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弓
元嘉三十年(453年),南朝宋頗有作為的一代英主劉義隆被太子劉劭殺死。
劉劭雖弒父篡位,但還是要裝孝子的,因此對外宣稱父親是暴病而亡,為他舉辦了隆重的喪禮,并上謚號“景皇帝”、廟號“中宗”。劉劭繼位不到兩個月,即被三弟劉駿殺掉。劉駿當上皇帝后,重新給劉義隆上謚號“文帝”、廟號“太祖”。
劉義隆是南朝少有的有為之君,武功雖不如其父劉裕,但長于文治,使得南朝政治清明??梢哉f,他是相當出色的守成之君,時人也稱他為中興之主。所以,無論是象征經天緯地之功、慈惠愛民之能的“文皇帝”,還是“耆意大慮、布義行剛”的“景皇帝”,對劉義隆來說都是恰當的,問題出在廟號上。
西漢伊始,每位皇帝死后,新帝都會立廟祭祀他們,但這帶來一個問題:如果每個過世皇帝的廟都留下,數代之后為數眾多的家廟將難于祭祀。為解決這一問題,除了與在位皇帝最親的幾代皇帝外,其他皇帝的廟到一定時候都會被毀掉。但對于那些有大功、大德的皇帝,子孫后代會給他上個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
這個待遇可太誘人了,能被世代祭祀可是無上榮譽。但每個朝代有那么多皇帝,大家又都是父子、祖孫這樣親密的關系,廟號給誰、不給誰都不好做,于是發(fā)展出一套廟號授予機制——“祖有功而宗有德”。也就是說,非有大功、大德的人不能上廟號。因此,兩漢有幾十位皇帝,但有廟號的才寥寥數人。
不過這種情況在三國時期被打破,從曹魏時期,廟號開始泛濫,及至五胡十六國,只要當過皇帝都能混個廟號。
到劉義隆這兒,廟號已縮水,加上他的政績還可以,在南朝諸帝中也能處于上游水平,符合“有德”的標準,“中宗”的廟號也符合他守成之君的作為。劉劭雖大逆不道,但給劉義隆上的這個廟號還是很客觀的。
但后來這個廟號被廢除了,劉駿為劉義隆設廟號為“太祖”,這就很有問題了。因為這不僅將只能屬于開國之君的“太祖”授予了守成之君,還使劉義隆的地位凌駕于劉宋開國之君劉裕之上。
劉駿是“太祖”,那劉裕呢?高祖。這是有先例的,劉邦不就被稱為漢高祖嗎?至于劉邦的廟號是怎么來的,不得而知,但卻有個問題。
曹丕建立魏國,應該就是曹魏的太祖,但所有人都知道,真正奠定魏國基業(yè)的是曹操,他才是真正的開國皇帝,因而曹丕為顯示對父親的尊崇,追曹操為“魏太祖”。但最終正式建國的是曹丕啊,“太祖”給了曹操,那他怎么辦?曹丕死后,上廟號“高祖”。
此后,“太祖”與“高祖”在禮法上差不多可以畫等號。如果一個國家有一位奠基者,還有一位建國者,那就一個叫太祖、一個叫高祖,混著來。不過,“太祖”在太廟里的地位稍高于“高祖”。
劉裕建立劉宋,既是奠基者又是開國者,按理說應是“太祖”,而且劉裕本人也有這個意思,他在開國后立太廟卻不立太祖,實際上是為自己準備的,但沒想到死后競只被尊為“高祖”。其中原因不得而知,或許劉宋朝廷是想,以后要能有皇帝統(tǒng)一天下,上廟號“太祖”也未司知。
而劉義隆繼位后也沒給劉裕更改廟號,繼續(xù)沿用“高祖”,直到他自己被定為“太祖”。劉裕的功績比劉義隆大得多,最后卻讓劉義隆成為“太祖”,問題還是出在劉駿身上。
劉駿是劉義隆的第三子,按理說沒資格繼承皇帝。劉義隆晚年曾想改立世子,但由于劉駿長期不受寵,在朝中也沒什么勢力,所以不在考慮范圍內。雖然劉駿后來做了皇帝,但還是很尷尬。
此外,據史書記載,劉劭弒父篡位后,身為一方大員的劉駿競曾向其表示過臣服,盡管他后來做了皇帝,但始終抹不去這個污點,怎么看都得位不正。
為擺脫“不合法”帶來的危機,劉駿必須采取行動來宣示自己登基是規(guī)范的,他選擇的幌子是“孝”。他繼位后,全盤廢除劉劭的新政,改用元嘉舊制,以向天下昭示自己的為政標準完全承自父親;連登基伊始的年號都定為“孝建”。劉駿的面子工程應該說是很成功的,乃至他死后謚號為“孝武皇帝”,還是一個“孝”字。
劉駿想要加強自己的合法地位,不光要展示自己處事有乃父遺風,還要抬高劉義隆的地位,以此與弒父篡位的元兇劉劭形成鮮明對比。劉駿用實際行動告訴天下:朕繼位可能讓你們覺得很別扭,但只有我才是最合適的繼承人。
最終,劉駿將“太祖”強加在劉義隆頭上,雖于禮于法不合,卻換來了“至孝”的名聲,讓自己的皇位愈發(fā)名正言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