小酸漿標(biāo)本
PhysalisminimaL.Sp.Pl.183.1753; 中國植物志 67(1): 56.1978; 海南植物志 3: 468.圖 860; 北京植物志2:861; 貴州植物志 1: 336.圖 290; 山東植物志2:1077 圖917。
安徽分布:李林華 340223121026020,2012年10月26日,南陵縣何灣鎮(zhèn)龍山山坡林緣,海拔180 m,結(jié)果期,憑證標(biāo)本存放于安徽中醫(yī)藥大學(xué)標(biāo)本中心。
一年生草本,根細(xì)瘦;主軸短縮,頂端二歧分枝,分枝斜升,生短柔毛。葉片卵狀披針形,長 2~5 cm,頂端漸尖,基部歪斜楔形,全緣波狀,兩面脈上有柔毛。花單生葉腋,花梗長4~6 mm,生短柔毛;花萼鐘狀,長 2.5~4 mm,外面生短柔毛,裂片三角形,具緣毛;花冠黃色,長約5 mm;花藥黃白色。漿果球形,包藏于宿萼之內(nèi);宿萼卵球狀,直徑1~1.5 cm。花果期6~12月。全草供藥用,清熱解毒、消炎化痰,適用于感冒發(fā)熱、咽喉腫痛。
分布于云南、廣東、廣西及四川[6],一般分布于海拔1000~1300 m的山坡,安徽首次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