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安
光陰似箭,《莫愁》已35歲,回憶當年初創(chuàng)的日子,有苦澀、有甜蜜、有感動……品味人生的青橄欖,笑看散落的一地芳華。
《莫愁》當年的辦刊宗旨是為廣大城鄉(xiāng)婦女排憂解難,于是在雜志上開設了“莫愁信箱”欄目,虛擬了“莫愁大姐”與讀者交流互動。
老總編讓我當“莫愁大姐”。大姐是什么形象?溫柔、寬厚、善良、真誠,可以信賴,可以托付,我恐怕不行。老總編卻說:“我看你行,在干中學、學中干嘛!”我考慮了兩天勉強答應,但交待再三:對外千萬不要暴露“莫愁大姐”是個男的。如果知道大姐是個大老爺們,哪還會有讀者來信?
“莫愁信箱”開設以后,每天都能收到數十封讀者來信,反映的問題主要有家暴凌辱、婆媳關系、女童讀書、缺醫(yī)少藥等,還有寫信來請“莫愁大姐”推薦文章,修改作品,甚至失戀了向“大姐”傾訴,找對象請“大姐”拿主意。“大姐”這時候就要給予心理疏導,撫慰勸說,真心誠意地“拉姐妹一把”。遇到維權的問題,我們就聯(lián)系當地婦聯(lián),請求她們幫助;遇到缺醫(yī)少藥的問題,我就咨詢南京的醫(yī)生給出方便可行的辦法。至于稿件的推薦與修改,我當然盡心盡力,做到每信必復、每稿必評。
有一次,江蘇贛榆的一位女子寫信說她得了黃疸性肝炎,沒錢住院治療。我們請教一位老中醫(yī),他建議通過采垂盆草煎水服來治療慢性肝炎。于是,我和幾位編輯一起到清涼山尋找,最后在山道背陰處發(fā)現(xiàn)了一大片垂盆草。那時還沒有手機微信,沒有快遞,我們就選了最標準的一株夾在信封里寄給了那位女子,囑咐她在當地按圖索驥找垂盆草,堅持煎湯服用。
有一段時間,好幾位讀者反映他們的母親脾氣突然變壞,攪得全家不安寧,也有人反映自己妻子突然變得疑心重重……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們請教醫(yī)生后才明白,這是50歲左右的女性絕經后卵巢功能衰竭、雌激素減少帶來的更年期綜合征。于是,我們回信讓這些讀者多理解家人,多給她們一些關懷。
有一年春天,鹽城農村的一位女子背著咸魚咸肉來感謝“莫愁大姐”,當時找到我,我急忙說自己不是“莫愁大姐”!女編輯們聞訊出來為我圓場,我再三叮囑:統(tǒng)一口徑,我不是“莫愁大姐”,可不要“穿幫”了。
但在1994年還是“穿幫”了。那是在1991年,我收到沛縣某公社的農民老周的一封求助信,他因家中子女多,貧病交加,上初二的女兒無錢交學費面臨綴學,請求“莫愁大姐”幫幫忙。隨后,我以“莫愁大姐”的名義給對方寄去200元,以解燃眉之急。并且,此后每隔一段時間,我就寄一些錢資助對方。
1994年,老周做了一面錦旗,專程到雜志社感謝“莫愁大姐”,這下終于“穿幫”了,我也與他們家結下了更深的緣分。
如今,《莫愁》的老總編、老編輯都退休了,“莫愁信箱”隨著電子產品、網絡的發(fā)展也早已“退休”,但我相信為讀者服務、“勸君莫憂愁”的初心將代代相傳,永不退休。
編輯 家英宏 xjjyh_32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