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姑和自己同姓,關(guān)系近點兒,相對來說,姑姑的丈夫就親一些,她的愛人我們就能用“父”字;而姨媽和自己不同姓,關(guān)系相對疏遠,她的丈夫就用“夫”字。這從源頭上講還是封建社會造成的尊卑親疏。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漢語言更是非常豐富,叫人嘆為觀止。每一個字的用法都有講究,每一個詞的使用也是有特點的,比如在親人的稱謂上,就非常有意思。為什么姑父是父親的“父”,姨夫卻是丈夫的“夫”?這個稱謂的不同,與其深刻的傳統(tǒng)文化背景有關(guān)。
代表尊卑
孔孟之道主導(dǎo)了中國社會幾千年,是中國歷代統(tǒng)治者認可的價值觀。而“三綱五常”、等級觀念、“男尊女卑”則是孔孟之道的重要內(nèi)容。
雖然姑父和姨夫都是近親的配偶,但一位是父親的姐妹的愛人,一位是母親姊妹的愛人。按照男尊女卑的說法和“三綱五?!敝蟹驗槠蘧V的條理,父親的親戚應(yīng)該是主要的。比如姑姑的配偶是排在前面的;而姨媽的配偶就應(yīng)該次之,地位稍遜之。
這樣一來,姑姑的愛人用父親的“父”,姨媽的愛人只能用丈夫的“夫”了。
代表親疏
有趣的是,對孩子而言,無論姨媽對自己如何好,他們大多還是覺得姑姑親。而在古人眼里,同姓的親人血緣關(guān)系更近,應(yīng)該算是“宗親”。姑姑和自己同姓,關(guān)系近點兒,相對來說,姑姑的丈夫就親一些,她的愛人就能用“父”字。而姨媽和自己不同姓,關(guān)系相對疏遠,她的丈夫就用“夫”字。這從源頭上講還是封建社會造成的尊卑親疏。
從民俗學(xué)上講,其實姨這個字有兩層意思,母親的姐妹叫做姨媽,妻子的姐妹叫做姨姐或者姨妹。因此母親姐妹的配偶應(yīng)當稱為“姨父”,而妻子姐妹的配偶應(yīng)為“姨夫”。但基于這種含糊不清的輩分,加之人們不愿意給母親姐妹的配偶賦予“父”的稱呼,而且在父系社會,女人的輩分本來就是依托在男人身上的,所以就有意無意地統(tǒng)稱為“姨夫”。
或與劉邦有關(guān)
還有一種說法是與劉邦有關(guān)。在劉邦年幼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去世了。雖然他的父親對他不錯,但是繼母卻對他非常刻薄,經(jīng)常挑撥他和父親的關(guān)系。父親為了家庭的安寧,就讓劉邦一個人搬出去住,他和父親的關(guān)系也漸漸疏遠了。
后來,劉邦平定天下后,按照當時的禮法制度,他必須要冊封整個家族,而他不得不把自己最厭惡的繼母追封為“大夫人”。誰知繼母的妹妹及其丈夫得寸進尺,上書求封,劉邦絲毫不掩飾自己的厭惡,對他們視而不見,還當面把上書的簡書扔進火爐里。
所以,從漢代開始,劉邦的態(tài)度讓“姨父”不再受到人們的尊敬,于是把“父”改為了“夫”。
在今天看來,“姑父”和“姨夫”關(guān)于“父”“夫”的使用都是陳舊觀念的產(chǎn)物,與新時代格格不入。
我們現(xiàn)在書寫姑姑、姨媽配偶的時候,不再有所區(qū)別,有人用“姨夫”,也有人用“姨父”。而稱呼姑姑的愛人,有人用“姑父”,也有人用“姑夫”。在《辭海》中,對這兩種不同叫法都是認可的。
(中國新聞網(wǎng)2020.7.1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