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令宜
我們常說父愛如山。的確,父親的愛是深沉的,如大山般高大而莊嚴。不同于事無巨細、無微不至的母愛,這樣的父愛你是否能夠理解和接受呢?許多名家在作品中都曾對父愛有過解讀,他們記錄著自己與父親的點點滴滴,或感傷流淚,或力量倍增……讓我們在這些優(yōu)秀的作品中,一同讀懂“父愛”吧!
莫言:《父親的嚴厲》
我父親今年已經(jīng)80歲,是村子里最慈祥和善的老人。與我們記憶中的他判若兩人。其實,自從有了孫子輩后,他的威風就沒有了。用我母親的話說就是:虎老了,不威人了。
后來,母親私下里對我們兄弟說:你爹早就后悔了,說那些年搞階級斗爭,咱家是中農(nóng),是人家貧下中農(nóng)的團結對象,他在外邊混事,忍氣吞聲,夾著尾巴做人,生怕孩子在外邊闖了禍,所以對你們沒個好臉。母親當然沒說父親要我們原諒的話,但我們聽出了這個意思。
但高密東北鄉(xiāng)的許多人說,我們老管家之所以出了一群大學生、研究生,全仗著我父親的嚴厲。如果沒有父親的嚴厲,我會成為一個什么樣子的人,還真是不好說。
感悟:父親對兒女嚴厲是沒有錯的,最終成就了兒女??墒窃诶先サ母赣H心中,卻永遠是對兒女的虧欠。
劉墉:《父親的畫面》
是的,在我記憶中,不曾聽過父親的半句斥責,也從未見過他不悅的表情。尤其記得有一次蚊子叮他,父親明明發(fā)現(xiàn)了,卻一直等到蚊子吸足了血,才打。母親說:“看到了還不打?哪兒有這樣的人?”“等它吸飽了,飛不動了,才打得到。”父親笑著說,“打到了它才不會再去叮我兒子!”
三十二年了,直到今天,每當我被蚊子叮到,總會想到我那慈祥的父親,聽到“啪”的一聲,也清晰地看見他左臂上被打死的蚊子和殷紅的血跡……
感悟:保護和關愛兒子的心意,融進了父親的血液,成了習慣,體現(xiàn)在舉手投足間。
賈平凹:《父親的半瓶酒》
好長的時候,他回來了,腰里鼓囊囊的,先掏出一包糖來,給了小女兒一把,剩下的交給我愛人,讓她們到一邊去玩。又讓我坐下,在懷里掏著,是一瓶酒,還有一包醬羊肉。我很納悶:父親早已不喝酒了,又反對我喝酒,現(xiàn)在卻怎么買了酒來?他使勁用牙啟開了瓶蓋,說:“平兒,我們喝些酒吧,我有話要給你說呢。你一直在瞞著我,但我什么都知道了。我原本是不這么快來的,可我聽人說你犯了錯誤了,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情況,怕你沒有經(jīng)過事,才來看看你。報紙上的文章,我前天在街上的報欄里看到了,我覺得那沒有多大的事。你太順利了,不來幾次挫折,你不會有大出息呢!當然,沒事咱不尋事,出了事也不要怕事,別人怎么說,你心里要有個主見。搞你們這行事,你才踏上步,你要安心當一生的事兒干了,就不要被一時的得所迷惑,也不要被一時的失所迷惘。這就是我給你說的,今日喝喝酒,把那些煩悶都解了去吧。來,你喝喝,我也要喝的。”
感悟:父親本不喝酒,只是借喝酒的時候,同兒子說說話,只有父親最了解自己的兒子。父親對已成人的兒子的疼愛、撫慰之情,寥寥幾句,躍然紙上。
許地山:《落花生》
父親說:“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p>
我們都說是,母親也點點頭。
父親接下去說:“所以你們要像花生一樣,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說:“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p>
父親說:“對。這是我對你們的希望?!?/p>
我們談到深夜才散?;ㄉ龅氖称范汲酝炅?,父親的話卻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感悟:父親與兒女們親切的閑談,沒有慷慨激昂的陳詞,也無闡幽發(fā)微的“春秋”大義,看似平淡無奇,卻包含了人世間所有父親望子成龍的殷殷深情。
朱自清:《背影》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過一會兒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钡人谋秤盎烊雭韥硗娜死?,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感悟:父親在送別兒子時,短短的三句話,樸厚、真切,發(fā)自內(nèi)心的擔心和叮囑,如在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