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嬌 孫元強 劉云
摘要:在濟南市臥虎山山體公園建設中,因地制宜,以生態(tài)恢復和景觀營造相結合,通過保護原山體植被、多種樹種營造特色植物景觀、恢復裸露山體、調蓄山地雨水、營造生態(tài)水景、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等方面進行建設,以期通過山體公園的建設達到提高山體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性,美化山體環(huán)境,營造休閑、觀光、運動于一體的游憩場所。
關鍵詞:山體公園建設;生態(tài)恢復;臥虎山
中圖分類號:S181文獻標識碼:ADOI:10.19754/j.nyyjs.20200815047
收稿日期:2020-07-04
作者簡介:張玉嬌(1982-),女,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園林林業(yè)。
引言
在建設山體公園中,以生態(tài)恢復優(yōu)先就顯得尤為突出。本文以臥虎山為例,利用現有山林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以生態(tài)恢復為理念,并將其貫徹于公園建設中,以期通過山體公園的建設達到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營造宜人游憩的活動場所的目的。為今后改善荒山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山體公園提供一些參考。
1臥虎山山體公園概況
臥虎山植物資源較單一,主要植物種類有側柏、黃櫨、五角楓等。地被植物主要有綿棗兒、遠東芨芨草、藎草等。木本植物多以側柏為主,色葉植物較少。由于自然和歷史因素,臥虎山有部分裸露山體和因開山采石形成的斷崖,在山體周邊一定范圍內,相對破損的山體較為平坦,局部位置有較深的大坑。山體石質為石灰?guī)r,采石破壞后形成了高低不平、極為復雜的石灰?guī)r地形地貌,生態(tài)基礎較差,土壤和植被少,嚴重影響山體景觀效果。
2山體公園建設中植被的恢復措施
2.1原有植被保護
2.1.1修枝間伐,為樹木生長提供良好條件
在臥虎山建設初期,根據《山東省森林撫育作業(yè)設計規(guī)定》,對臥虎山山體林分郁閉度在0.8以上的中齡林進行生態(tài)疏伐,伐后郁閉度保持在0.8左右,提高了旅游和觀賞價值。在公園建設后期,采取平切法,對林木進行整枝修枝,確保樹木株形優(yōu)美、通風透光。
2.1.2以生物防治為主,合理防治病蟲害,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根據病蟲害發(fā)生規(guī)律,抓住有利時機,及時有效地對山林內雙條杉天牛、側柏毒蛾等森林病蟲害進行防治。合理使用生物方法防治病蟲害,設置餌木誘殺雙條杉天牛;釋放雙條杉天牛的優(yōu)勢天敵蒲螨和管氏腫腿蜂,對山林內雙條杉天牛的蔓延起到了較好的控制作用。這些森保措施綠色環(huán)保、不污染環(huán)境,保護了自然界天敵資源,促進了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2]。
2.1.3公園修建中保護原有山體植被,凸顯自然野趣
公園修建中,遇有原山體植被,優(yōu)先保護原有植被根系的完整及透氣性,合理修建魚鱗穴,保持原有植被的完整性。施工中,避免碰損林木,用綠色絨布包裹樹體。修建臺階時,遇有原山體樹種,留出樹種生長空間,修建樹穴。
2.2新栽綠化植物
2.2.1山體面的綠化
先后在臥虎山西側、北側部分裸露山體,大面積栽植黃櫨、五角楓等鄉(xiāng)土樹種,提高了苗木成活率,與山體原始風貌自然融合,無論山頂游賞遠眺,還是外觀臥虎山景色,均增加了山林季相變化觀賞效果。
2.2.2山體點、線的綠化
2.2.2.1道路、喬木灌木
根據山體地勢,在魚鱗穴和水平階內栽植耐旱、耐貧瘠、適應性強的樹種,如鄉(xiāng)土樹種黃櫨、苦楝、臭椿等。新增林分改造樹種,如色葉植物五角楓、紫葉李、欒樹等;并在道路兩旁的山坡、魚鱗穴、水平階內,撒播野花組合,豐富了植被群落,提升了山體自然景觀。形成鄉(xiāng)土樹種為主,其它林分改造樹種為輔,構建為多樹種、多層次、多色彩、多香氣、多功能的目標林分,使之逐步形成具有常綠闊葉林景觀[3]。
2.2.2.2水系植物
在入口廣場水溪處,因地制宜,選擇耐水濕植物垂柳,搭配碧桃,滿足植物的生態(tài)要求又營造出春天桃紅柳綠的美好景象。由于山體自然條件的特殊性,雨季過后往往水溪內水量較少,因此在水體內部,選用抗逆強的水生植物,如再力花、菖蒲、水生鳶尾、睡蓮等,使水體能夠在不同的季節(jié)水旱同賞。
2.2.2.3建筑旁
在入口廣場配植喬木法桐、五角楓、丁香等;灌木樹種薔薇,連翹、小葉女貞等;地被植物扶芳藤、五葉地錦等。喬木、灌木、地被植物形成較豐富的植物群落。色葉植物豐富了廣場色彩,又滿足了游客休閑娛樂的要求。
3山體公園建設中裸露山體的恢復措施
3.1斷崖的生態(tài)恢復
臥虎山東坡有很多過去開山采石遺留的裸露山體和斷崖。根據施工現場地形地貌條件,先清理斷崖基底的風化層和危巖,消除基底安全隱患,對陡峭的斷崖采用生態(tài)護坡,設置防護網護坡噴播種植的綠化方案,同時利用斷崖上自然形成的V字形石窩砌筑種植穴,栽植常綠喬木,形成垂直綠化帶。
3.2早期山體開采遺留場地的生態(tài)恢復
尊重山體現狀,對早期山體開采后遺留的場地進行改造,建設主入口廣場,原裸露空曠場地建成一定面積的休閑廣場,在廣場西側、南側依陡峭地勢,砌壘景觀擋墻,依擋墻建設避雨休憩廊。地面采用透水磚鋪設,既滲水又美觀大方。并合理配置植物,形成豐富的植物群落。
3.3其它山體的生態(tài)恢復
利用山體護坡的土石方工程與植物配置相結合,山體整地方式與邊坡生態(tài)恢復技術相結合,對破損山體進行防護和綠化。
因地制宜,砌壘層疊假山石,進行造景藝術處理,砌筑時盡量選用山體原有浮石,與山體自然融合,營造原生態(tài)公園韻味。各種植物依砌筑假山石配置,加以分層綠化,增加山體色彩,如黃櫨、黑松、五角楓、連翹等。
砌壘魚鱗坑、水平階,回填種植土,增加植被覆蓋率。在游步道邊側綠化中,通過砌筑水平階和魚鱗坑,種植適應性強、耐干旱、瘠薄和與環(huán)境相適宜的植物品種,如五角楓、金銀木、連翹、迎春、小葉扶芳藤等,豐富綠化種植景觀,增加季相變化。
4山體公園建設中水系的恢復措施
4.1雨水調蓄
山地植被恢復主要受土壤和水分的制約,利用天然降水進行生態(tài)恢復,重視雨水調蓄,結合海綿城市理念,改善林下植被的栽植環(huán)境。
濟南夏季炎熱多雨,依據臥虎山地形,在匯水面積較大處,跨道路修筑排水溝或小橋,防止較大雨水沖刷路面。道路兩側砌壘水平階或魚鱗穴,栽植樹木,在雨季來臨時,層層攔蓄,防止雨水沖刷山體及路面,固土涵水。
增加透水鋪裝,減少地表徑流。廣場鋪設透水磚,使雨水更好下滲;道路平坦處或林下休憩廣場,鋪設的糠糧沙平臺,不僅增加了游人步行的舒適度,而且少量雨水可下滲。
4.2水景景觀建設
入口廣場北側,借助原地形坡度,形成上下2處水塘,兩水面通過疊水有機結合,上方水塘源頭匯水處,沿原雨水沖刷的低洼溝道,挑揀原山體小浮石,鋪砌旱溪。雨季,旱溪匯水,流入水塘,形成疊水景觀。旱季,水塘蓄水,供澆灌植物使用。
5配套設施中生態(tài)理念應用
5.1建筑設施
提倡山水為主,建筑以“小、散、隱”的布局方式,以生態(tài)恢復為主,減少土方量。挖掘景區(qū)歷史文化,對現有戰(zhàn)事遺跡進行恢復建設,盡量保留遺跡原貌,并建設一處觀景平臺,平臺風貌與歷史文化融合,建材與山體自然融合。
5.2附屬工程設施
公園內基礎工程和服務管理設施完善,公用設施多采用木質,色調與周圍環(huán)境的自然融合,體現了山體公園生態(tài)的特點。
6結語
生態(tài)功能和游憩功能是山體公園的2大功能,在進行總體規(guī)劃建設中,應充分考慮兩者之間的關系,有機結合起來。植被恢復是山體公園生態(tài)恢復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前提條件。山體植被的改造,主要在于健康、合理的植物群落植被的恢復,植被是生態(tài)恢復的基礎[4]。
山體公園建設是一個長期的工程,景觀建設與生態(tài)恢復需結合多方面因素分階段分時期進行規(guī)劃建設。生態(tài)恢復效果是由眾多因素綜合作用而產生的,具有很強的綜合性[5]。后期評價還應以生態(tài)效果和景觀效果為準則層,對臥虎山植被恢復效果綜合評價。
參考文獻
[1] 薄薇娜.基于傳統(tǒng)造園藝術的城市山地公園設計探究[D].保定:河北農業(yè)大學,2014.
[2]董斌.天敵昆蟲在泰山主要林木害蟲防治中的應用技術研究[D].泰山:山東農業(yè)大學,2011.
[3]魏育娟.基于生態(tài)恢復的福建山地公園建設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0.
[4]姜秀娟,鄭伯紅,盤前華.國外城市棄地生態(tài)恢復規(guī)劃研究——以野鳥公園與湯米遜公園為例[J].中外建筑,2007(02):6-8.
[5]陳海兵.武漢市鳳凰山破損山體植被修復效果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yè)大學,2012.
(責任編輯常陽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