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的一天,臺大醫(yī)院急診室里,醫(yī)生、護士忙進忙出,正在奮力搶救著一位剛被送來的病人。這位63歲的病人名叫蔣勛,因突發(fā)急性心肌梗塞,被家人連夜送到了這里。
蔣勛是誰?蔣勛是著名畫家、詩人、小說家、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在臺灣,有著“文化教父”之稱。
從鬼門關上走了一遭后,蔣勛就開始思考起了養(yǎng)生的問題,繼而總結出了一套“美學養(yǎng)生法”。
美景養(yǎng)心
蔣勛說:“首先,人應該多出去走走,用美景來滋養(yǎng)心靈?!背鲈汉?,他就躍躍欲試地要去巴黎旅行。雖然家人和朋友都認為他這樣的身體狀況不適合長途飛行,但卻根本說服不了他。
蔣勛出院后還不到半年,就登上了飛往巴黎的飛機。如果說巴黎的浪漫的氣息,讓蔣勛又找回了年輕時的蓬勃朝氣,那么柬埔寨的吳哥窟,就讓他避免了內心的僵化和麻木。初到柬埔寨,那里的貧窮和落后,令他吃驚———當?shù)厝俗〉姆孔樱B墻壁都沒有,想想自己在臺北的家,他覺得自己簡直是太富有了。可接下來發(fā)生的事,卻改變了他的看法。
一天傍晚,蔣勛吃過晚飯,到河邊散步,看到幾個青年男女迎面遠運地走來。他們剛從田里回來,一邊走,一邊相互嬉戲打鬧著。走到河邊,就脫光了衣服,跳進河里洗上了澡。一片蓮花中,頓時響起了歡樂的歌聲。這場景震驚了在岸上的蔣勛:精神和文化的富裕,與物質條件的好壞是兩碼事。自以為十分富裕的蔣勛,從未體會過水中嬉戲的肆意和快樂。所以在精神世界,這群青年男女要比他富裕得多。也是通過這件事,讓蔣勛領悟到了,旅游不只是看風景,還要打破固有的僵化的思維,讓人學會反省。
美食養(yǎng)身
蔣勛在他50歲那年,結束了自己的教師生涯。之后,他為了兩岸美學教育的推廣,多次往返于海峽兩岸。2012年的一天,他到上海交通大學演講,路上意外碰到了一個從前常來聽他課的女學生。令他感到驚訝的是,這個女學生臉上已沒有了曾經的朝氣,整個人顯得焦躁、疲倦。經過詢問,蔣勛得知:這個女學生去年已經畢業(yè),如今租住在交大附近,正準備趕去上班。她與蔣勛簡單地打了個招呼,便匆忙地離去了。蔣勛又觀察到身邊的路人,幾乎每一個人都和這個女學生一樣,行色匆忙,這使他陷入了沉思。
這次上海之行,讓蔣勛發(fā)現(xiàn):當下,很多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生活節(jié)奏都太快了,而這種快節(jié)奏會導致身體進入亞健康的狀態(tài),只有將生活節(jié)奏降下來,才能獲得健康,減少疾病。這個發(fā)現(xiàn)讓他更加意識到養(yǎng)生的重要性。
回到臺灣,他將自家后院的一塊空地開辟了出來,種植了玉米、櫻桃、柿子等作物,每天親自澆水、施肥、除草。他想借此讓自己慢下來。果實成熟時,他邀請朋友們來家中做客,一起感受豐收的喜悅。吃到自己親手種植的佳果,他高興得像個孩子。在他眼里,這就是一種美的享受。
蔣勛還喜歡逛菜市場,因為菜市場里人來人往、熱鬧非凡,五顏六色的瓜果蔬菜令人心情愉快,肉類海鮮堆疊出來的圖案,也叫人賞心悅目。最有趣的是老板和買家之間的交鋒,明明是唇槍舌劍,卻沒有半點火藥味兒。他每次到菜市場,都會地慢慢地走、慢慢地看,用心去體會那種煙火氣的美。
在“吃”這件事上,蔣勛對自己有嚴格的規(guī)定:每天進餐5次,每餐兩葷兩素,主食必定是粗細搭配,但只能吃五分飽。另外,他對吃飯時的心境也極重視,心情太糟的時候,寧可不吃。周末,他會親手給自己做一碗意大利海鮮湯。爆香的蒜片、金黃色的洋蔥、色澤鮮紅的番茄,這一切混合成最美的顏色和氣味。而揉碎放進湯里的月桂葉,還能令他想到古希臘詩人頭上的桂冠和月桂女神達芙妮。這種因食物產生的文化聯(lián)想,讓他在做飯、吃飯中,都能收獲一些特別的快樂,創(chuàng)造出一種非常愉快的心境。
除了愛做飯,蔣勛還特別喜歡喝茶。并且,他喝茶還有一個習慣,喜歡往茶中放幾片薄荷葉。這是蔣勛長年研究美學生出的習慣,看那綠色的薄荷葉在茶湯中慢慢地變透明,釋放出一種清涼的香氣,對他來說也是一種美的體驗。他曾對朋友說:“你們別小看這幾片葉子,作用很大的。不僅可以健胃,疏熱、解毒,它清涼的香味,還可以調節(jié)情緒,讓人放松?!?/p>
美人養(yǎng)情
蔣勛愛美景、美食,也愛美人,他和林青霞是好朋友。林青霞視他為自己唯一的偶像,曾稱他是自己的“半顆安眠藥”。最初,林青霞是聽說蔣勛要在臺北開講《紅樓夢》,就特意去聽他的課。去的次數(shù)一多,兩人也就認識了,并成為了朋友。林青霞披著明星的光環(huán),即便是嫁入了豪門,仍活得是萬眾矚目,倍感壓力。恰巧那段時間,又是她人生中最難捱的時候。母親剛跳樓,父親又重病在床,內心的痛苦加上外界的輿論壓力,她幾乎是夜夜失眠。林青霞從未告訴過蔣勛自己的這些煩惱,但蔣勛還是一眼就發(fā)現(xiàn)了她那些熱鬧背后的心事。他叫她跟自己一起打坐45分鐘,然后又提下了“潮來潮去,白云還在青山一角”的詩句給她。林青霞看了他的題字忍不住贊嘆道:“你這字,真是比弘一大師寫的還要好!”其實,這就是蔣勛的美學養(yǎng)生觀。他的用意不在字上,而是要將一份安靜送給林青霞,他告訴她,人只有活得坦然自在了,才能延年益壽。他是希望她能在這個不準她肥、不許她丑的世界中,找到一個能自處的空間。
蔣勛不僅活得坦然,對待死亡亦很坦然。并且,他認為看淡死亡,也是養(yǎng)生的一部分。60歲時,他和幾個朋友談論到死亡的話題。幾個志同道合的同齡人,都在他的建議下,簽了一份意愿書:臨終之時,絕不插管、絕不電擊。
一次,一位男學生問蔣勛,自己五歲的女兒應該學鋼琴還是小提琴。蔣勛聽了,立刻搖了搖頭,說:“你還是下班后,多抱抱她吧?!边@句看似沒頭沒腦的話,其實傳遞了蔣勛的一個人生觀:“所有的藝術講的都是人的故事,一個孩子如果不記得父親的體溫,那她學什么藝術,都是沒有感動的?!?/p>
蔣勛嘗說:“所謂的養(yǎng)生,就是去尋找那些久違的溫暖和感動,唯如此,人才會感到愉快,進而發(fā)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p>
據(jù)《戀愛婚姻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