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東方世界的盔甲武器3

2020-08-26 14:57陳傳生陳漠
輕兵器 2020年8期
關(guān)鍵詞:刀身軍刀刀柄

陳傳生 陳漠

日本(續(xù))

刀劍

太刀

太刀,始于平安時代,歷經(jīng)鐮倉、南北朝和室町時代,一直是騎馬武士使用的作戰(zhàn)武器。其刀身較長、彎度較大,一般以刀刃朝下并吊在腰帶以下的方式配帶,因此刀鞘上方有用來配掛的兩個吊環(huán)一樣的部件。展品中,一把16世紀室町時代的太刀,刀柄長230mm,刀刃長735mm,裝具典雅古樸,是當時實戰(zhàn)用太刀的典型樣式,在騎馬作戰(zhàn)時可以單手將刀從下往上拔出,另一只手則抓住馬韁。一把江戶時代制作的衛(wèi)府太刀,是六衛(wèi)府即天皇侍衛(wèi)的佩刀,裝具華麗,刀鞘鑲金,刀柄飾有神話傳說中的鳳凰圖案。一把江戶時代文政九年(1826年)制作的太刀,刀的形制及華麗裝飾與日本古代蒔繪衛(wèi)府太刀相似,但刀柄和刀鞘裝飾的法輪、萬字及雷電等圖案意味著這把刀是為寺廟制作的,刀銘“陸奧介藤原弘元”,其中,“藤原弘元”是刀工的名字,他是江戶時代后期著名刀工水心子正秀的得意門生,其名字前面的“陸奧介”代表地域和官職頭銜(守、介、掾、目為地方官的4個官階)。這種帶有官職頭銜的刀銘被稱為“受領(lǐng)銘”,表示其制刀技藝得到朝廷認可并受領(lǐng)了官職。一把不帶刀柄、刀鞘,單獨展出的太刀刀身,制作于14世紀室町時代(約1375年),刀銘“備中國住貞次”,“貞次”是備中國(日本古代的令制國之一)清江派刀工的創(chuàng)始人,曾被后鳥羽天皇征召,這把太刀出自該流派第三代傳人。

打刀

①蒔繪太刀,刀銘“陸奧介藤原弘元”,江戶時代文政九年(1826年)制作; ②衛(wèi)府太刀,江戶時代制作; ③太刀,16世紀室町時代制作; ④短刀,江戶時代制作; ⑤太刀,刀銘“備中國住貞次”,約1375年制作; ⑥鐔(4個),最上的一個為6世紀飛鳥時代制造,其他為江戶時代制作

①打刀,江戶時代制作; ②脅差,江戶時代制作; ③脅差,刀銘“肥田國住忠廣”,刀身約1600年制作,刀裝為19世紀江戶時代后期制作; ④打刀,刀刃帶有“三本杉”刃紋,16世紀中期戰(zhàn)國時代制作;⑤刀架,江戶時代制作

“三本杉”刃紋細節(jié)

打刀,在日語中通常稱之為刀,是室町時代中期以后出現(xiàn)的作戰(zhàn)武器,一直使用到江戶時代末期。與太刀的不同之處是,打刀主要用于步戰(zhàn)而不是馬上作戰(zhàn),因此彎曲度較小,刀刃稍短,佩帶時刀刃向上插入腰間,拔出后可以直接在空中劃一條弧線,用一個連貫動作一氣呵成地直接揮砍,由于出刀速度比太刀快,使用起來也更為迅速敏捷。展品中,一把刀銘“國俊”的打刀,制作于室町時代的1505年。一把16世紀中期戰(zhàn)國時代的打刀,是日本美濃國刀工兼元的作品。出自美濃地區(qū)的打刀有一個最顯著的特色,就是硬化的刀刃部分呈現(xiàn)出一橫排“三本杉”(三棵并立杉樹的形象化圖案)刃紋,這種刃紋在20世紀被作為大眾化日本刀的范式。一把17世紀的打刀,由江戶(東京之舊稱)法成寺刀工貞行打造,是二戰(zhàn)期間一位將官軍銜的軍醫(yī)佩帶的武器。

脅差

鐔,江戶時代制作,裝飾圖案為變形的鵝與湖水

①脅差,刀銘“丹波守吉道”,17世紀江戶時代制作;②打刀,刀銘“國俊”,1505年室町時代制作; ③脅差,刀身17世紀制作,刀銘“越前康繼”,刀裝為19世紀制作;④打刀,17世紀制作,二戰(zhàn)期間被安裝在新軍刀上使用; ⑤新軍刀拵(陸軍刀),昭和時代組裝,刀身為1380年鐮倉時代的作品;⑥新軍刀拵(海軍刀),昭和時代組裝,刀身為1670年的作品; ⑦打刀,17世紀由江戶(東京之舊稱)法成寺刀工貞行打造; ⑧⑨長卷,14~15世紀室町時代制作,刀銘“當麻”、“大和國刀”等字樣模糊,疑似偽銘;⑩⑾鐔,江戶時代制作

南蠻鐵短刀,刀片來自德國,采用日本技術(shù)重新塑型硬化

脅差又稱脅指,刀刃短而直,刀柄長度僅供單手握持,刀的裝具通常采用近似于打刀的形式,刃長300~600mm,可視為較短的“打刀”。脅差出自室町末期,是日本武士所攜帶主用長刀之外的副刀,適用于狹窄環(huán)境近身格斗,與打刀一起配帶于左側(cè)腰間,合稱“大小”。展品中有2件室町時代的脅差,屬于武士佩帶的作戰(zhàn)武器,其中年代最早的一件大約制作于1400年,由加賀國刀工藤島制作;另一件刀銘“真宗”的脅差,制作于15世紀中期。在1467~1477年的“應仁之亂”期間,大部分戰(zhàn)斗發(fā)生在京都的狹窄街巷,脅差是最實用的武器。其他同類展品來自于江戶時代,多是為富商階層制造的商品化武器。在江戶時期的和平年代,許多商人積累了大量財富,因為長刀是武士的象征,庶民不得佩帶,而商人則將其大量金錢花在脅差和短刀上。隨著市場需求激增,一些制刀工匠被指派專門打造帶有精美雕刻裝飾的刀身,一些工藝家則專司各類裝具的裝飾裝潢設(shè)計。展品中一把制作精良的脅差,裝具出自19世紀江戶時代后期技藝精湛的藝術(shù)家之手,刀身是著名刀工“肥田國住忠廣”于1600年代制作的。一把制作于1650年、刀銘“丹波守吉道”的脅差,出自日本京都著名刀工世家藤原吉道家族,藤原吉道在文祿四年(1595年)受封為丹波守(三品地方官官名),從此他和他的子孫打造的刀上均刻有“丹波守吉道”銘文。大約在1650年,該家族中的一脈遷至商業(yè)城市大阪,專門為富商、市民階層打造短刀,展出的這件展品是“吉道大阪”的第一代產(chǎn)品,一同展出的還有一把17世紀后期的打刀,系“吉道京都”的第四代產(chǎn)品。一把19世紀組裝的脅差,刀身制作于17世紀,刀銘“越前康繼”,刀鞘重新裝飾了龍的圖案。這種華麗的裝飾完全出于當時的市場需求,隨著1853年日本重開國門,特別是1876年“廢刀令”頒布后,許多舊時的刀劍成為爭相競購的寵兒,市場需求如洪水般增長,為了能賣個好價錢,很多老刀都加裝了華麗的裝具。

短刀

短刀即匕首,刀刃長度一般在300mm以下,不帶護手,種類多種多樣。展出的兩把短刀均制作于江戶時代,其中一把被稱為“南蠻鐵之匕首”,使用來自德國的刀片并采用日本技術(shù)重新塑型硬化制成,這似乎是世界上惟一按這種方式制作的日本匕首。

新軍刀

隨著1876年“廢刀令”的頒布實施和現(xiàn)代化進程加快,日本軍隊的武器裝備和戰(zhàn)術(shù)體系開始西化,佩帶的軍刀也采用了歐洲樣式的西洋刀,并使用機加工方式批量生產(chǎn)。1935年以前制造和裝備的軍刀被稱為舊軍刀,1935年以后至二戰(zhàn)前制造裝備的軍刀被稱為新軍刀。新軍刀是基于傳統(tǒng)太刀樣式為陸軍和海軍軍官設(shè)計的,與舊軍刀不同之處是,刀柄基座既可以安裝新生產(chǎn)的軍刀,也可以安裝日本傳統(tǒng)武士刀。展出的2件新軍刀展品,刀掎(刀身與刀柄、刀鞘等裝具裝配完畢的形態(tài))為新軍刀掎,刀身則分別是14、17世紀打造的太刀。

①長槍(9桿)和②槍頭鞘(2個),1860年幕府將軍德川家茂贈予維多利亞女王的外交禮物;③長槍(帶鞘),握柄加裝鐵質(zhì)護手,飾有酒井家紋,19世紀江戶時代制作;④長槍(帶鞘),握柄有z字形鋒刃隔擋,19世紀江戶時代制作;⑤十文字槍,一種類似于戟的長柄武器,18世紀江戶時代制作

與各類日本刀一同展出的還有許多刀鐔(刀護手),年代最早的是公元6世紀飛鳥時代的產(chǎn)品,數(shù)量最多的是江戶時代的產(chǎn)品。早期的鐔注重實用,制作簡單,后期的鐔都帶有奢華裝飾。在江戶時代,鐔基本上都是作為藝術(shù)品來設(shè)計制作的。

①薙刀(帶鞘),刀身為17世紀后期制,刀銘“武蔵住藤原國?!保侗赡苤谱饔?9世紀; ②薙刀,1860年德川家茂贈予維多利亞女王的外交禮物;③薙刀(帶鞘),無銘文,江戶時代儀仗武器

突棒(長柄被截短),抓捕逃犯的捕具,19世紀江戶時代制作

長兵器

長槍

長槍即長矛,是中世紀日本武士的隨從“足輕”(步兵)在戰(zhàn)爭中使用的長柄武器,在江戶時代更多地被用于展示和祭祀慶典儀式,槍頭截面通常為四邊形,附帶頭鞘,頭鞘通常飾有家族紋章,木質(zhì)長柄表面涂漆,具有保護和裝飾作用。一組裝飾豪華的長槍(9桿)制作于19世紀中期,是1860年幕府將軍德川家茂贈予維多利亞女王外交禮物的一部分。這些長槍制作得非常精細,木質(zhì)握柄帶有珍珠母鑲嵌,運用日本傳統(tǒng)的蒔繪漆藝裝飾,槍頭附帶金色的鞘。酒井家的一桿帶鞘長槍,出自19世紀江戶時代,全長3685mm,槍頭長151mm,其不同尋常之處是握柄上帶有一個少見的鐵質(zhì)護手,上面有酒井家紋,這個握柄護手可以使持槍者在戰(zhàn)斗中增強握持的穩(wěn)定性。一桿較短的帶鞘長槍,年代為19世紀,全長2352mm,槍頭長138mm,鞘長219mm,握柄的前半部有三個帶有浮雕裝飾的環(huán)箍,在第三環(huán)箍上有一個Z字形鋒刃隔擋。一桿“十文字槍”,也稱曲槍,制作于18世紀江戶時代,是一種類似于戟的長柄武器,除了矛形槍頭外,還有兩個不同形狀的鋒刃,其造型可能受歐洲戟的影響。握柄帶有華麗的裝飾,很顯然是一件用來展示的武器。

薙刀

薙刀是獨具日本特色的長柄武器,最初為寺廟僧兵所用,后來成為武士的常用武器,刀柄長通常為900~1800mm,刀刃長300~600mm,刀的形制與傳統(tǒng)武士刀類似,刀身前部彎曲。早期薤刀刀柄稍短、刀身較長,后期出現(xiàn)的薤刀刀身短小,有的是專供女性使用的。在平安至鐮倉時代,薤刀是深受歡迎的戰(zhàn)斗武器,到了江戶時代和平時期,薤刀與長槍一樣多用于儀仗。展品中,一把德川家茂的薤刀,系1860年贈予維多利亞女王眾多日本兵器禮物中的一件,刀柄前后兩段涂漆,分別呈棕、黑兩色,鑲金雕飾華貴而典雅,屬19世紀日本薤刀的精品之作。一把松平家的薤刀(帶鞘),全長2114mm,刀刃長344mm,刀柄可能制作于19世紀,上面飾有金色的酢漿草和白橡葉徽章標記,這兩個家徽組合代表松平氏家族的一個分支。其刀身是17世紀后期制造的,刀銘“武蕆住藤原國?!?。另有一把19世紀的無銘薤刀(帶鞘),全長2 756mm,刀刃長410mm,刀鞘長485mm,制作較為精良,屬儀仗用刀。

長卷

長卷,全長1800~2 100mm,刀柄長900~1200mm,刀刃長900mm左右,其形狀與刀柄較長之大太刀相似,大約出現(xiàn)在南北朝時期,逐漸流行于室町時代、戰(zhàn)國時代和安土桃山時代。展品中,一把14世紀早期室町時代的長卷,刀銘“云次”。據(jù)介紹,云次是備前國“云派”刀工的代表人物之一,該流派制作的刀刃紋形狀如同翻滾的云,后鳥羽天皇對此大加贊賞并賜予了云字名號。展出的這把長卷后來被改造為打刀,刀莖縮短,刀身變薄。另一把室町時代的長卷,年代為14~15世紀,刀身刻有“當麻”、“大和國刀”等模糊字樣,疑似偽銘。

轉(zhuǎn)管式三槍管火繩槍,其轉(zhuǎn)管機制與同時期歐洲出現(xiàn)的“胡椒瓶”手槍類似,只是槍機系統(tǒng)依舊停留在火繩槍時代,19世紀制造

微型火繩槍,19世紀江戶時代制造,飾有被不同大名家族使用的四目紋章,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出借

日本槍械①火繩槍,19世紀江戶時代制造,槍管飾有北條氏家族魚鱗紋章,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出借;②火繩槍,18世紀江戶時代制造,槍管飾有源平合戰(zhàn)圖案;③火繩槍,19世紀江戶時代制造,槍管飾有鯉魚跳龍門圖案;④火繩槍,19世紀江戶時代制造,槍管用金銀銅裝飾,飾有德川家族蜀葵紋章和佛陀、地藏梵文

日本槍械①火繩槍,又稱“閻羅王火繩槍”,19世紀江戶時代制作,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出借;②火繩槍,19世紀江戶時代制作,槍管飾有松鶴及松平氏家族紋章,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出借;③火繩槍,又稱“吉祥火繩槍”,19世紀江戶時代制作,槍管飾有鳳凰梧桐圖案;④火繩槍,19世紀江戶時代制作,槍托飾有獅子、牡丹、菊花圖案,槍管飾有松、鶴及松平氏家族紋章

早合(火藥量器和裝具),19世紀江戶時代制

突棒

突棒,一種布滿鉤刺的長柄武器,主要用于抓捕逃跑的囚犯,是日本常用的“三捕具”(袖搦、突棒和刺又)之一,上面的鉤刺能勾住被抓捕者的衣服,迫使其靠墻或倒地。類似的工具通常被成組地擺放在牢房外的架子上,對有逃跑意圖的囚犯也是一種威懾。展出的一件突棒制作于19世紀江戶時代,原本的長柄已被截短。

火槍

日本火槍來源于歐洲。1543年,葡萄牙人乘船來到日本種子島,帶來了第一支歐洲制造的火繩槍,由此開啟了日本軍事改革的進程。從最初的購買到后來的大量仿制,日本槍械制造業(yè)最先在種子島發(fā)展起來,越來越多的火繩槍從此被應用于戰(zhàn)爭。據(jù)史料記載,日本人在戰(zhàn)爭中使用火繩槍的最早記錄為1549年。到了16世紀日本內(nèi)戰(zhàn)后期,火繩槍已經(jīng)成為主要的作戰(zhàn)武器,特別是在1575年的長筱之戰(zhàn)和1600年的關(guān)原之戰(zhàn)中發(fā)揮了決定性作用?;鹄K槍的大規(guī)模裝備,使原本地位低下的“足輕”(步兵),成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主要因素,而地位顯赫的武士似乎退居次要位置。

關(guān)原之戰(zhàn)后,德川家康在江戶建立德川幕府并控制了整個日本。在歷時260余年的江戶時代,日本在大部分時間里實行閉關(guān)鎖國政策,外國人遭到驅(qū)逐,只同中國和荷蘭保持外貿(mào)通商關(guān)系。同時,槍支的制造和使用也被置于德川幕府控制之下。這些政策和禁令雖然有效維系了國內(nèi)和平,防止內(nèi)亂發(fā)生,但也抑制了社會發(fā)展和技術(shù)進步。直到19世紀中葉,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利炮迫使日本打開國門,促使日本由封建社會向現(xiàn)代國家轉(zhuǎn)變,槍械制造才揭開了新的一頁。

偽裝成匕首的擊發(fā)式手槍

芥砲,通過擠壓槍管上方的握柄完成擊發(fā),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出借

博物館展出的日本火槍多數(shù)是19世紀江戶時代晚期制造的火繩槍,其中包括長步槍、卡賓槍和手槍。這些槍支做工精細,槍身飾有金銀銅花紋圖案和家族紋章,屬于德川幕府和諸藩首領(lǐng)的武器裝備。它們的共同特征是,槍機采用葡萄牙早期火繩槍發(fā)火機制,主彈簧設(shè)置在槍機面板外面,步槍和卡賓槍均沒有抵肩槍托,與16世紀的“種子島式火繩銃”相比,基本結(jié)構(gòu)沒有發(fā)生多大變化。一套被稱為“早合”的火藥量器和裝具,19世紀制造,其可能仿制于17世紀由荷蘭引入的同類器具。一支“輪翅式三連火繩銃”(轉(zhuǎn)管式三槍管火繩槍),屬于創(chuàng)新型槍械,其轉(zhuǎn)管機制與同時期歐洲出現(xiàn)的“胡椒瓶”手槍類似,只是槍機系統(tǒng)依舊停留在火繩槍時代。博物館展出的多支火繩槍是由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出借的。

展品中還有4支19世紀日本明治時代生產(chǎn)的擊發(fā)式手槍,其中一支偽裝成匕首的擊發(fā)式手槍,外觀極具隱蔽性;一支被稱為“芥砲”,是一種槍管與握柄合為一體的擊發(fā)式特種手槍,通過擠壓槍管上方的握柄完成擊發(fā);另外兩支是仿自比利時的擊發(fā)式小型手槍。這表明19世紀中后期打開國門以后,日本很快就吸收了歐洲先進的武器生產(chǎn)技術(shù),槍械制造從火繩槍時代直接進入擊發(fā)槍時代,并躋身于現(xiàn)代武器制造行列。

編輯/吳瀟

兩支擊發(fā)式小型手槍,仿比利時手槍

【下期預告】

本文下期將介紹草原游牧民族和中世紀伊斯蘭世界的盔甲武器。

猜你喜歡
刀身軍刀刀柄
BT40刀柄性能檢測裝置開發(fā)
那一陣風
切割部件用途及制造方法的探究
維根斯:德國KEMMLER系列刀柄、配件
基于IGBT的刀柄熱裝裝置的設(shè)計與實現(xiàn)
Capto C5刀柄關(guān)鍵尺寸的確定
軍刀的演變
“沙漠軍刀”是海灣戰(zhàn)爭中多國部隊地面進攻的行動代號嗎?
乐业县| 海伦市| 石城县| 通州区| 邵东县| 门头沟区| 内乡县| 洛扎县| 灵丘县| 桐柏县| 安岳县| 当涂县| 台前县| 鲁山县| 亳州市| 葫芦岛市| 海阳市| 乡城县| 义马市| 梨树县| 柯坪县| 临高县| 商丘市| 苗栗市| 祁东县| 榆社县| 那曲县| 金寨县| 乐至县| 阜新市| 通江县| 伊宁市| 赣榆县| 六枝特区| 大庆市| 商河县| 罗江县| 新化县| 蒙阴县| 建瓯市| 疏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