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蒙娜麗莎》這幅作品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達·芬奇的肖像畫作品,約創(chuàng)作于1503-1506年,歷經(jīng)4年完成,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和藝術成就的杰出代表作品,作品自問世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和追捧,人們希望從各種角度來解讀它,特別是畫中她那“神秘的微笑”。本文從作品當時的時代背景、藝術家本人和現(xiàn)代視角三個方面來解讀,深入挖掘《蒙娜麗莎》這幅作品的神奇魅力。
關鍵詞: 蒙娜麗莎;達·芬奇;藝術
中圖分類號: J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264(2020)04-0087-03
《蒙娜麗莎》這幅作品在文藝復興時期體現(xiàn)了哪些人文精神和魅力價值?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上分為兩點:
其一,從外觀布局上看,蒙娜麗莎神態(tài)安詳自若,眼神平靜溫柔,身體略傾,肩披輕紗。豐盈溫柔的雙手重疊放在胸前,右手輕放在左手上,這種疊放方式會讓人們覺得自然和諧而恰當好處,蒙娜麗莎手指略微抬起,從其指端的縫隙中,人們似乎能感受到某種呼喚,像是聽著一首神秘的樂曲。身體姿態(tài)與面部表情相得益彰、比例協(xié)調,仿佛回到古希臘時代“美是和諧”的自然統(tǒng)一狀態(tài)。尤其含而不露的笑容更是讓人覺得深不可測,因而被稱為“神秘的微笑”。畫面的背景上,朦朦朧朧的巖石和流水如夢境一般,更是凸顯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展現(xiàn)當時人們對美追求新的層次。所以說整幅作品出色地表現(xiàn)出一個脫離中世紀思想束縛和封建枷鎖的全新女性形象,杰出、動人的展現(xiàn)出文藝復興時期嶄新的時代氛圍。
其二,從審美心理上看,《蒙娜麗莎》的出現(xiàn)符合了當時人們的審美需求,這主要表現(xiàn)在了畫面的真實感。古典主義時期人們經(jīng)過中世紀宗教“禁欲”的漫長束縛,在精神上異??仗?,《蒙娜麗莎》的出現(xiàn)符合當時人們的生理需求,至少男人是這樣的。畫中的女人是什么樣的女人?她既不像中世紀畫作中的神圣、高貴、不可靠近,也沒有后現(xiàn)代的低俗、裸露的過于放肆。恰好處在生活中能接觸到、真實可感的,這就滿足了當時男人們的遐想。那是男人心目中渴望的女人,平和寧靜的姿態(tài)訴說著她的溫柔可人與無限溫情。皮膚的顏色、標準的身段、黝黑的發(fā)色、得體的服飾說明著她的健康與端莊。完美的身材比例與面部結構,成熟與優(yōu)雅的畫中人物寫實訴說著她的美麗動人。而“神秘般的微笑”、溫和的目光、寧靜的神態(tài),則訴說著她的溫柔賢惠與善解人意。這是一個可想、可觀的標準女人形象。在當時的男人眼中,她沒有使人有過于袒露的性遐想,也沒有處于無性的神圣般高不可攀??梢哉f《蒙娜麗莎》的出現(xiàn)完美的符合了當時男人們內心對女人追求與渴望的理想狀態(tài)。而對于女人而言,沒有一個女人是不愛美的,也沒有一個女人不希望被得到關注?!睹赡塞惿泛吞@可親的微笑和端莊優(yōu)雅的姿勢說明了她絕非不解風情,也是一個懂得男人心思、懂得男人精神品味的女人。所以《蒙娜麗莎》的出現(xiàn)表現(xiàn)出當時女性也渴望被關注,想象自己能像畫中一樣美麗動人、端莊優(yōu)雅,獲得他人的青睞和目光。
所以,《蒙娜麗莎》的出現(xiàn)即滿足了男人對“性”的遐想,也滿足了女人對“美”的追求。
那么達·芬奇本人采取了怎樣的方法使得《蒙娜麗莎》這幅作品,成為經(jīng)典不朽的傳世之作呢?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其一,從客觀的角度上看,這和達·芬奇本人的經(jīng)歷是分不開的。眾所周知,達·芬奇早在童年時就有著非凡的藝術天賦,后來到佛羅倫薩和著名的畫家維羅基奧學畫,當時老師只許達·芬奇畫雞蛋,常規(guī)的思維會認為雞蛋有什么可畫的,突出不來繪畫的水準,但達·芬奇畫出了不止上千幅雞蛋,達·芬奇今后的成就和他畫雞蛋的經(jīng)歷是分不開的,因為越簡單的事情,才越接近事物的真理。也正是畫雞蛋的訓練讓達·芬奇學會了觀察與思考,就像世界沒有相同的兩片葉子一樣,每個雞蛋都是不同的,這就需要細微的觀察力、敏銳力、洞察力。而《蒙娜麗莎》這幅畫中不僅展現(xiàn)了達·芬奇本人的深厚繪畫功底,更是將科學的手段運用到繪畫中去,從生理結構角度深刻分析了模特面部結構,研究色彩的明暗變化,探索了臉部肌肉微笑狀態(tài),以及少婦細膩皮膚的質感。而達·芬奇使用“漸隱法”使模特與周圍的畫面保持著自然和諧狀態(tài),給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重現(xiàn)了古希臘時期藝術源于模仿的真實畫面感。這便是達·芬奇將自然與科學相結合所創(chuàng)作的不朽畫作。
其二,從主觀的角度上看,《蒙娜麗莎》這幅作品必定摻雜著達·芬奇本人的情感。幾百年來,許多藝術家、理論家、學者試圖解開達·芬奇身上的密碼,其中,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分析研究了達·芬奇本人的日記、自傳和其他資料,并用“性欲升華說”來分析了達·芬奇的作品。弗洛伊德指出,達·芬奇是一個私生子,從小因為缺乏父愛而過分的依賴母親,產(chǎn)生強烈的“戀母情結”。兒童時期被壓抑的性本能在成年時期得到了轉移與升華,使得達·芬奇成為天賦異稟的藝術家。而他晚期遇見了這位女主,她的舉手投足間和自己母親異常相似,喚起了達·芬奇兒時的情感記憶,并激發(fā)創(chuàng)作沖動和情感宣泄?!睹赡塞惿分械奈⑿褪沁_·芬奇記憶中母親的微笑,充斥著達·芬奇強烈的“戀母情結”,這是他人永遠無法模仿的。
羅馬的學者Mclinda Hennebcrger在《藝術新聞》雜志上撰文指出達·芬奇是一個對同性更有興趣的人,他認為根據(jù)達·芬奇本人的筆記,達·芬奇本人更傾向于男性之美,認為男性器官要比女性完美得多。
而加拿大魁北克的蘇珊娜·吉羅克斯更是研究指出《蒙娜麗莎》作品中隱藏的是其男性的裸背,因為達·芬奇偏愛描繪男性的下半部——臀部和腿部,經(jīng)常讓他的弟子充當他的模特,《蒙娜麗莎》中隱藏的就是其弟子的裸背。
但無論哪種心理驅使,《蒙娜麗莎》成為曠世奇畫,一定傾注了作者本人諸多情感。無論是“戀母情節(jié)”還是“同性偏好”,都只是出于人們的猜測,真實是怎樣的?只有作者本人最清楚。
但達·芬奇既然可以把一個女人的肖像畫得如此傳神,說明其自身對女人有相當?shù)牧私?,或者說他知道人們心中所理解的女人。這幅畫既是作者一種情感的表達,也是一種情感的宣泄,既有自身追求其神秘的完美,也有其符合當時代之卓越??偠灾?,一幅非同尋常的作品或多或少都帶有作者的一定情感。
(一)從現(xiàn)代科學角度看
不得不說,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科學、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使得人們可通過各種手段獲取自身想要的信息,而人的審美品位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產(chǎn)生日新月異的變化。
那就從現(xiàn)代科學的角度來解讀《蒙娜麗莎》這幅不朽之作,長久以來,人們對《蒙娜麗莎》的微笑都有著不同的解釋,即使到今天也沒有敢說這“微笑確切何為”,而只能用“神秘”一詞來解釋。
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達,人們試圖從科學的角度去解釋《蒙娜麗莎》中神秘的微笑。一些醫(yī)生包括美術評論家凱涅斯·克拉克說蒙娜麗莎本人當時已懷有身孕,所以腹部微微隆起,面部看起來有些臃腫,眼睛上沒有高光點,看著有些疲憊。而英國法醫(yī)專家美尼克認為蒙娜麗莎是沒有牙齒的,所以唇部才會收緊。意大利醫(yī)生蘇拉諾則稱蒙娜麗莎有磨牙的習慣,由于睡覺或無意識時會不自覺地磨牙,使得蒙娜麗莎的微笑帶有了無限的神秘色彩。還有醫(yī)生認為蒙娜麗莎患有面部麻痹癥,從而導致這不同尋常的微笑。還有從觀看者的視覺感官和技法效果等方面的研究,美國三藩市史密斯凱特威爾眼科研究機構研究顯示,人類視覺訊號干擾導致人們對微笑的不同理解,因為其影響對《蒙娜麗莎》臉部表情的判斷。
人的視覺分直接視覺和輔助視覺。美國哈佛大學的雷文斯通教授根據(jù)這一原理解釋,人們如果把視線放在蒙娜麗莎的臉上時用的直接視覺,直接視覺最有助于辨認細節(jié)卻難辨認影子,所以直接觀看蒙娜麗莎臉部是看不出她在微笑的。而觀看者把視線放在面部之外的地方時,用到的是輔助視覺,輔助視覺有助于影子模糊的辨認,而蒙娜麗莎的微笑都是用影子表現(xiàn)出來的,所以當觀看者把視線轉移到畫作的其他地方時,才會注意到她在微笑。她認為達·芬奇就是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運用到這一科學原理才會取得藝術成就。
由此可見,我們可以感嘆人們還真是熱衷于對真理的追逐和對藝術的詮釋,也正因為這樣,科學、文化、藝術在人們的探究中不斷完善、健全。
(二)從大眾審美角度看
經(jīng)過時間的洗禮與推進,嚴謹?shù)墓诺渲髁x似乎已經(jīng)不能吸引人們眼球,人們開始尋求一些變化來滿足于現(xiàn)在人們的審美,而人們熟知的《蒙娜麗莎》已經(jīng)過時,人們似乎尋找新奇、刺激、打破常規(guī)的可能,這時候后現(xiàn)代主義和消費時代打起了《蒙娜麗莎》的主意。
杜尚創(chuàng)作出了《帶胡須的蒙娜麗莎》,它的出現(xiàn)帶給傳統(tǒng)古典主義重重一擊。還有《蒙娜麗莎》達利版、吸煙版、金發(fā)版、憨豆版、猩猩版、懷孕版、發(fā)福版、獨眼版、宇航版、變性版、佛像版等等。它們并沒有被人們所排斥,難以接受,反而帶有把玩的意味去欣賞。而商業(yè)更是抓住了這個機會,做起了《蒙娜麗莎》式的廣告,法國的香水、德國的卷煙、捷克的啤酒等。因為《蒙娜麗莎》不涉及版權問題,也不需要代言費,知名度又高,也沒有法律規(guī)定庸俗化的文化是不被允許的,這都符合了商業(yè)化運作的模式。
然而,在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之間一直就存在爭議,保守人士認為這樣的做法是嘩眾取寵,玷污了作品,是對藝術的侮辱。也有前衛(wèi)分子認為這符合了現(xiàn)代人的審美需求,順應了時代潮流,即存在即合理的思想。
(三)從產(chǎn)生影響角度看
對于現(xiàn)代人來講,很少有人不知道《蒙娜麗莎》這幅作品。
一方面要感謝科技的發(fā)達,讓人們能通過不同途徑看到這幅創(chuàng)世之作,雖然不是原作,但至少人們也可以欣賞和感受到它的存在。
另一方面,由于它被用作于商業(yè)化導致作品偏離最初的本質,使得人們對其審美感受降低。然而卻滿足了普通民眾的審美需求,雖然我們是普通人,但也都有著一顆審美的心,對于普通民眾來講能欣賞、會欣賞到這樣的藝術作品,可以說會大大的滿足了普通民眾的審美心理和精神需求。
但對于學藝術的人來講,它不僅是一幅藝術作品,更是精神之膜拜,仿佛就是那樣一個點,那個人們難以企及卻又去嘗試的那個點,是從藝者所向往的最高藝術追求。
它是一個時代的符號,不僅傳達給人們審美、神秘、價值,而是一種能量的傳達,一種精神的代表。它似乎告訴人們,即使現(xiàn)代科技、技術手段不斷進步,人類依然可以依靠雙手創(chuàng)造不朽,就像我國傳統(tǒng)的手藝人一樣,一生只掌握一項的本領,但卻經(jīng)久不衰,這就是“匠心精神”,正因為有這樣的作品存在,激勵著人們對藝術的向往和追求。
[1]李民·一畫一世界:對蒙娜麗莎的解讀[J].藝術百家,2006.
[2]楊林.淺析達芬奇的繪畫美學思想[J].四川省干部學院學報,2011.
[3]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李鵬飛,男,武漢紡織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藝術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