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迓,程正泉,李泳澤,林芳妮,呂華鋒
(1.廣東省氣象臺,廣東廣州 510640;2.汕尾市氣象局,廣東汕尾 516600;3.廣州昊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0640)
臺風風圈預報目前仍是臺風預報業(yè)務中的一個難點。由于臺風多數時候活動在廣闊的洋面上,實況觀測資料匱乏,從而增加了預報員對臺風各級風圈半徑評估的難度?,F(xiàn)有的業(yè)務中,臺風風場結構、風圈大小的實況分析和預報仍以主觀判斷為主,一般多是基于衛(wèi)星觀測,結合各種實時輸出的風場產品來進行風圈評估;其中衛(wèi)星觀測包括基于紅外探測儀[1]、基于微波傳感器[2-3],以及融合了地球同步觀測(如飛機測風和云導風)和極軌衛(wèi)星(如基于散射測量法的二維微波探空風場)[4-5]的風場信息。
目前各機構給出的風圈情況:北京(NMC)在實況報文中給出7、10、12級風圈半徑(分為東北、東南、西南、西北4象限);香港(HKO)不發(fā)布風圈,而是發(fā)布2 m浪高的范圍(同為4象限);日本(JMA)在實況中給出7和10級風圈,并按不同情況給出東-西或南-北象限的半徑;美國聯(lián)合臺風警報中心(JTWC)除了給出8、10、12級風圈實況(并且包含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四個象限)外,還在預報中給出了未來12和24 h各象限的各級風圈預報。由于國際上不同臺風業(yè)務中心定義臺風強度的平均風速有所不同[6],因此發(fā)布的風圈半徑也有所不同,北京發(fā)布的半徑單位為km(公里),而日本和關島、我國香港則為n mile(海里)。
出于實際業(yè)務的需求,廣東省氣象臺在北京報文的基礎上,發(fā)布實況和預報的6、7、8、10、12級風圈半徑,且不劃分象限。目前多倚賴于歷史經驗關系,以及北京給出的實況參考資料,再進行主觀線性插值,預報員對于風圈預報并無太大的主觀訂正能力。這一方面是受限于觀測資料,另一方面是沒有太多指導預報資料供參考。歷史經驗關系對于不同大小的臺風(通常具有不同的風圈半徑)并無統(tǒng)計,如何更加有針對性的開展風圈預報、如何從現(xiàn)有的7和10級風圈實況得到更加合理的風圈預報,以及其他強度的風圈預報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研究將對過去中央臺的實況報文進行統(tǒng)計分析,為開展更加精細、合理的臺風風圈預報業(yè)務做背景調查。
2003年至2019年10月中央氣象臺下發(fā)的實況報文,包括每個臺風在其生命史上的中心最大風速,以及7、10、12級風圈半徑。對數據進行了簡單的質量控制,剔除錯誤報文。需要指出的是,2006年《臺風業(yè)務和服務規(guī)定》[7]發(fā)布之前,舊的《臺風業(yè)務和服務規(guī)定(第3次修訂版)(2001年12月刊印)中,沒有對臺風以上級別進行分級,在數據庫中均保存為“臺風(TY)”級,本研究按照新的《臺風業(yè)務和服務規(guī)定》中的熱帶氣旋分類方式,增加了“強臺風級(STY)”、“超強臺風級(Super TY)”,對過去17年間的臺風實況報文進行統(tǒng)一整理。
2003—2019年間共有個443熱帶氣旋生成(包括熱帶低壓),其中包括93個熱帶風暴、93個超強臺風、79個強熱帶風暴、74個強臺風、60個臺風、44個熱帶低壓(圖1所示)。值得一提的是,除熱帶低壓級外,臺風級的熱帶氣旋發(fā)生數量明顯低于其它級別。
圖1 2003—2019年間不同強度分類下熱帶氣旋的發(fā)生頻率
統(tǒng)計17年間所有時次實況報文的風速頻率分布(如圖2a所示),在經過熱帶低壓階段之后,近中心最大風速的出現(xiàn)頻率基本隨風速增大而減小,由于所統(tǒng)計的實況數據是逐個時次的累加,涉及到同一個熱帶氣旋的不同發(fā)展過程,因此風速的頻率分布總體符合實際情況,達到熱帶風暴級別的頻率最高,隨后逐漸降低。但同時注意到,在12~13級(即臺風級)左右有個次高峰(超出前一級近200個時次),結合圖1的統(tǒng)計結果,17年間臺風級熱帶氣旋的生成數反而相對較少,由此可看出,圖2a中在臺風級的頻率小高峰應該是臺風以上級別的熱帶氣旋所貢獻;但為何不是臺風以下級別貢獻更多?對此,圖2b給出了驗證:對每個熱帶氣旋到達巔峰時刻(并維持)之前的所有時次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在熱帶風暴和強熱帶風暴級別的熱帶氣旋,其處在熱帶低壓階段的強度維持時間較少,多數時次以熱帶風暴為主;而在臺風及其以上級別的熱帶氣旋,其處在強熱帶風暴及其以下強度的時次相對較少,多數都以臺風或以上強度為主。也就是說,在一個熱帶氣旋的生命史中,其巔峰時次的強度(如臺風和熱帶風暴)或(及)其以下一級(如超強臺風、強臺風、強熱帶風暴)維持的時次一般最長。
圖2 熱帶氣旋中心最大風速在不同風級下的頻率分布圖(a);每個熱帶氣旋在其強度到達巔峰之前所經歷的所有強度級別時次數(b)
廖菲等[8]通過對1949—2017年南海臺風快速變化的統(tǒng)計研究中,從另一個角度闡述了這個問題:由強熱帶風暴快速加強為臺風,以及由臺風快速加強為強臺風,是發(fā)生頻率最多的事件;同時強度的快速加強次數以1次居多,一般不會超過2次。
風速的頻率圖總體呈正態(tài)分布,與之對應的是,風圈半徑的頻率分布也同樣如此。其中7級風圈半徑頻率峰值集中在300 km左右,10級風圈半徑為100 km左右,而12級風圈則在40 km左右。Knaff等[9]通過統(tǒng)計1988—2004年間NMC/JTWC的最佳臺風路徑數據,得到了西北太平洋的8、10、12級的風圈半徑分別為213、100、55 km。7、10、12級風圈半徑的頻率峰值分別對應著不同的風速。
圖3a給出了不同熱帶氣旋級別下,7、10、12級風圈半徑的分布。從散點分布來看,各級風圈半徑大小基本隨熱帶氣旋強度的增加而增加,但10級、12級沒有7級變化幅度大。圖3b-d給出了各級風圈半徑在不同熱帶氣旋強度分布的箱線圖,圖中藍色方框的下限和上限分別表示下4分位數(第25百分位)和上4分位數(第75百分位),藍色方框內的紅線表示中位數;定義IQR表示中間4分位數極差(上4分位—下4分位數),方框外的下部和上部兩根黑線分別表示最小值和最大值,本研究中最大(?。┯^測值設置為與上(下)4分位數值間距為1.5IQR;在最大(小)值以外的紅色十字表示異常值,它的定義為落在最大(?。┲狄酝獾哪切┲怠?/p>
圖3 不同強度熱帶氣旋的7、10、12級風圈半徑的分布(a)以及7級(b)、10級(c)、12級(d)風圈半徑的箱線圖分布
從箱線圖可以看到,風圈半徑的分布存在異常值,并且多數時候異常值為偏大。對于7級風圈半徑來說,異常值主要出現(xiàn)在熱帶風暴階段,而對于10級風圈半徑來說,異常值在強熱帶風暴和臺風階段都較多,對于12級風圈來說,異常值出現(xiàn)在臺風階段,并且存在超過最大值或低于最小值的情況。進一步分析7、10、12級風圈半徑各風速段的統(tǒng)計結果(圖略)。3種風圈半徑,中位數分別在200~400、100~200、50~100 km之間,對應的近中心最大風速分別介于28~40、35~50、42~52 m/s之間。
實際業(yè)務中需要根據實況給出的7、10、12級風圈半徑推算出預報的各級風圈半徑,而針對每一個臺風,因為其范圍有所差異,導致相同的中心最大風速可能會對應不同的各級風圈半徑。圖4給出了7、10、12級風圈半徑的不同分位數統(tǒng)計結果,從下到上依次為最小值、第5、25、50、75、95百分位、最大值。該圖可為預報員提供風圈預報的參考依據,通過當前近中心最大風速所對應風圈的相應百分位,得到預報風速下相應的風圈半徑參考值。
圖4 7級(a)、10級(b)、12級(c)風圈半徑下,不同的風速所對應的不同百分位的風圈大小
1)2003—2019年間,共有個443熱帶氣旋生成(包括熱帶低壓),其中包括93個熱帶風暴、93個超強臺風、79個強熱帶風暴、74個強臺風、60個臺風、44個熱帶低壓。除熱帶低壓外,臺風級別的熱帶氣旋發(fā)生數量明顯低于其他級別。在一個熱帶氣旋的生命史中,其巔峰時次的強度(如臺風和熱帶風暴)或(及)其以下一級(如超強臺風、強臺風、強熱帶風暴)維持的時次一般最長。
2)7級風圈半徑頻率峰值集中在300 km左右,10級風圈半徑為100 km左右,而12級風圈則在40 km左右;7、10、12級風圈半徑的頻率峰值分別對應著不同的風速,7級風圈頻率峰值對應的風速為28~40 m/s,10級為35~50 m/s之間,12級為42~52 m/s之間。各級風圈半徑大小基本隨熱帶氣旋強度的增加而增加,但10、12級沒有7級變化幅度大。
3)業(yè)務上,預報員可根據所統(tǒng)計的不同臺風風圈半徑下,各級風速對應的不同百分位風圈數值進行參考。
由于本研究所采用的數據有限,得到的結論可能不夠完善,后續(xù)工作會采用最佳臺風路徑,以及日本和關島的數據進行再次分析,另外增加不同象限的風圈統(tǒng)計;此外,鑒于業(yè)務中還需要對級和8級風圈進行預報,后續(xù)也將對此開展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