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文壇奇才金圣嘆第一次參加考試時,試題為:“吾豈匏瓜也哉,焉能擊而不食?!币馑际俏曳路鹁褪寝斯?,不是掛在那里給你們看的,比喻懷才而莫展。結果他在試卷上畫了一個光頭和尚,一把剃刀。主考官問此何意,金答:“此亦匏瓜之意形也?!钡诙?,金圣嘆又來參加考試,題目為“吾四十而不動心。”金圣嘆在試卷上連寫了三十九個“動心”,主考又問他何意,金答:“孟子曰四十不動心,則三十九歲之前必動心矣?!庇谑?,故意搞笑的大才子又因此被除名。
清代曾規(guī)定,童生考試,每縣至少要錄取三名。某縣地處偏僻山區(qū),教育文化非常落后,有一年全縣報考的只有三人。考試完畢,主考官把試卷收上來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原來三人中:一個抄了題目,只寫了“且去”二字;另一個只抄了試題,什么也沒寫;第三個考生,干脆連考題也沒抄。主考官無可奈何,只好大筆一揮,把抄了題目并寫了“且去”二字的那位考生取為第一,并批道:“但觀且去二字,必定滿腹經綸?!庇职殉嗽囶}那位取為第二,批道:“謄寫毫無差錯,足見其才可造。”再把交了白卷那位列為第三,批曰:“不輕易下筆,可見其行事慎重?!?/p>
順治十二年,本擬定的狀元是太倉人王揆,唱名的時候,順治帝因讀音相同想起了《王魁負桂英》這個流傳極廣的劇本。劇中的王魁是個負心漢,中了狀元拋了糟糠之妻。接著唱名大臣的話音,順治帝脫口說了句玩笑話:“是負心的王魁耶?”皇帝金口玉言,王揆馬上就被降為第三甲!同治七年科考,江蘇人王國鈞被初定為一甲,但“王國鈞”與“亡國君”的諧音,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聽后甚是不悅,王國鈞遂被降為三甲。
清嘉慶年間,考試完畢后,皇宮舉行接見新科進士的大典,結果新科狀元徐開業(yè)、探花梅萬清,因故沒能趕到,嘉慶大怒,把二人的名字從金榜上抹掉,一生的富貴就這樣飛掉了。
(據《新天地》 云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