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從業(yè)者在當今時代應具備一定的職業(yè)理念,把握職業(yè)道德感,承擔新聞把關的重要職責。
關鍵詞:職業(yè)責任感;新聞從業(yè)者;職業(yè)理念
中圖分類號:G2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9-0068-02
一、引言
“新聞大事件心態(tài)帶來的本末倒置”,與《晚安,好運》這個電影中的一部分內容很貼切。在如今的新聞界,很大一部分人似乎已經忘記了作為一個新聞從業(yè)者、作為一個記者的最根本目的.和那些大大小小選秀節(jié)目中的參賽者渴望一夜成名一樣,新聞從業(yè)者也期盼著新聞大事件給他們帶來的成就感。但是過分追逐新聞大事件的后果往往是徹底偏離其本質。
《晚安,好運》中ED對于自己所做的一切曾有小段總結,他說自己的觀點并不總是正確和明智的,但是作為一名記者,他希望盡量客觀地將事實呈現出來,站在第三人稱的角度將所有的事實闡述出來,交給公眾思量。筆者認為用這段話來形容新聞的本質再合適不過,新聞應該客觀和真實,不帶任何一種情感,只是完整的呈現。
有良知的新聞工作者會時刻秉持原則,為與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伸張正義,保持客觀公正而冷靜。特別強調冷靜是因為現在有太多的偽熱血和憤怒,事實在無知的暢所欲言中越辯越不清,最后得到虛假的結果。在反擊外界的不公正時,記者會遇到危險,需要“Good Night,and Good Luck”,但作為局內人、媒體人,記者也要反思自己的狹隘和不公正。
框架可以界定為采取一種集中的組織思路,通過選擇、強調、排除、增加和精心處理等方式,通過標題、導語、引文和重要段落的體現,對新聞內容進行報道的做法。舉例來說,各個國家都有屬于自己的報道,比如轟動的“9·11”事件,美國和伊拉克對其的報道角度就不同。2020年,我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做出的努力為全人類都爭取了時間,無數醫(yī)務工作者的奉獻精神也使每一個人都感動不已,但是作為新聞從業(yè)者,我們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不能被情緒左右、只看到浮于表面的信息、滿足于媒介提供的信息。其中保持思考非常重要,新聞從業(yè)者應客觀分析國內與國外形勢,了解意識形態(tài)等因素導致的新聞框架的不同,了解不同意識形態(tài)下的新聞立場。
如果以近代新聞周刊作為新聞報業(yè)的起源,這段歷史應該已經有400年,新聞行業(yè)已經成為社會運行中一個不可撼動的強大系統(tǒng)。而專業(yè)的從事新聞內容生產的人也擁有了社會承認的職業(yè)——新聞從業(yè)者,從信息的采集、制作到傳播,承擔著新聞把關的重要職責,過濾受眾的信息,進行加工和篩選,最后制作出新聞成品。而信息資源在當今社會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新聞具有“環(huán)境監(jiān)視”的作用,是社會的瞭望哨,能夠告知受眾環(huán)境發(fā)生的變化,或警醒受眾未來的異常變動,對經濟、社會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市場經濟運行下,新聞業(yè)秉持著公平、公正、準確、客觀的立場,維護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發(fā)展。而新聞業(yè)的穩(wěn)定發(fā)展離不開對新聞從業(yè)者職業(yè)道德的約束,主要原因有:
(一)新聞媒介的重要地位
新聞媒介對于一個國家的發(fā)展和變革都具有重要意義,就像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提出的“媒介即訊息”,也就是說一個時代真正有價值的不是傳播的內容,而是傳播工具的性質,還有這種傳播工具帶來的社會變化,和社會發(fā)展的巨大飛躍。新聞媒介常常利用媒介引導和引起輿論,從信息的生產到傳播,直至實現統(tǒng)一的價值引領和輿論意見。
(二)新聞工作者的特殊地位
從官員到百姓,無論接觸什么樣的人物,經歷什么樣的事情,都對新聞工作者有一種特殊的尊敬。新聞工作者一方面享受鮮花與掌聲,另一方面面臨著誹謗和冷眼,有時候還有貧困的折磨,這一種不平衡的關系使得有些新聞工作者出賣靈魂,顛倒是非黑白。
(三)新聞工作的重要性
新聞工作為社會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風向標,引導對事件的關注以及輿論風向,人們從新聞中對世界的豐富多彩有更深刻的了解,對社會的大事件有深刻洞察,新聞工作不僅能使公眾關注周圍的大小事情,更能夠突破物理和地域上的局限,達到一種時空上的無界限以及任意兩點之間的連接。
由此可見,在當前中國提倡新聞職業(yè)道德具有一定的緊迫性。為了吸引眼球,吸引受眾,一些媒體花樣百出,甚至出現不實報道,民粹主義和網絡暴力層出不窮。有一些新聞媒體發(fā)布煽動性言論,激發(fā)人民的不理智情緒,使輿論一邊倒,而忽視了事實的真相,“后真相”時代的特點比較明顯,情緒大于事實,偏見大于客觀,而這樣一種“流行的報道方式”會造成堅持真理、維護真實、敢講真話的新聞工作者變得越來越少,為了改變這一現狀,需要了解幾點內容,堅持新聞從業(yè)者的職業(yè)道德。
二、職業(yè)理念
這涉及新聞工作者的工作宗旨,即為誰工作、工作什么和為什么工作。“職業(yè)行為的崇高標準,是要求獻身于公共利益。謀求個人便利及爭取任何有違大眾福利的私利,不論所持何種理由,均與這種職業(yè)行為不相符合?!盵1]擁有執(zhí)業(yè)理念,就能夠知道工作的方針,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國的新聞從業(yè)者應該具有的職業(yè)理念,這既是社會主義道德的體現,也是新聞行業(yè)的根本宗旨。
三、職業(yè)態(tài)度
新聞工作與娛樂、文藝等工作有本質上的區(qū)別,新聞的定義是對新近正在發(fā)生的事件的報道,要求客觀準確,同時要做到嚴肅、端莊,新聞工作必須嚴謹、踏實、認真,不放過任何細節(jié)。想要保證新聞的真實,就要保證每一個人名、地名、事件、經過、時間都經得起核對。因此新聞工作從業(yè)人員要盡一切努力,動用所有方式確保公眾接收的信息完全正確,沒有錯誤,否則對公眾認知的誤導是非常難以彌補的。
四、職業(yè)責任
從事任何一種行業(yè),都要有責任感,國際新聞記者聯合會通過的《記者行為原則宣言》指出記者必須遵守兩種紀律,那就是“只用公平的方式獲得新聞、照片和資料”以及“對秘密獲得的新聞來源,保守職業(yè)秘密”。在很多個國家都實行新聞評議組織的定期評議,對各種媒介職能部門和媒介組織的表現進行評價和審議,目的是監(jiān)督和約束行業(yè)內的職業(yè)行為,對一些違反新聞道德的事件進行嚴格的裁決,但卻不具有法律效力,違背道德和觸犯法律之間的界限并不明確,因此新聞從業(yè)者有自覺意識非常重要。
五、政治素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
過去人們獲取新聞的方式比較有限,只能通過少數幾家主流媒體了解大事。而進入了互聯網時代,媒介融合的趨勢不斷深入,獲取信息的方式變得豐富多元,新聞事件的“反轉”現象頻發(fā),“黑天鵝”等頻現,未來無法準確預測。而在這種復雜的條件下,如何報道、怎樣評論、如何傳播是我國新聞從業(yè)者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新聞從業(yè)者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加強黨性,了解黨報等新聞報宣傳和新聞的密切關系,能夠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提供的方法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變化中尋求不變,了解、熟悉黨的新聞方針和最新的時政走向,黨的方針政策和政策法規(guī)是我國新聞從業(yè)者明辨是非、權衡利弊的價值判斷標準。[2]
六、工作作風
新聞工作是艱苦的工作,不是安逸、可以坐享其成的工作,不僅要實地采訪、采集信息,同時還要對后期的信息進行分析和篩選,完成符合邏輯、精彩敘事的新聞成品,這需要新聞從業(yè)者付出很多勞動。這樣性質的工作,需要新聞從業(yè)者 時刻提高新聞敏銳度,不斷探訪新聞價值的重點環(huán)節(jié),也需要新聞從業(yè)者有嚴謹的工作態(tài)度和工作作風。新聞從業(yè)者不能只把新聞工作當成一種簡單的謀生行業(yè),而是要作為自己奮斗一生的事業(yè)。
七、結語
有一些研究者從“沉默的螺旋”“從眾心理”等理論找到了解釋群體性迷失的理由,強調群體壓力對個人心理產生的作用。[3]面對群體壓力,只有不斷把握自己,艱苦奮斗,在一線新聞現場不斷鍛煉,才能不斷更新知識,提高傳播技巧,有不斷學習的動力,做新時代懂傳播、會傳播的新聞工作者。
參考文獻:
[1] 聯合國國際新聞道德信條(草案)[Z].
[2] 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349.
[3] 彭蘭.網絡傳播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185.
作者簡介:王若凡(1999—),女,遼寧沈陽人,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