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媽
經(jīng)??吹竭@樣的現(xiàn)象:焦慮的媽媽端著一碗飯,追著孩子跑。孩子邊玩邊吃,就像個小皇帝。媽媽不管孩子吧,怕孩子餓;管孩子吧,自己追得累,孩子也被催得煩。培訓專家和教育專家余世維曾經(jīng)用一個很簡單的方法,讓他的孩子克服了這樣的壞習慣:餓孩子一頓,讓孩子自己承擔不吃飯的后果。這種方法就叫作“自然后果法”。
法國教育家盧梭曾提出過“自然后果法”的教育方式:如果孩子犯了錯,造成了不良的后果,讓他親身體驗,并承擔自己所造成的后果,從中接受教訓(后文統(tǒng)稱“后果教育法”)。我的兩個孩子就是在后果教育法的影響下,自然而然地修正著自身的行為,進步很多。
上周帶悠悠去上音樂啟蒙班,一進大廳的門,看到她的好朋友勒妮也來了,我開心地和她打招呼。誰知勒妮的媽媽搖搖頭說:“勒妮不愿意進去?!蔽野延朴扑瓦M音樂教室,回到大廳等待,所有的孩子都已經(jīng)進去,只有勒妮還在外面。我以為她媽媽會帶她回家,沒想到她們兩人一直坐著不走。勒妮媽媽開始解釋:“勒妮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來上音樂課。去幼兒園接她的時候,我特地問了她要不要來上課,她說要,所以我才送她過來的。到了之后她又變卦說不想上,那怎么行?她可以選擇不進教室,那我們就一直在這坐著,坐一個小時,但不能回家?!巴?!”我心想,“德國媽媽真狠!”看著勒妮坐在媽媽身旁一臉接受的表情,我知道這個孩子早已習慣了她媽媽的說到做到,完全沒有討價還價打滾耍賴的意思。
另一個也在大廳等待的媽媽說話了:“我理解你的做法。今天早上我女兒不想換衣服,我問了她N遍,能不能把衣服換了,她一直說不,后來我就讓她穿著睡衣去幼兒園了……”旁邊又有幾個媽媽加入對話:“是是是,我家也一樣,我的孩子也有穿睡衣去幼兒園的時候。”聽到這我有點難以置信,悠悠也有早上不想換衣服的時候,但我一般就是強行將她按住,然后迅速穿上衣服,換衣服這事還有什么好討論的嗎?
我當著大家的面冒險問了一句:“哦,你們不能強迫孩子換衣服嗎?”大家皺著眉頭看著我,好像沒人想過使用強迫的方法。勒妮媽媽在旁邊解釋道:“我強迫也沒用的,越強迫孩子越不想穿。不如讓她穿著睡衣去幼兒園,體驗一下自然后果。”
后來,勒妮在大廳呆了半個小時之后自己決定進教室了。這位德國媽媽用行動教育了孩子什么是“說到做到”和“承擔后果”。
德國法律規(guī)定:兒童有權(quán)接受非暴力教育方式。體罰、精神傷害和其他任何有辱人格的行為都是被禁止的。孩子不能打不能罵,不能強迫,那德國人靠什么來管教孩子的行為呢?后果教育——是德國人面對孩子時反復(fù)強調(diào)的態(tài)度,即行為本身的后果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無須外部強迫或懲罰。
德國人執(zhí)行起“后果教育”真的是說一不二,貫徹到底。去德國幼兒園接孩子的時候,有時會看到孩子們冬天戶外活動時,有人沒有帶帽子或圍巾,甚至有沒穿外套的。德國老師給出的答復(fù)是:“我們都會給孩子穿外套、戴帽子和圍巾,但如果孩子堅決拒絕的話,那也只能隨他,冷不冷是他自己的感受,覺得冷了自然會想戴的。3歲以下的孩子實在拒絕戴帽子圍巾,那就不能出去玩,只能待在室內(nèi)。是戴帽子還是待在室內(nèi),孩子自己決定?!薄叭绻⒆右驗闆]戴帽子圍巾穿外套,在外面玩生病了呢?”我問?!澳且彩撬约哼x擇的自然后果,孩子要學會承擔自己行為的后果。這次病了,下次就知道出去玩要穿暖和了。我們會在孩子做出選擇時,明確告知每種選擇的相應(yīng)后果。”
沒有強迫,沒有過多的說教,尊重孩子的選擇,哪怕是錯誤的選擇,讓孩子從自己行為的后果中領(lǐng)悟教訓,是德國人愛用的“后果教育”。德國人不怕孩子犯錯,也不怕孩子走彎路。在他們眼里,犯錯、承擔后果、總結(jié)經(jīng)驗、改善行為是兒童探索學習和不斷完善自我認知的必經(jīng)之路。缺少了這個過程,孩子就學不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后來,我也跟著德國人學了兩招,用在悠悠身上,頗有成效。去年我們在國內(nèi)外婆家時,到了喝牛奶時間,悠悠總愛和外婆作對,故意拖延,喝個牛奶能喝半小時,好像喝牛奶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外婆似的。外婆為了哄悠悠快點喝,用盡了各種辦法,每次都累得脫一層皮……
我們回德國后,我拿出了德國風格,告訴悠悠:“喝牛奶是你自己的事,我是不會像外婆一樣追在你后面求著你喝的。如果我洗完臉你還沒喝,那我就喝了?!?/p>
第一天,看到放在茶幾上的牛奶一動不動,我故作淡定地對悠悠說:“牛奶放茶幾上都冷了,你還不喝,看樣子你是不想喝了。我喜歡喝牛奶,那我就替你喝啦?!蔽乙缓菪墓緡9緡5匕雅D毯鹊袅恕?/p>
第二天,又是一樣的情況,我又狠心咬牙把娃的牛奶喝進了肚子里。悠悠哭了,不敢相信我再一次喝掉了她的牛奶。我雖然也心疼女兒餓肚子,但后果教育的精髓是說到做到,堅持原則,一定要讓孩子體會到后果才能發(fā)揮教育作用。我只好安慰道:“抱歉,我知道你現(xiàn)在非常想喝牛奶,但我提前提醒過你,要在我洗完臉之前喝掉,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刷牙時間了,不能喝了。你明天想喝的話動作就快點哦?!?/p>
第三天牛奶時間,悠悠又磨磨蹭蹭的,我提醒她:“你不喝我喝了?。 闭龀瞿帽拥淖藙?,她馬上跑過來搶過杯子,大口大口地把牛奶喝光了!
花了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就把悠悠在國內(nèi)養(yǎng)成的壞習慣改過來了。從此悠悠喝牛奶再不用我催著喝,因為她知道,喝牛奶是為自己喝,不是為媽媽喝。如果磨蹭,牛奶就到媽媽肚子里去了。媽媽可不是開玩笑的!
可能有人會將后果與懲罰混為一談,其實德國人是不提倡懲罰孩子的。所謂的“后果教育”,是讓孩子體驗行為的自然后果或者邏輯后果,而不是人為強加的懲罰。如此孩子才能理解行為與后果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建立正確的行為準則。
家長的教育應(yīng)該在后果出現(xiàn)之前進行,溫和明確地告訴孩子,他的行為會產(chǎn)生哪些后果。而當后果發(fā)生后,家長即使不說話,孩子也已經(jīng)體驗到了“懲罰”并且知道改正。這時若再火上澆油地說“你看,我早說了你不聽,早知今日何必當初”這樣的話,反而會引發(fā)孩子的逆反心理,將孩子置于我們的對立面。
坦然讓孩子承擔他們本該承擔的,體驗他們本該體驗的,是作為家長的修行。我們要相信,孩子有從錯誤和挫折中自我學習與成長的能力。也只有我們相信了,孩子才能真正獲得這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