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晗
視覺中國供圖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全球電影業(yè)舉步維艱,陷入持續(xù)低迷,鮮有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傳出。威尼斯電影節(jié)官方一則新聞即出,立刻引爆了整個華人電影圈。第7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將終身成就金獅獎授予導演許鞍華,她成為繼好萊塢導演吳宇森之后獲此殊榮的華人導演,也是全球首位獲此殊榮的女導演。她執(zhí)導的改編自張愛玲的小說處女作《沉香屑·第一爐香》的電影《第一爐香》也將在2020年上映,年逾古稀的許鞍華迎來了黃金時代,這份雙重驚喜即是對她入行40多年在創(chuàng)作中堅持不懈的最高褒獎。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作品傳承靠的是精雕細琢,許鞍華可謂實至名歸。在香港影壇,她是導演之中當之無愧的獲獎大戶,六度摘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迄今為止仍是這個獎項獲獎次數(shù)最多的保持者,此外,她還得過3次臺灣金馬獎最佳導演獎。細數(shù)她的作品,每個時期都能留下幾部數(shù)得上的、有著強烈個人風格的電影:上個世紀80年代關注政治變遷的《投奔怒?!?、90年代改編自愛情經(jīng)典文本的《半生緣》、圍繞女性視角展開的《千言萬語》和《女人四十》,進入21世紀,許鞍華又將拍攝主題聚焦到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如《天水圍的日與夜》、頗受非議的《姨媽的后現(xiàn)代生活》以及傳記類電影的《黃金時代》……
即便如此,許鞍華仍笑稱自己是“失敗者”。為了拍電影,她犧牲了很多重要的人生體驗,興趣愛好、結婚生子……香港作家黃碧云曾這樣評價她:“她的電影就是她的生活,她的人,她的光彩與粗糙,她的缺陷與完整?!睉c幸的是,那些看似缺席的人生重要時刻,都在電影中散發(fā)出了更耀眼的光彩,而且被更多的人所矚目。
從《傾城之戀》《半生緣》再到最新的作品《第一爐香》,許鞍華與張愛玲的“三度合作”,可以看出她對其作品是多么情有獨鐘。出道前的她可謂徹頭徹尾的文學青年,25歲獲得香港大學文學碩士后前往英國倫敦電影學院進修,在香港無線電視臺(TVB)工作,師從有“新派武俠電影大師”之稱的胡金銓,這個出身于北平書香世家、游走于兩岸三地的俠士曾影響了包括徐克、李安、徐楓在內(nèi)的一大批電影人。他的一句話令許鞍華至今難以忘懷:“拍電影要有視死如歸的精神?!?/p>
導演作為一部劇的靈魂人物,除了掌控整體大局,還要無微不至地關注每一個細節(jié),理性與感性兼?zhèn)?。許鞍華尤為注重發(fā)掘和重塑演員的潛能,這也是女導演特有的細膩情感,蕭芳芳、李麗珍、鮑起靜、劉德華、葉德嫻、趙薇……他們都因與許鞍華合作,贏得了不少電影節(jié)的最佳男女演員。面對演員,她很少將自己的觀念強加于他們,而是反問他們覺得演得如何。文本里的主人公之于作家,相當于電影中的角色之于演員,在文學與電影之中浸淫已久,許鞍華深知,無論是導演還是演員,對于如何演繹都有著各自感性的領會,電影有著無限可能性,她更期待著通過追問找到實驗的出口。
把那些在文本中耳熟能詳?shù)摹按笕宋铩卑嵘洗筱y幕,是一件冒險的事情。正所謂“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經(jīng)過世代流傳的經(jīng)典形象,金庸筆下的鐵血柔腸,張愛玲娓娓道來的熱戀情殤,從躍然紙上到近在眼前,每一次改編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許鞍華關心演員個人的獨立性,又很在意其他人對她的看法,不肯遷就也不愿妥協(xié),常常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這種自我矛盾有點像她解釋的“香港精神”——不是特別認真,其實又是挺認真。場景、人物、調(diào)度事無巨細,這個過程神經(jīng)緊繃無比艱辛,但為了實現(xiàn)最好的效果,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他人眼中的許鞍華,常年在商業(yè)與藝術之間游刃有余,但個中滋味只有創(chuàng)作者心知肚明。一面要在文藝上做足功夫,一面又是咄咄逼人的票房壓力,對于此,許鞍華有不堪回首的慘痛經(jīng)歷,也有雙贏之時。在籌拍《天水圍的日與夜》時就遭遇了囊中羞澀、拉不到投資的經(jīng)歷,最終還是靠導演王晶鼎力相助才得以開拍,許鞍華竭盡所能壓縮成本,她的好人緣引來不少實力藝人加盟演出,電影最終贏得了超高的口碑,也捧回了囊括了金像獎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獎在內(nèi)的殊榮。這樣的成就絕非偶然,《桃姐》是繼30年前和劉德華合作《投奔怒?!分蟮脑俣嚷?lián)手,一眾巨星客串助陣,這部看似小眾的文藝片同樣在票房和口碑上大獲全勝,也是許鞍華始料未及的。
鏡頭對準日常生活的難度有時要大過那些史詩巨著,畢竟生活中的瑣碎場景見慣不怪,拍出新意有一定難度。許鞍華擅長將敘事從平淡和習以為常的視覺感受中移出,在技術上不斷做減法,塑造一種從疲軟現(xiàn)實中喚醒觀眾的陌生感,而且在近些年對于底層社會、家庭、兩性作品的關注中更加爐火純青。許鞍華以個性化的電影語言和視覺風格表達人文關懷下的愛與反思,特別是對女人之間流露的友情、親情塑造得愈發(fā)細致入微,客觀、冷靜的鏡頭下記錄著市井平凡小人物的現(xiàn)實生存實況。
在《許鞍華說許鞍華》這本書里她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做出了總結:“歸根結底,我自己可以拍這么多年電影,堅持拍出一些電影,第一件事,我覺得要堅持一種創(chuàng)作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不是不說政治或沒立場,而是這件事是你自己誠實地認同,是根據(jù)思考或搜集資料之后,你自己的傾向跟理智綜合而成的一種獨立自主的作風……第二件事,我覺得這種獨立性并不是反主流,或是為主流的,這種獨立性是在兩者之外的。即是說,你可以變成主流電影的,你也是可以反主流電影的,總之你有這種創(chuàng)作上的獨立自主,不一定說不要錢,或是要很多錢。雖然有時都不知道堅持什么,但是這種堅持在限制當中亦會給你很大的自由。”
許鞍華的電影就是她的生活,她的人,她的光彩與粗糙,她的缺陷與完整。
許鞍華所說的“獨立”,也正是在創(chuàng)作中不跟風,從制作到選材上有她自己的堅持,大到拍攝的主題選取,小到每一幀的細節(jié),都折射出一代代人在現(xiàn)實中的情感現(xiàn)狀和困境。對于邊緣人探索的覺醒是從《女人四十》起步的,這部電影勾畫出了香港普通中產(chǎn)家庭中各個成員之間的微妙關系。蕭芳芳扮演的阿娥是一位在職場上打拼的女強人,不僅如此,還要為丈夫、兒子、公婆的諸多瑣事牽腸掛肚,婆婆離世、公公生病變癡呆讓阿娥的生活陷入忙亂,公公只認識她一人,而家里其他人又不愿幫忙,她孤立無援又無可奈何。而當公公去世、一切恢復平靜之時,往日和他們朝夕相處的生活卻又時不時閃現(xiàn)在腦海中。
中年人面對衰老與死亡的無力感在許鞍華鏡頭下呈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種感覺在《天水圍的日與夜》和《桃姐》中得到了延續(xù)。貧困圍村里相依為命的母子、抱團取暖的鄰居、親如一家的主仆情,外在的關系包裹著的誠意和用心都指向了城市中的寂寞與悲情,牽引著對人與人關系的考量,對普世人物命運的關注。這些最貼近大眾生活的對象來自身邊的就地取材,作為導演就是要放大、裁剪出直擊人心的表情和話語,看似輕描淡寫的敘述毫無粉飾煽情,然而意想不到的是代入感極強,令觀者回味無窮。頗具溫情的“許式”對白,像煲湯一樣文火慢燉,淳樸的人情味內(nèi)斂、平和,溢出了淡淡的感動,在如此喧囂浮躁的今天,許鞍華營造出的溫馨場景彌足珍貴。
電影《桃姐》里有一句臺詞:“人生最甜蜜的歡樂,都是憂傷的果實;人生最純美的東西,都是從苦難中得來的。我們要親身經(jīng)歷艱難,然后才懂得怎樣去安慰別人?!彪娪氨臼窃靿舻氖澜纾械膲艟硡s都來源于現(xiàn)實,在當時看來沉重的生死悲歡,隨著歲月的流轉(zhuǎn)都像遺失在風中的煙花,來不及道別就消逝不見了。名留青史的大人物,抑或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角色,在許鞍華的電影中見證了時代的印記。
(責編:常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