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全
劉邦一生只寫了一首詩,而且這首詩只有三句。但就是這樣一首只有三句的詩,可以說千古揚名,婦孺皆知。那么問題來了:劉邦這首詩真的很好嗎?為什么其知名度會這么高?
其實,要說劉邦這首詩真的有多好,其實不見得。為什么這么說呢?
實際上,劉邦的這首詩,就是當(dāng)時很一般的楚歌。楚歌在劉邦那個時代,是比較有名的,很多人都會唱。而劉邦的這首楚歌,其藝術(shù)手法也并沒有什么高明之處。開篇一句“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也就是環(huán)境描寫。這在那個時代的所有詩歌中是很普遍的?!对娊?jīng)》最基礎(chǔ)的藝術(shù)手法是“賦比興”,《大風(fēng)歌》開頭的這句詩,就是用的“興”的表現(xiàn)手法。后面的兩句詩,“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是講事情,也就是講述劉邦自己衣錦還鄉(xiāng)的事情,翻譯成當(dāng)下的白話文,就相當(dāng)于“我胡漢三又回來了”。最后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劉邦心里所想。翻譯成當(dāng)下的白話文,就是“你們只看得見我吃香的喝辣的,哪里看得見我肚子疼”。而且這后面兩句,從文學(xué)的角度來看,幾乎沒有什么藝術(shù)手法可言,完全是大白話。整首詩,有那么一點藝術(shù)手法,也就是我們剛剛說到的,第一句用了一點“興”而已。
既然《大風(fēng)歌》是一首很普通的詩,為什么這首詩卻又這么出名呢?我想,“好詩”和“名詩”并不能完全劃等號。劉邦這首詩,之所以這么出名,有以下一些原因。
其一,這是一首文盲寫的詩。當(dāng)然了,也不能完全說劉邦就是文盲,劉邦可能也認得幾個字。不過在那個年代,書籍非常稀少,能夠讀到書的人,應(yīng)該也是很少的。從劉邦的家庭背景來看,他可能讀到什么書?因此,說劉邦是文盲,也并沒有什么錯。
劉邦本身沒什么文化,卻還能寫出一首詩,這已經(jīng)非常不容易了。更不容易的是,劉邦還能寫出一首表達真情實感的詩,而且還用了“興”的藝術(shù)手法。所以,后世覺得劉邦特別了不起,因此就特別重視。
其二,這是一首表示嘚瑟的詩。嘚瑟幾乎是人的本性。一個人要是成功了,不向別人嘚瑟一下,心里是很難受的。尤其是在故鄉(xiāng)人面前嘚瑟,更是每個人極力追求的。項羽就曾一針見血地說:“富貴不還鄉(xiāng),如錦衣夜行。”而我們對名人嘚瑟一事也特別關(guān)注。劉邦寫了一首嘚瑟的詩,后世自然記憶深刻了。
其三,這是一首自曝家丑的詩。上面我們說到了嘚瑟。與之相對的,是一些人的“酸葡萄效應(yīng)”。那些沒有取得成功的人,在看到別人嘚瑟的時候,常常會酸溜溜地說些風(fēng)涼話。劉邦的這場嘚瑟,就曾遭到元朝人睢景臣的諷刺。(見元曲《哨遍·高祖還鄉(xiāng)》)
如果這只是劉邦在嘚瑟的時候,寫的一首志得意滿的詩,那么,別人可能還不會記得。但劉邦在這首詩里,除了“威加海內(nèi)”這樣的嘚瑟以外,還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樣的自曝家丑。
為什么說這是自曝家丑呢?因為沒有猛士為劉邦守四方,匈奴在邊境上虎視眈眈,根本就沒人幫他去打仗。所以,劉邦雖然得了江山,但是他并不快樂。
本來劉邦是想嘚瑟,本來看客們心里應(yīng)該有“酸葡萄效應(yīng)”,結(jié)果變成了大家看劉邦的笑話。這樣的一首詩,后人怎么會不“使勁”幫他記下來呢!
責(zé)編:何建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