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后,北京無法安身,趙忠堯(中國核物理鼻祖、高能物理學大師、“兩彈”元勛)便帶全家輾轉南下到昆明,在西南聯(lián)大任教。隨著戰(zhàn)局緊張,大后方經(jīng)濟困窘,物價飛漲,教授們微薄的工資根本維持不了一家人的生活,趙忠堯最后不得不想辦法掙錢補貼家用。
在趙忠堯的女兒趙維志家中,有一張珍貴的照片,內(nèi)容是:在昆明郊區(qū)惠家大院,趙忠堯所制造的一些肥皂正在晾曬。肥皂架的旁邊有兩個孩子,是趙維志在照顧她的妹妹。
趙維志回憶說——
那時我媽媽沒有工作,全家就靠爸爸一個人的收入。沒有辦法了,爸爸就說,我們做肥皂賣吧。在我印象中,爸爸先是搞一個大的汽油桶,然后出去把油和堿買回來,就在那個桶里燒,一邊燒油一邊加堿,我媽媽在底下幫忙燒柴火。我爸爸用粗木棍攪,燒好了,滴一點在玻璃片上,看成型了沒有。達到要求以后,就把它倒在盒子里頭晾干……最后敲上“中和”兩字,意思是堿和油的中和,是爸爸起的名字。爸爸制造的是工業(yè)肥皂,哪個廠子要用這個肥皂,他就推自行車去送到哪里……
1992年,在趙忠堯九十大壽生日慶典上,李政道作了即席發(fā)言,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自己對老師的赤誠與敬愛:“1945年的春天,吳大猷先生帶我找您,您正在院子里工作,很忙。吳老師問您做什么,您說在這里做肥皂。過了幾天,我遇見趙老師騎自行車,看見我就停下來,跟我講話。自行車上放了一個大紙盒子,里面放了肥皂。您說正在到各家去推銷。我有點驚訝,更加佩服您。原來要做一個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不但本行要精通,要掌握化學、應用化學、還得自己去批發(fā)、推銷?!?/p>
(摘自《文史博覽》 賴浩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