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 劉存志教授領銜研究的“針刺‘老十針治療餐后不適綜合征”項目,在國際醫(yī)學期刊《內科學年鑒》(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發(fā)表。這標志著我國針灸臨床研究質量和水平獲得國際認可。針刺為廣大消化不良患者提供了一個新選擇。下面就請劉存志教授來介紹一下該治療方法。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患者存在餐后飽脹、早飽、上腹脹、上腹痛、上腹燒灼感、打飽嗝、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一系列不適癥狀,經各種檢查排除了器質性原因、代謝性疾病等病因,發(fā)病率占消化門診的20%~40%。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其病因包括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心理因素、飲食習慣、外界環(huán)境因素以及社會因素等。
中醫(yī)將功能性消化不良歸屬于“痞滿”“胃脘痛”等范疇,認為本病多因感受外邪、飲食失調、情緒障礙、過度疲勞或先天稟賦不足等,致脾虛氣滯、胃失和降而發(fā)。
功能性消化不良雖然未對患者的身體造成器質性損害,也不危及生命,但因其癥狀持續(xù)時間長,且容易發(fā)作,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情緒有較大影響。
對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療,建議幽門螺旋桿菌陽性的患者首先進行根除治療。根治后仍存在消化不良癥狀的,可服用促動力藥、抑酸藥等對癥治療。
然而,鑒于目前臨床上尚無療效顯著的藥物,且多數藥物存在副作用大、長期服用易產生耐藥性、治療費用偏高等問題,相當一部分患者開始尋求非藥物療法。
針刺作為傳統(tǒng)醫(yī)學中最常用的非藥物療法,具有簡、便、廉、驗的特點,同時較少出現(xiàn)不良反應,安全性高。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患者存在餐后飽脹、早飽、上腹脹、上腹痛、上腹燒灼感、打飽嗝、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一系列不適癥狀。
臨床上,針刺取穴以百會、膻中、上脘、中脘、下脘、天樞、氣海、足三里、內關、公孫等穴為主,根據患者的特點加以辨證配穴。
上邊諸穴共用主要發(fā)揮健脾理氣、升清降濁的功效,能夠達到調理腸胃的目的,體現(xiàn)了“治其本,以胃為先”的學術觀點。
臨床證據表明針刺對功能性消化不良療效確切,每周3次,連續(xù)治療4周即可顯著緩解餐后飽脹、早飽感、上腹脹和噯氣等消化不良常見癥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且療效能夠維持到停止治療后3個月。
老年患者由于基礎疾病較多(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礎用藥種類繁多,藥物之間易出現(xiàn)相互影響。在此基礎上,再加用消化不良藥物可能提高不良反應風險。
此外,對藥物產生耐藥性、癥狀反復發(fā)作的患者,也推薦使用針刺治療。針刺治療是通過刺激體表穴位,來激發(fā)和加強人體固有的調節(jié)能力,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
針刺與藥物的作用機制不同,長期治療,病人不會產生明顯耐受。
同時,針刺療法基于中醫(yī)整體觀念能對人體機能狀態(tài)進行綜合調整,在改善患者消化不良癥狀的同時,還能調節(jié)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態(tài),提高整體生活質量。
對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慢性功能性疾病,“防大于治”。
臨床證據表明針刺對功能性消化不良療效確切。
其一,調飲食。
◆三餐要定點(每天時差不超過1小時)、定量,正餐之間可少量加餐,但不宜過多、過雜。
◆使用的各種食材不應存放過久,應進食新鮮、清淡少油的膳食,既利于消化吸收,又利于疾病康復。
◆要避免暴飲暴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油炸、熏烤、辛辣、生冷),防止對胃黏膜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
其二,暢情志。
“ 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 當先實脾”。心理因素與消化不良癥狀互為因果。做好自我心理調理, 消除思想顧慮; 注意控制情緒, 尋找一種合適的發(fā)泄途徑使自己的心態(tài)變得平和。
其三,慎起居。
“起居有常,養(yǎng)其神也”。
注意生活作息規(guī)律, 定時入睡晨起,保證充足的睡眠,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起臥規(guī)律可與四時相應。春三月,夜臥早起;夏三月,夜臥早起;秋三月,早臥早起;冬三月,早臥晚起。
其四,適運動。
“人欲勞于形,百病不能成”。
要注意保持一定的運動量,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復發(fā),促進身心健康。
例如嘗試每天練練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