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藝,意思是文學和藝術,有時指文學或表演藝術,是人們對生活的提煉,升華和表達。[1],改革開放以來,文藝不斷地融入到人民的生活中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口號的提出引起我們對文藝與人民之間關聯的思考。
【關鍵詞】文藝;為人民服務;文藝對人民的影響
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文藝理論,文藝是上層建筑之一。文藝反映了社會的經濟和政治,又作用與經濟和政治。它由沖突的矛盾產生,又反過來致力于解決矛盾和沖突。它由人民創(chuàng)造,又反過來作用于人民。白居易曾經提到“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可見文藝與時事之間的緊密貼合。赫胥黎曾說過“當你每天都興奮地眩暈的時候,為什么還會需要讀畢加索和莎士比亞?文學藝術往往是為了表達沖突,超越痛苦,那么,在一個沖突和痛苦根本不存在的世界里,文學藝術也就成為了社會的闌尾?!盵2]也反映了文藝與矛盾沖突的關系。而這些都與人民的生活是分不開的。文藝作品扎根人民,立足生活,與時俱進。文藝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tài),有著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性。而其中的時代性是最不可以忽略的,鮮明的特性之一。在不同的時代,文藝作品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形態(tài)去反映社會和人民的整體文化觀念,表達了人民的心理訴求,以達到為人民服務的目的。隨著人民觀念和整體文化的變化,文藝也會隨之發(fā)生相應的變化。這正是“文以載道”[3]思想的體現。文藝同時也可以幫助人民銘記歷史。從《地道戰(zhàn)》,《開國大典》到近期的《覺醒年代》,文藝工作者們正在不斷地幫助我們回顧那些值得我們銘記的歷史,用藝術手段展示這些共產黨人的光輝事跡和精神品質,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來書寫和記錄時代的步伐,讓更多觀眾在文藝作品中重溫黨史、堅定信念。文藝作品記錄時事,展望未來。
在回望歷史的進程時,我們時常關注某一特定時期的文化和藝術發(fā)展,當文藝發(fā)展繁榮的時候往往意味著時代的自由和經濟的騰飛。而文藝是服務大眾的而不是少數人,這是我國樸素而平等的觀念,文藝與人民的關系也是密不可分,由人民大眾創(chuàng)造,加以一定的藝術效果和表現手段,使其得到升華。而文藝的發(fā)展又會反作用與人民大眾的審美和觀念。每個時代都有那么一些影響人們的文藝作品。文藝與人民就是這樣一種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舉個例子,動亂時期,文藝作品往往充滿了暗喻和批判,把不滿放入融入作品中,而這些文字或者藝術作品會激勵人們改變這種環(huán)境,于是激昂之士奮起,也往往是在這種時期,抽象的藝術作品往往比較多,癲狂魔幻來描述現實。
而在和平年代,文藝作品就充滿了自由,可謂海闊憑魚躍,安居樂業(yè)的生活反而會涌現出一批反應人民生活的文藝作品。自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以來,文藝工作者創(chuàng)作熱情高漲,大部分創(chuàng)作由藝術家自主發(fā)起,主題大多是描寫抗疫前線的人物和感人事跡,謳歌中國人民的奮斗精神和團結精神。文藝工作者站在人民的立場,記錄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突出。“我所理解的文藝,是腳踏實地走在路上的時候不忘抬頭仰望天空,是能發(fā)現微小細節(jié)里的那些美好瞬間,是不與庸常生活妥協的離地一厘米的飛翔。”[4]
一個國家的國民精神狀態(tài)和其精神需求都能夠直接在其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作為代表國民生活狀態(tài)的創(chuàng)作,其作品必須且一定要深入于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里。文藝創(chuàng)作必須要深入的扎根到人民大眾的生活中,只有轉換立場和態(tài)度才能更好的了解,只有深入才能有思想感情,而不只是徒有其表。沒有內涵的作品是枯燥和生硬的,很難激起觀眾和讀者的熱情和共鳴。文藝創(chuàng)作必須要加強與人民大眾之間的聯系,只有真實的生活在人民大眾之中,去感受去體驗,才可能感受到人民群眾的思想,人民群眾的希望,才能構思出帶有人情味,有深度,通俗易懂的藝術作品。
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締造者,作為現代社會生活的主體,人民群眾有權利享受且承擔關于歷史的一切。而其中,農民群體作為人民群眾中的很大部分,人民群眾的根本問題就等同于農民問題。我國的農民普遍具有勤勞勇敢、艱苦奮斗、淳樸愛國的優(yōu)秀品質,強烈的正義感,也具有頑強拼搏的精神和努力爭取為全民族解放和發(fā)展,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奮斗不息的堅毅品格,我們用文藝作品來刻畫時代,這不僅僅是為了表現為了褒揚我們國家的活力源泉,更是為了更好的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和發(fā)展。
文藝創(chuàng)作的素材來源于人民群眾,我們身邊的每一件鮮活的小事,美好的回憶等都可以作為文藝創(chuàng)作之中最具有新精神、新氣息,新情緒的有力素材。文藝創(chuàng)作必須要真正的做到從人民群眾中來,到人民群眾中去。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明確了文藝應當服務于人民大眾的發(fā)展方向,他將文藝的服務對象問題作為是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一個最重要的的、最不可忽視的問題,他指出,文藝的創(chuàng)作活動要始終以人民為中心,文藝作品服務對象也必須是人民。所以這也要求文藝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要做到,創(chuàng)作為了人民,為了讓群眾看懂。習近平總書記還將文藝事業(yè)的建設和發(fā)展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相聯系,認為文藝創(chuàng)作是吹響了時代前進的號角,也代表著不同時代的特征和風貌。黨的根本宗旨是為人民服務,只有在文藝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文藝才能發(fā)揮它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的正能量。
文藝時常常伴有理想主義色彩,它時常是作者,身為人民中的一員的期待和展望。有時候,一個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可以引領人民找到前行的目標。毛澤東說“有出息的文學家藝術家,必須到群眾中去,必須長期地無條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農兵群眾中去,到火熱的斗爭中去?!盵4]希望我們能謹記這句話,將文藝作品投入到為人民奮斗的征程中。
參考文獻:
[1]Oxford Languages,https://languages.oup.com/google-dictionary-ch/
[2]《美麗新世界》阿道司·赫胥黎
[3]《通書·文辭》宋·周敦頤
[4]《有本事文藝一輩子》寧遠
[5]延安文藝座談,毛澤東
[6]《馬克思主義文論教程》(第二版),張玉能
作者簡介:
張萱(1998-),女,大連工業(yè)大學在讀研究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