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機關黨委
生前多半薪水幫助了別人,沒有大額存款,他一輩子留給兒孫的僅有三萬元積蓄,并留下遺囑,說早年立志做“一生無產”者,從沒想過購置私產留給后代,讓后人把財政部分配的兩套住房交還給國家—他就是財政部原部長吳波,一位家風傳承的楷模。
吳波是財政部第五任部長,在擔任財政部領導的30多年間,為財政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形成了一套豐富的理財觀,同時也秉持著修身齊家的浩然正氣,心存敬畏、以身作則,時時處處以高尚的人格品行書寫傳承淡泊樸實的家風家教。
“一生無產”的愿望,是吳波年輕投奔延安革命隊伍時確立的,這個初衷,雖經(jīng)過幾十年的世事滄桑、風風雨雨,卻一絲一毫也沒有改變。
北京市西城區(qū)大醬坊胡同20號,是一個看上去極為普通的四合院,在這個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分配給他的院子里,吳波一住就是40多年。胡同開不進車,墻上裂著口子,夏天沒有空調,洗澡用鐵皮簡易浴缸,生活條件簡陋,幾次分新房,他都讓出去了。晚年分配到北京市海淀區(qū)萬壽路兩套的住房,他再三推不掉,只好入住。后來房改,可用較低價格購買,他卻不買。他說:“我參加革命成為一個無產者,從沒有想過購置私產留給后代。”
2000年,年高95歲的吳波病重住院。他感到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差,著急立遺囑。出院后的一天,吳波讓兒子吳威立和秘書王沈京等人張羅立遺囑的事。他開了一個家庭會議,請秘書作為遺囑見證人。吳波提出,他去世后房子交回財政部,家庭成員一致同意。他口述,讓吳威立記錄,留下了交房遺囑,并把遺囑送交給了財政部。
我參加革命成為一個無產者,從沒有想過購置私產留給后代。因此,我決定不購買財政部分配給我的萬壽路西街甲11號院4號樓1101、1103兩單元住房。在我和我的老伴邸力過世后,這兩單元住房立即歸還財政部。我的子女他們均已由自己所屬的工作單位購得住房,不得以任何借口繼續(xù)占用或承租這兩單元住房,更不能以我的名義向財政部謀取任何利益。
我去世后后事從簡,不發(fā)訃告、不開追悼會,不搞遺體告別,火化后骨灰就地處理不予保留。
立遺囑人:吳 波
2000年10月9日
這份擲地有聲的遺囑,已有兩個見證人,也由兒子簽名畫押,按理說房子交公的事不會有什么問題,吳波似乎放心了。兩年多后,吳波年事已高,也因多病經(jīng)常住院,他對去世后房子交公的事又放心不下,寫了第二份遺囑。這份遺囑,他直接寫給時任財政部部長的項懷誠。
懷誠同志:
我的后事請按我的遺囑辦理,一切從簡。
我在遺囑中要求我的子女不要向財政部伸手,也請部里不要因為我再給他們任何照顧。在我老伴邸力過世后,我的住房必須立即交還財政部。財政部也不要另外給他們安排、借用或租賃財政部的其他房屋。他們有什么困難,由他們找自己所在的工作單位解決。
我指定我的三子吳威立做我的遺囑執(zhí)行人,由他負責和財政部聯(lián)系。
順致問候
吳 波
2003年1月26日
2005年2月20日,吳波平靜地走完了百歲人生。送走父親的吳威立,掛念著父親的遺愿,又寫了一份《交房申請》,請父親原來的秘書送到財政部,表示“我父親交房是個人的意愿,不是國家所提倡的事,因此也不要宣揚。我們兄弟都已買下了本單位分配的住房。代父親上交這兩套住房,是出于子女們對父親的尊重,完成他的遺愿”。很快,吳威立就整理搬走了東西,完成了交房手續(xù)。
吳波一向嚴于律己,從不允許孩子打著自己的旗號牟取個人私利,也不讓家人利用自己的職權占有任何好處,有時做得似乎不近人情。他的大兒子和四兒子20世紀50年代自愿報名分別去了甘南和北大荒支邊,其間由于形勢和各種情況的變化,他們有過多次機會調到北京與父親團聚,或者調到條件好些的城市,但吳波堅決不讓。其大兒子去世前一直都生活和工作在甘南的一個縣里,大兒媳只是一個基層供銷社食堂的普通職工;四兒子始終沒調到北京,四兒媳是北大荒一個農場的工人;三兒子曾是國家經(jīng)委的一個司長,20世紀80年代組織上根據(jù)工作需要準備安排他擔任新成立的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副局長,吳波得知后,堅決不同意。理由是他在財政部工作,兒子決不能再到財政部的單位工作,最后硬是無情地“否決”了組織的決定。
吳波從當部長到退休、去世至今,家人沒有一個在求職、上學、升職等事沾上這個“大官”的“光”。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樹立了“不要找”“不沾光”的優(yōu)良家風。
手握大權,一些黨員領導干部無法繞開權力利益地位的糾纏。而吳波作為財政部部長,堅守清苦近乎嚴苛,而這恰是他高風亮節(jié)的真切體現(xiàn)。
20世紀50年代中期,是我國國民經(jīng)濟恢復和大規(guī)模經(jīng)濟建設時期,吳波時任財政部副部長。他時常對大家說,財政部每年數(shù)億元的資金都是稅務員們從納稅人那里幾元幾角甚至幾分錢收上來的,是人民的血汗錢。為國家節(jié)約每一分錢,應當是財政干部必須履行的職責。
在我國經(jīng)濟困難時期,財政部為了解決干部食堂吃菜問題,決定為一塊地建圍欄,行政司做了200多元的插竹籬笆的預算,送到吳波那里,他卻批示要重新計算,看看是插竹籬笆省錢還是拉鐵絲網(wǎng)省錢。經(jīng)過重新測量計算,拉鐵絲網(wǎng)比插竹籬笆節(jié)省了20多元,吳波才批準了這個預算。
治國如此,治家更是如此。生活中,吳波不喜奢華,更反對浪費,吃穿用簡樸至極。襯衣露著毛邊,睡衣補著補丁,一日三餐粗茶淡飯。在吳波的觀念中,車是公家的,只能用在公事上,他的部長用車從不讓妻子和兒孫使用。多年來,他每個月都要買一張月票,辦私事都是擠公共汽車。1982年,張勁夫同志調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知道吳波40年沒有回過老家安徽,便請他和夫人一同回去看看。在安徽期間,當?shù)卣绤遣ㄉ詈啒悖才叛缯埖牟穗榷际呛唵慰煽诘陌不仗厣???傻诙欤瑓遣ǖ拿貢廊唤o當?shù)刂Ц读?0元晚餐錢,也堅持支付了100元的車費。
對自己家人“苛刻”,可對別人、對身邊的工作人員,吳波卻又十分體貼周到。他在全國人大財經(jīng)委工作期間,遇到會議開得比較長,要在會議上吃飯時,總要關照司機的吃飯問題。吳波的工資有限,卻經(jīng)常給有困難的人,為希望工程捐款。去世后,他留給后人的僅有三萬元積蓄,這筆錢除去喪葬費和搬家費外,幾乎沒有什么剩余。
“面完達摩十年壁,換得金剛百煉身。今日靈山問證果,此生猶愧凈無塵?!边@是吳波晚年重返延安時所作的一首詩,是他對自己革命生涯的簡單總結,也是他一生理想追求和人生境界的真實寫照。吳波把自己的一切獻給了人民,忠實地完成了自己的夙愿。對待家庭,他以身作則、嚴慈相濟,言傳身教樹立優(yōu)良家風,悉心教育子女做人做事自力更生,把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執(zhí)著追求、對人民的赤子情懷和勤儉持家的傳統(tǒng)美德作為留給子女的最寶貴財富,以真誠的堅守走完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