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龍 王靜 史靜 郭喆 劉小杰
摘要:在一個地區(qū)的藝術文化教育中,校外音樂教育作為校內音樂教育的補充,為素質教育的今天培養(yǎng)了許多有文化修養(yǎng)、鑒賞能力、審美情趣的高素質人才。其功能愈發(fā)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對地區(qū)文化強市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校內音樂教育在培養(yǎng)目的和教學方式上與校外音樂教育有著較大的聯(lián)系與差別。從理論層次進行新的嘗試利弊分析,校外音樂教育發(fā)展有著主、客觀多方面原因,對校內音樂教育也形成了有力的沖擊。
關鍵詞:地區(qū)文化;音樂教育;比較研究
一、校內音樂教育與校外音樂教育概況
(一)校內音樂教育
音樂教育一詞在日本一般是指學校音樂教育。學校音樂教育又分為專門教育和普通教育,前者的主要目的是學習音樂的專門技巧和研究理論,分為培養(yǎng)音樂家、音樂教育家以及把音樂作為學問進行研究。與此相對應的后者,是以通過學習音樂提高一般素養(yǎng),陶冶情操為主要目的。校內音樂教育是作為廣義音樂教育基礎部分,其有特定的界定與涵義。它主要表現(xiàn)為:一種比任何形式音樂教育都更能體現(xiàn)音樂的本質。
雖然我國的封建傳統(tǒng)教育事業(yè)己有幾千年的歷史,但我國學校教育卻是近代新興起來的,距今約有一百多年。校內音樂教育是學校對音樂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學、心理及身體素質等方面都起到很重要的輔助作用。然而,我們需要創(chuàng)造和諧社會,塑造高尚品行,提高人們的綜合素質,就可以從校內教育中的音樂開始,利用校內音樂教育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
隨著學?;A教育的發(fā)展與改革,特別是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近來幾年校內音樂教育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先建立起了音樂教育的管理、咨詢、教研機構,改變了過去一直沒有人管理機構和沒有專業(yè)人員管理音樂教育的狀態(tài);制定了一系列指導音樂教學工作的法規(guī)和文件,改變了音樂教育無法可依的渙散局面;音樂課程開課率穩(wěn)步上升,初步改變了音樂教育長期存在的大面積空白狀況,引進了許多種國外著名音樂教學法,教學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課外校外音樂活動,有效地推動了整個學校音樂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另外,音樂教材的建設、教學器材的配備以及音樂教育科研等方面也取得了諸多成果。
(二)校外音樂教育
校外音樂教育是相對校內音樂教育而言的、即公立、私立的中小學、大學音樂之外的音樂教育,其最顯著的特點是受益人十分廣泛,在學員的階層、年齡、程度等方面沒有任何限制,主要指公立、私立的中小學、大學等學校運營的,專門針對音樂進行教育培訓的盈利和非盈利機構,指校外以盈利為目的的諸多琴行、音樂培訓中心等。非盈利的少年宮、活動中心等。這些機構教學的內容多為大眾接受的樂器演奏、聲樂以及新出現(xiàn)的音樂基礎理論課程和視唱練耳等等,拿它來與校內音樂教育比較。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的競爭越發(fā)激烈,很多的家長為了讓孩子成績優(yōu)異并可以掌握多方面的技能,因此不斷的給孩子尋找優(yōu)秀的補習學校,讓孩子上更好的培訓班。也正是因為這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風”的心理使得校外音樂教育培訓機構如“雨后春筍”般不斷興起。市場的巨大需求也導致近年來各種繁多的校外音樂培訓機構發(fā)展迅速。
二、校內音樂教育與校外音樂培訓機構的比較
(一)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差異
從教育目標上來說,校內音樂教育的發(fā)展雖然遇到了很多波折,但如今走上了正軌,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績。校內音樂教育的發(fā)展使廣大青少年從小就可以受到音樂藝術的教育,雖說大多數青少年不會成為音樂家或者將來專門從事音樂的職業(yè),但音樂藝術已經走進他們每個心里,對他們的以后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校內音樂教育培養(yǎng)目標是以全面發(fā)展為主要目的,具有育人作用,這是其他學科所不能代替的。校內音樂教育是讓人的綜合素質能夠得以提高,通過音樂的學習,使人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和人格得到完善,它并不同于專業(yè)音樂教育。專業(yè)音樂教育是以提高人的音樂技巧和技能作為培養(yǎng)目標和任務。
校外音樂教育并不是主要把音樂技能技巧的學習作為主要的目標和成功標準,它也著重于人的全面素質提高,意在通過音樂的學習來感化學習者的內心,強調對人的整體塑造。通過實踐音樂,培養(yǎng)和增進人的感知能力,使得音樂能夠更好的、更多的對于人的素質提高發(fā)揮作用。校外音樂教育屬于社會音樂教育,它是作為素質教育的音樂教育。每個人都有權享受音樂,每個人都能夠學習音樂——這就是校外音樂教育即社會音樂教育的宗旨。
(二)誠信和管理問題
校外音樂教育培訓機構的產生,滿足了家長們對孩子們的培養(yǎng)愿望,大多數家長讓孩子學習音樂的目的就是為了陶冶孩子的情操,增加修養(yǎng),讓孩子以后有一個表達自己并能夠抒發(fā)情感的手段。但有一部分家長因為升學和考級壓力,在孩子音樂學習中,出現(xiàn)急功近利,他們把音樂的學習當成一種純技能訓練,使孩子逐漸失去了對音樂的學習興趣,這樣就違背了校外音樂教育與校內音樂教育的最初目的。
相比校內音樂教育而言,校外音樂教育機構由于缺乏對校外音樂培訓機構的監(jiān)管,廣告宜傳往往夸大其詞,與實際情況不符。在各個校外音樂教育輔導機構里,除了應付升學考試的學生,還聚集了一批厭學、逃學、離異家庭的學生,因管理松懈,影響教學環(huán)境。
三、對校內、校外音樂教育現(xiàn)狀的思考
目前在我國教育領域,由于“應試教育”模式的沖擊,少年宮或者琴行這種培訓機構長期受到冷落,沒有發(fā)揮自身的教育職能。隨著教育改革力度的日益增大,當前廣泛提倡素質教育,促進了校外音樂教育形式的改革。在校外音樂教育中,應當盡快轉變教育理念,實行素質教育,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素質教育的呼聲已經存在很久,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教育領域也面臨著巨大改革,而校外音樂教育的改革更加重要,少年宮、琴行等培訓機構,應該在少年兒童的業(yè)余時間內發(fā)揮重要作用,但長期以來,同時也受到了“應試教育”的沖擊,也失去了本來的教育職能。
目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存在的多種不適應時代發(fā)展的問題,在校內音樂教育中不僅存在,還面臨許多體系不適應時代發(fā)展的一些問題。其主要突出的問題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由于歷史的原因,長期以來,美育在學校全面發(fā)展教育中的地位問題,以及美育與其他方面特別是與德育的關系問題一直都得不到很好的解決,這就必然使得人們對音樂課程的價值與目標的理解產生嚴重偏差。具體表現(xiàn)為:其只關注音樂課程的外在價值,注重非審美的體驗,從而忽略了音樂課程的內在和本質的價值,不僅看輕了音樂教育的開發(fā)潛能、培養(yǎng)人創(chuàng)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多方面的獨特作用;業(yè)習慣于把其他課程的教育目標簡單地移植為音樂課程,忽視音樂教育自身的審美育人目標;雖然注重音樂知識技能的傳授與訓練,但是其忽視了學生在音樂方面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一音樂興趣愛好的培養(yǎng)。另一方面,不顧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音樂審美教育特點,在教學內容、要求及教育形式等方面,都傾向于較為嚴重的專業(yè)化,這是目前我國音樂教育存在的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總體上講,音樂教學大綱及編寫多種版本的音樂教材,無論在內容、體例上,還是在要求上,都受專業(yè)音樂藝術院校的相關影響,特別是中小學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和接受能力,也超出了很多學生在音樂方面發(fā)展的需要,而在體例安排上,各類音樂知識往往成條塊分割狀態(tài),學生接觸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知識點而不是真正的、完整的音樂。同時,教材編排過分強調自身嚴密的邏輯體系及時序安排,封閉單一,死板不活潑,沒有給教師和學生留下創(chuàng)造的空間,與音樂學科本身的創(chuàng)造性格嚴重相悖。在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上,重教師的講授,輕學生的主動參與;重知識技能的訓練,輕對音樂的表現(xiàn)與鑒賞;重教學的結果,輕教學的愉悅過程。這樣具有專業(yè)化傾向的音樂教學模式,不利于實現(xiàn)普通音樂課程的自身價值與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力元.社會音樂教育與改革開放同行——中國社會音樂教育30年[J].人民音樂,2009(09)·
[2]魏豪揚.音樂院校參與社會音樂培訓的市場機會[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6(S1).
[3]舒澤池.世紀之交的中國社會音樂教育[J].人民音樂,2000(12).
基金項目:2015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河北省邢臺地區(qū)文化強市的構建研究》,項目文號:HB15SH004o
作者簡介:鄧小龍(1978-),男,漢族,湖南邵陽人,所在院校:邢臺學院,職稱:副教授,學歷:研究生,學位:文學碩士,研究方向:鋼琴、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