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位
摘 要:一篇有思想、有品質(zhì)、有溫度的新聞作品的出爐,需要新聞工作者愛崗敬業(yè)、心中有職業(yè)敬畏和操守,對事業(yè)對人民群眾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帶著感情工作,就有無窮力量;需要扎實深入的采訪作風,不辭辛苦,深入基層甚至最底層去捕捉鮮活的感人至深的素材,和采訪人物同呼吸,抓取細節(jié),增加新聞作品的重量;需要新聞工作者不斷增強文學方面的素養(yǎng),錘煉筆上表現(xiàn)的真功夫,使新聞作品更有感染力,解決眼高手低問題。這三個需要,關(guān)系到新聞報道能不能不斷出現(xiàn)精品力作。
關(guān)鍵詞:熱愛事業(yè);采訪深入;錘煉筆力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19-00-02
近些年來,如何消除新聞報道的生疏、粗糲、冷硬、僵化說教的現(xiàn)象,使新聞報道接地氣、有思想、有溫度、可讀可感,是我們新聞媒體和上級主管部門一直強調(diào)的問題,并且也采取了一些有效的辦法。像中宣部倡導的“走轉(zhuǎn)改”①和“三貼近”②,均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結(jié)合二十多年的新聞工作實踐,筆者以為,要想寫出有品質(zhì)有溫度的高質(zhì)量新聞報道,需具備以下幾點。
一、帶著感情工作,就有無窮力量
如何叫帶著感情工作?就是要熱愛本職工作,心中有職業(yè)敬畏和職業(yè)操守,這樣你才能自然地投入感情、用心用力,才能親力親為、腳踏實地、吃苦耐勞。
試想,一個不愛崗敬業(yè)的人怎么能干出非凡業(yè)績來?領(lǐng)導派他去采訪,叫苦連天,怕臟怕累,就是下到基層,也是浮在上面,要點現(xiàn)成材料,回去根據(jù)材料對付幾百字交差,這怎么能寫出有感染力的好報道來。
過去講,要想寫革命文,先做革命人,現(xiàn)在我們提倡帶著感情去工作。你對群眾有愛,你才不會拈輕怕重,你就能和大眾打成一片,和他們交朋友交心,你就會從人民群眾這座富礦里挖掘出不盡的新聞寶藏。
所以,我們廣大的新聞工作者,要滿懷著工作熱情,對事業(yè)充滿激情,對人民群眾有關(guān)愛之情,有了這個先決條件,就不愁寫不出有溫度的好稿子來。
二、深入最底層,抓新鮮活魚
記者采訪要深入基層、不辭辛苦、用腳底板子寫新聞。你的新聞報道價值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跑的路有多遠,你付出的汗水有多少。
全國勞?!榜R班郵路上的王順友”這個典型人物,是怎么產(chǎn)生出來的?探索這個典型的問世,就能說明這一問題。王順友被媒體注意后,全國各地媒體派去不少記者。見到王順友后,由于王順友性格木訥,不問不說,手足無措很緊張,場面很尷尬。許多記者最后放棄了采訪,又不好空手而歸,隨便抓一個主題寫個小稿子便打道回府了??尚氯A社一名女記者張嚴平卻留了下來。她向當?shù)匦麄鞑块T提出,要跟隨王順友走一趟馬班郵路。一個女子和一個男人,外加一匹馬,在深山險崖野獸出沒的群山中穿行,還要中途露宿,辛苦勞累不說,也很不安全。
當?shù)匦麄鞑块T只好找?guī)讉€人一同陪張嚴平上路。在中途歇息的時候,張嚴平發(fā)現(xiàn)王順友看他的馬的眼神,就像一個剛剛做了母親看著她的新生兒那般慈愛溫情。張嚴平問王順友,看來你對這個馬挺有感情啊。王順友卻說,這馬救過我的命啊。一句問話,打開了王順友幾天來一直緊閉著的嘴巴,開始向張嚴平講述這匹馬是怎么救他命的。
在夜晚大家圍著篝火跳舞時,張嚴平也把王順友拉上來和大家一起跳。王順友只跳了幾下,說了句,我太高興了,天天這樣多好,然后,干裂黑黢的兩手捂住了臉,淚水從王順友的指縫間流淌下來。
這一個個感人至深的鏡頭,一句句樸實真切動人心弦的話語,如果沒有這次同行,張嚴平顯然無從獲得。這一路下來,記者張嚴平深深體會到了多少年來,王順友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是怎么走下來的,張嚴平也是幾次淚濕眼眶。
回來之后,她一氣呵成,趕寫出一篇非常感人的大通訊《索瑪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這篇通訊也被中國新聞獎評為一等獎。
所以,你沉到底,和采訪人物同呼吸,你就能抓到你想象不到的感人細節(jié),你就能發(fā)現(xiàn)別人發(fā)現(xiàn)不了的真金白銀。你的采訪對象首先感動了你,你筆端沾滿淚水去寫稿子,這稿子能沒有品質(zhì)和溫度嗎?那么,如何讓你的采訪對象感動你呢,那就是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與他心心相印。
記得我們佳木斯日報社有一年組成一個采訪團去外縣采訪一個教師。當?shù)匦麄鞑款I(lǐng)導、教育局領(lǐng)導和學校領(lǐng)導都來了。這位女教師進屋看到圍坐了一屋子人,顯得很緊張,我們問一句,她答一句,我們不問,她就十分局促地坐在那一聲不響。采訪陷入僵局。下午,我決定自己去采訪這個女教師。到了學校,我沒讓校領(lǐng)導陪,直接到了她的班級找她。我沒有掏出采訪本,幾句家常嗑一下打消了她的緊張,她主動招呼我坐下。聊著聊著,這位女教師漸漸把我當作了朋友,幾次哽咽哭泣,說了很多我想知道的內(nèi)容,采訪非常成功。回來我寫出通訊《37名孩子的媽媽》,取得了廣泛的社會反響。當年,她被評為全市十佳教師。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報社給我開了一個專欄《王記者在一線》,我每天奔走在采訪路上。我給自己立下規(guī)矩,絕不依靠材料寫稿子。常常步行幾十里到大山深處見采訪對象,寫出感人的通訊《青山紅燭》;深夜到挑燈夜戰(zhàn)的水利工程現(xiàn)場采訪,寫出《沸騰的老浪河》;到草場親身感受草原被破壞的景象,寫出《牛羊聲聲換綠洲》;在蔬菜大棚里采訪,寫出《雪落柿子紅》。由于靠耳聞目睹,靠與采訪對象同吃同住,靠腳板親臨現(xiàn)場,才使得我那時候的新聞作品和欄目頻頻斬獲國家和省市各種新聞獎項。其實,我知道,我的每一篇新聞作品,都是靠我的兩只腳板走出來的,所以,稿子里自然帶上了溫度和品質(zhì)。許多細節(jié),至今回憶起來,仍歷歷在目。
深入下去,就能抓到鮮活感人的細節(jié),就能不斷出精品力作。這一點非常重要,你要相信,你腳底上沾的泥巴有多厚,你的新聞作品就有多重。
三、增強文學素養(yǎng),錘煉好筆力
有熱情,愛崗敬業(yè),這固然重要,是干好新聞工作寫好稿子的先決條件。深入基層,采訪深入,與采訪對象同呼吸共命運,抓取一個個感人細節(jié),讓對方的事跡先感動自己,讓自己在動筆之前,人物就有呼之欲出、活靈活現(xiàn)的沖動,這是寫出好稿子的至關(guān)重要的一關(guān)。這一關(guān),必須過好,淺嘗輒止,蜻蜓點水,你所獲得的素材肯定十分蒼白有限,自然你就寫不出有品質(zhì)有溫度的新聞報道來。
具備這兩點,只能說你成功了一大半,而潤筆也不可小覷。要解決眼高手低的問題,那就是你的筆力。筆下功夫不到家,即便你獲取了大量的感人素材,你也寫不出感人的新聞作品來。你要會講故事,要講得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1]這個功夫非一朝一夕就能辦到,需要平時的日積月累。一定要多閱讀文學作品,潛移默化地磨煉你的筆力,使你獲得的好素材獲得更好地表達。
我們現(xiàn)在所倡導的踐行“四力”,即腦力、腳力、眼力、筆力,和我這里闡述的道理異曲同工。所謂腦力就是要通達上下,上知大政方針,下曉社區(qū)民意,工作有激情有熱情。腳力,就是采訪作風是否扎實,能不能不辭辛苦地到你應該到的地方,捕捉到最具感染力的細節(jié)來。細節(jié)決定成敗,有了細節(jié),新聞作品自然就帶上了溫度。筆力,就是你的運筆能力。要加強學習,多讀文學作品,增強筆上功夫。[2]
總之,一篇好的新聞作品的誕生,是一個新聞工作者的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不要指望一蹴而就,更不可指望有何捷徑。踏踏實實地充實豐富自己,善于學習,從實踐中磨煉自己。寶劍鋒從磨礪出,玉汝于成。
四、結(jié)語
文中結(jié)合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實例,從不同方面闡述了一篇好的新聞作品不是輕而易舉就能產(chǎn)生的,需要下一番真功夫。帶著感情工作,深入到最底層,錘煉筆力,是我們新聞工作者寫好新聞報道的先決條件。近些年來,中宣部一直在提倡廣大的新聞工作者要努力踐行“四力”,這也是對我們新聞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為我們的新聞工作者提出了努力的方向,并與此文有著異曲同工之效。
注釋:
①“走轉(zhuǎn)改”,即走基層,轉(zhuǎn)作風,改文風。
②“三貼近”,即貼近基層,貼近生活,貼近百姓。
參考文獻:
[1]劉保全.生動、傳神、感人——《索瑪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賞析[J].新聞傳播,2007(02):29—32.
[2]周勇軍.以“四力”要求實現(xiàn)典型報道“四力”效果——一名黨報駐地記者的感悟[J].中國記者,2020(05):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