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皓
秦兵馬俑作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其藝術魅力與規(guī)模都是前無古人的,秦兵馬俑的存在具有多重含義,既是古代匠人智慧的結晶,其建造過程的殘暴也是那個時代的縮影。
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它可以稱為古代最珍貴的藝術結晶之一。關于秦始皇陵的傳說故事還在不斷流傳,正是因為它的神秘感人們急切地盼望有朝一日可以一睹全景,在未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對于秦始皇陵的研究更加深入會發(fā)現(xiàn)更多具有研究價值的文物,逐漸揭開秦兵馬俑的神秘面紗。
秦始皇兵馬俑的介紹
秦始皇陵兵馬俑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驪山北麓,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當時是奴隸制社會,奴隸主死后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
兵馬俑是指燒制成士兵、車馬的殉葬品。秦始皇陵兵馬俑被譽為是“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陵兵馬俑的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他們大部分手持青銅武器。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建成除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外,更多的是統(tǒng)治者的強硬決斷。在古代,人們信奉鬼神,相信人死后會到冥界,古代的王公貴族為了自己死后的安樂生活會讓仆役、丫鬟等殉葬,這在古代被稱為人殉。公元前384年秦國宣布“止從死”正式廢除了這一陋習,改為俑葬。
秦始皇陵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的典型代表,并達到了古代俑殉葬的高峰。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規(guī)模宏大、兵馬人物形象的寫實性極高。這除了古代匠人的智慧外和統(tǒng)治者的強硬決策是分不開的。這說明了古代泥塑匠人對于人體構造的觀察入微以及高超的泥塑手法。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兵馬俑大多是沒有顏色的,只有少數人俑上還保留斑駁的色彩。據專家學者考證,兵馬俑在制作之初會使用色彩來增加其形象性,例如在人俑的唇部用朱砂來著色等。因為時間久遠泥涌上的色彩逐漸氧化剝落慢慢消退了。
在歷史上兵馬俑曾遭受過一次大規(guī)模的破壞,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時為了表達對于統(tǒng)治者的反抗對兵馬俑進行破壞、焚燒。這也造成了秦始皇兵馬俑的保存不完整。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fā)現(xiàn)和大多數的古跡發(fā)現(xiàn)一樣具有戲劇性,1974年3月,陜西省臨潼區(qū)西楊村的村民在田地里挖井時挖出了一個陶俑武士頭,這個被無意間挖出來的武士頭成為了打開秦始皇兵馬俑的鑰匙,進而發(fā)現(xiàn)了這座在地下沉睡千年的底下奇景,后來在1974年和1985年考古工作人員經過兩次的挖掘考察,對于出土文物進行清理修復最終將秦始皇陵兵馬俑展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
秦始皇兵馬俑的故事傳說
據民間傳說,秦始皇在統(tǒng)一六國后因迷信思想開始大規(guī)模地修建陵墓。陵墓的選址定在風景秀麗的驪山。為了修建陵墓不僅從全國各地調來了近七十萬犯人,還從河南、山東等地征用了大量的農民擴充修建人數。除此之外秦始皇命令時任秦國丞相的李斯,要求李斯從民間征集數千名童男童女為他殉葬。李斯在接到詔書后深知這個任務的兇險,修建陵墓已經征用了大量的民工,百姓已怨聲載道,如若再召集數千名童男童女,天下定會大亂,秦朝江山不保,倘若不征集童男童女,秦王大怒自己性命堪憂。李斯在接到詔書后夙夜難寐,若釜底游魚心焦不已。后來在看屋內擺放的泥塑時忽然想到可以用陶俑代替童男童女的方式進行殉葬。于是,他立即上書秦王勸諫秦王改用人俑代替童男童女,并站在大秦江山的角度詳細地分析了利弊。李斯的文筆口才自是沒得說,一番勸諫后秦王同意了用陶俑代替童男童女進行殉葬,遂命令李斯立即在全國范圍內招集能人巧匠燒制陶俑。在秦朝時期,人們的生活相對簡單,日常用的陶盆、陶碗等結構簡單,李斯第一次召集的工匠因為沒有燒制陶人、陶馬的經驗,燒制多次均未成功。第一次召集的一百多名工匠因此丟了性命,在被殺的工匠中有一名年老的工匠在被殺前告訴自己的兒子,可以嘗試將人俑分段燒制。之后兒子用這個方法成功地燒制出了陶人、陶馬,老工匠的兒子以及第二批燒制兵馬俑的工匠因此得以留住性命。
游客在參觀兵馬俑的時候都會產生一個疑問,考古坑里的兵馬俑無論是立俑還是跪俑,手都是呈空心狀半握著的。這表示兵馬俑在燒制之初是帶有兵器的,但是現(xiàn)在我們看到兵馬俑手中的兵器都消失不見了,關于兵馬俑內兵器的消失,民間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因為盜墓,在古代青銅器屬于貴重的物品,兵馬俑中每個人俑配有一件青銅器,數量龐大很容易被盜墓人盯上。但這種說法的可信度不高,在秦兵馬俑建造時周圍都是嚴加看守的,況且盜墓者偷盜一兩件青銅器還可以理解,墓穴內所有的青銅器都不見了,盜墓者偷盜這個說法可信度不高。第二種說法也是在民間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即兵馬俑青銅器丟失的頭號嫌疑人員是項羽。
人們認為項羽盜走了青銅器主要依靠以下幾點原因,首先項羽的所處的時期正好是在兵馬俑剛修建完成不久,時間上符合。項羽對于秦王恨之入骨,項羽的叔父項梁、祖父項燕皆死在秦朝士兵手里,國仇家恨使得項羽對于秦王深惡痛絕。項羽去破壞秦始皇陵也情有可原。后來項羽與劉邦爭奪天下,為了壯大自身的實力需要收集大量的兵器,秦始皇在修建兵馬俑時本意是為自己建造一隊裝備精良,戰(zhàn)斗實力強的軍隊。為人俑所裝配的武器都是具有實戰(zhàn)意義的上品,項羽正是看上了這一點才將兵馬俑內的兵器系數掠空。當然這些傳說也只是后人的揣測罷了,關于秦兵馬俑內兵器的丟失至今沒有一個合理明確的解釋,兵馬俑內兵器的無故消失也為秦兵馬俑增加了一層神秘色彩。
目前秦兵馬俑對游客開放的有三個俑坑,秦始皇陵已經探明的俑坑有四百多個。在已經挖掘的俑坑之中只有一個俑坑是完整的,其他的都在修復中。作為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兵馬俑只是整個秦陵的冰山一角。我國在對秦始皇陵進過兩次開采后就沒有再進行過開采工作,主要是因為兩點。
首先是技術問題,秦始皇陵距今有三千多年,在挖掘過程中很容易對文物造成損壞,并且大量文物長時間封存在地宮之中,地宮內的環(huán)境與外界有很大的不同,氧氣含量,溫度濕度等。文物經過幾千年的時間物質結構本身也可能發(fā)生變化,開采之后難以保存?,F(xiàn)在已經開采的秦始皇陵的文物修復工作尚未完成沒必要進行新的開采。
第二點是研究問題,每件秦始皇陵出土的文物所包含的信息量都是巨大的,考古學家需要進行全方位細致的研究,秦始皇陵的工程浩大,并不是短時間內可以研究完的。
關于秦始皇陵的地宮我們只能從現(xiàn)存的資料中窺其一角,僅僅是一瞥便已感覺到了秦陵的奢靡與宏大。關于秦始皇陵的地宮民間有很多傳說,例如地宮中的水銀河,為了防止盜墓者進入復雜兇險的機關陷阱等。根據勘探得知,要想完全地從外界打開秦始皇陵的地宮需要至少500年。秦始皇陵地宮的神秘極大地激發(fā)了人們的想象力,現(xiàn)代影視作品《古今大戰(zhàn)秦俑情》《盜墓筆記》系列的播出都可以看見秦始皇陵的影子。
作者單位: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