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小說《與櫥中人的對話》是一則關于兒童成長的倫理教誨的寓言。小說敘述了主人公從小受母親的非道德倫理引導,在畸形的倫理環(huán)境中被社會倫理秩序所排斥和踐踏,構建起來的脆弱的理性意志終被非理性意志所吞噬,最后做出成為“櫥中人”的非理性倫理選擇。小說展示了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倫理身份確認、倫理意識構建和倫理選擇的困難,揭示了道德倫理教誨之于兒童成長的重要性,蘊含了麥克尤恩對兒童成長倫理的省思,并藉此向社會發(fā)出道德警示。
【關鍵詞】 麥克尤恩;《與櫥中人的對話》;倫理身份;斯芬克斯因子;倫理選擇
【中圖分類號】I1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6-0038-02
《與櫥中人的對話》摘自當代英國著名作家伊恩·麥克尤恩的處女作《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憑借這部短篇小說集,麥克尤恩榮獲毛姆文學獎并成功躋身英國文壇。文學倫理學批評認為“文學在本質(zhì)上是倫理的藝術”,[1]3麥克尤恩也曾表示:“我們在本質(zhì)上是道德的存在”,[2]70本文認為這是一則關于兒童成長的倫理教誨的寓言,作家書寫成長中的“劃痕”來表達對兒童身心治愈健全的向往。
一、畸形的倫理環(huán)境與模糊的倫理身份
文學倫理學批評認為倫理環(huán)境是文學產(chǎn)生和存在的歷史條件,必須回到小說的倫理現(xiàn)場。小說主人公從小被母親撫養(yǎng)長大,“她讓我待家里,因為學校是個野地方”。[3]130可見社會倫理之失序,這直接導致主人公陷入倫理困境。由于體型瘦弱,他遭到同事的鄙視和毆打,甚至被關進烤爐中險些喪命。這反映了社會環(huán)境中法律意識和道德倫理的缺失,秩序被懸置。從小說中我們也能窺見普通人惡劣的生存狀況,例如監(jiān)獄成為人們“向往”的地方,社會陷入混亂和失衡的倫理局面。社會倫理環(huán)境已然失序,而主人公的家庭倫理環(huán)境更是畸形不堪,導致其倫理身份難以確認。
主人公的父親早逝,母親患有精神疾病,在成長過程中他沒有受到良好的倫理教育。母親在遇到主人公的繼父前都待他都如同嬰兒,使得主人公對母親充滿怨恨,他“唾棄有關媽媽的記憶,就是她把我搞成了這個樣子的”。[3]132“倫理身份是評價道德行為的前提?!?。[4]265對于主人公來說,其道德行為是作為母親的嬰兒身份這種極特殊的條件中進行的,他對母親充滿依賴甚至是愛戀,“她仍舊是個漂亮的女人,并且看上去要年輕得多”,[3]132顯示了他的戀母傾向,他的癲癇的發(fā)作也是如此,“他們結婚了,我得叫他爸爸。完了,我又一次發(fā)作,比哪次都慘烈?!盵3]134主人公不僅失去了他的依靠,對語自身倫理身份的認知也變得愈加模糊?!皫缀跛袀惱韱栴}的產(chǎn)生往往都同倫理身份相關”,[1]10一旦人物的倫理身份發(fā)生變化,原有的倫理秩序勢必遭到破壞,并導致倫理混亂。繼父的出現(xiàn)破壞了主人公與母親的二元倫理關系,他“強壯”“成功”造成了主人公的自卑心理,且母親羞于將他介紹給繼父,在他抽風之后表現(xiàn)出“純粹的厭惡”[3]134,主人公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倫理困境。
主人公從小身處母親營造的封閉空間,阻礙了他形成正確的倫理觀念,倫理身份發(fā)生錯位。隨著母親的離開,主人公愈加無法確認自己的倫理身份,在被迫踏入社會后遭到社會的排斥而陷入了更復雜的倫理困境。
二、斯芬克斯因子的組合和變化
“斯芬克斯因子是理解文學作品的核心。斯芬克斯因子的不同組合和變化,將導致文學作品中人物的不同行為特征和性格表現(xiàn)。形成不同的倫理沖突,表現(xiàn)出不同的道德教誨價值?!盵5]6在小說中人物的斯芬克斯因子的斗爭和變化導致了性格行為的變化,引發(fā)了人物之間的倫理沖突,給予讀者以成長的倫理啟示。
主人公的母親為了滿足獸性因子的欲望訴求,將主人公禁閉在家,錯誤地引導他選擇倫理身份,阻擋他形成正確的倫理意識。一方面,母親事無巨細地照顧主人公,“她不讓我自己動手做任何事情”,[3]130以實則降低了主人公的獨立生存能力,更無法自主解決倫理問題;另一方面,母親通過讀故事等潛移默化的方式,誤導主人公形成錯誤的倫理意識,兩人母子倫理關系異化為人與物的倫理關系,使其難以正確地選擇倫理身份。主人公曾在畫中將母親的嘴里涂滿象征罪惡的黑色,包裹在巨大的鮮紅的嘴唇中,母親形象的變異反映了母子關系的畸形。主人公在父親角色缺位、母親錯誤倫理引導的倫理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其斯芬克斯因子被獸性因子主導,理性意志和倫理意識無法建立,因而難以進行正確的身份確認。最突出地表現(xiàn)為亂倫意識和尋求庇護的欲望,他對母親態(tài)度從依賴到愛慕,反映了他試圖占據(jù)父親的位置、觸犯亂倫的禁忌,而由于無法與強大的繼父匹敵而自甘放棄,但亂倫意識一直在他的心中揮之不去,不斷驅(qū)使他“回想過去和媽媽在一起的日子”[3]141。主人公在作坊遇到的史密斯先生是他的倫理榜樣,教他讀書并推動其人性因子的生長,初步構建起脆弱的理性意志,但是強大的獸性因子仍然使他未能做出正確的倫理選擇。
文學倫理學批評認為非理性意志“是一種不道德的意志。它的產(chǎn)生并非源于本能,而是來自錯誤的判斷或是犯罪的欲望”[5]13。主人公順應非理性意志選擇偷竊并被判入獄,他在獄中獲得了久違的安全感,追求安全和保護的原始欲望在獄中得到了滿足。這實則是逃避現(xiàn)實困境的非理性生活,人性因子被消磨地愈發(fā)衰微,當他刑滿出獄時,直接做出“情愿待在櫥柜里”[3]148的選擇,繼續(xù)盜竊嬰兒的毛毯,包裹自己并幻想被母親當作嬰兒,主人公永遠無法完成倫理選擇或獲得理性意志。母親、史密斯先生等人都無法成為長期的道德榜樣,因而他始終未建構完善的道德觀念和倫理意識,脆弱的人性因子即使短期內(nèi)發(fā)揮了作用,但在強大的獸性因子控制下無可救藥地墮入了非理性深淵。
三、蒙昧的倫理意識與非理性倫理選擇
尚處幼年的人類處于倫理意識的蒙昧階段,若沒有道德教育者的教誨,很難正確把握其倫理身份,更無法適應社會倫理秩序。主人公生活在不良的家庭倫理環(huán)境中,缺乏對人類文明的基本認知,無法按照符合社會倫理的規(guī)范行事。因此當他被同事欺負后選擇用滾燙的油泄憤,而對于人類社會文明中的法律、道德缺乏理性認知,必然導致倫理沖突甚至倫理犯罪。
后天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在倫理選擇的過程中如果不通過教育和學習,我們就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7]主人公經(jīng)歷了四個階段:“作坊學徒—酒店清洗工 —監(jiān)獄牢犯—櫥中人”,其人性因子與獸性因子不斷變化組合,理性意志經(jīng)歷了“啟蒙—建立—動搖—毀滅”的演變。主人公開始構建倫理意識,接觸到更復雜的社會倫理關系,但獸性因子仍占據(jù)主導,最終徹底被非理性意志吞噬,成為了逃避現(xiàn)實、沉迷虛幻的“櫥中人”。成年人身上的人性因子能夠戰(zhàn)勝獸性因子從而做出理性的倫理選擇,但兒童極易做出非理性的倫理選擇。主人公的倫理身份始終無法確認,正如他的自畫像只是“一些奇怪的黃黃白白的形狀”[3]136。兒童在建構倫理身份、尋求道德榜樣的過程中屢遭挫敗,這極易導致倫理犯罪的發(fā)生,而“倫理犯罪不是單獨存在的,往往同數(shù)個倫理犯罪連接在一起”[6]5,主人公不僅數(shù)次盜竊入獄,至今仍無法斷絕倫理犯罪,偷竊嬰兒車里的毯子藏在自己的櫥中。主人公的倫理意識始終處于蒙昧階段,接連做出了非理性的倫理選擇,淪落于倫理犯罪的深淵之中。
文學倫理學批評認為兒童的成長過程 “實質(zhì)上是一個倫理選擇的過程,即做人的過程?!盵4]277主人公在正值盛年之時選擇成為社會蛀蟲般的“櫥中人”,逃避自己的義務和責任。另外,其獸性因子仍得不到遏制,多次偷竊以滿足自己的非理性欲望。可知他自始至終都無法完成正確的倫理選擇,勢必繼續(xù)飽受孤獨,永遠生活在一個錯位的閥限空間。
四、結語
余華曾形容麥克尤恩的小說“猶如鋒利的刀片,閱讀的過程就像是撫摸刀刃的過程,而且是用神經(jīng)和情感去撫摸,然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神經(jīng)和情感上留下了永久的劃痕”。[8]1這些“永久的劃痕”正是小說的主人公在成長中遭遇的倫理沖突和倫理困境。兒童成長一直以來都是麥克尤恩關注的焦點之一,在《與櫥中人的對話》中也飽含他對兒童成長倫理的反省和思考。小說展示了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倫理身份確認、倫理意識構建和倫理選擇的困難,揭示了來自家庭、社會等理性倫理引導、道德倫理教誨之于兒童成長和道德健全的重要性。小說借此向社會發(fā)出道德警示:讓我們深省兒童成長和倫理構建方式,減少家庭悲劇和社會犯罪事件的發(fā)生,讓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減少遭受“永久的劃痕”。
參考文獻:
[1]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基本理論與術語[J].外國文學研究,2010,(1).
[2]Roberts,Ryan.ConversationswithIanMcEwan.Jackson:UniversityPressofMississippi,2010.
[3]伊恩 · 麥克尤恩.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M].潘帕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
[4]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5]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倫理選擇與斯芬克斯因子[J].外國文學研究,2011,(1).
[6]查爾斯·羅斯.文學倫理學批評的理論建構:聶珍釗訪談錄[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5,(4).
[7]余華.伊恩 · 麥克尤恩后遺癥[J].作家走廊,2008,(8).
[8]藍純.伊恩 · 麥克尤恩其人其作[J].外國文學,1998(06).
[9]楊水平.《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中的成長之痛[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7,36(04).
[10]房文靜.經(jīng)典精神分析批評視角下的《與櫥中人的對話》[J].文學教育(上),2018(08).
作者簡介:
蘇瑋,女,湖北宜昌人,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主要從事英美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