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潤 謝澤翌
【摘要】目的:探討分析小兒乙狀結腸冗長癥予以灌腸等綜合治理的臨床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共收治37例小兒乙狀結腸冗長癥患兒,對其臨床資料予以回顧性分析。結果:經(jīng)過半年保守治療干預后,患兒的便秘、間歇性腹痛、嘔吐以及腸梗阻率均較干預前有明顯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7例患者在半年保守治療后,有11例采取手術治療(8例腹腔鏡乙狀結腸切除術,3例直腸內(nèi)括約肌切除術),恢復效果滿意。結論:小兒乙狀結腸冗長癥患兒可通過肛門直腸測壓、鋇劑灌腸檢查等確診,以灌腸、擴肛、口服瀉劑等保守治療為首選,若保守治療無效則予以手術治療。
【關鍵詞】小兒乙狀結腸冗長癥;灌腸;綜合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725.7 【文獻標識碼】A
乙狀結腸冗長癥是乙狀結腸的長度超過正常水平所引起的病癥,便秘是此類患兒的最常見癥狀之一。有數(shù)據(jù)表明,便秘患兒中有25%為乙狀結腸冗長癥患兒[1]。如何對乙狀結腸冗長癥患兒予以有效治療,以盡可能減少對患兒的損傷、促進康復,是臨床研究重點。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探討研究小兒乙狀結腸冗長癥予以灌腸等綜合治療的臨床效果,以便提供參考。詳情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共收治37例小兒乙狀結腸冗長癥患兒,對其臨床資料予以回顧性分析。入選對象中男性19例,女性18例,年齡10個月-9歲,病程3個月-5年。所有患兒均伴隨有不同程度的便秘,但均無胎糞排出延遲,排便周期多在4-6d,最長可達10d。體檢顯示無明顯陽性體征,肛診無爆破性排便或排氣。
所有患兒均經(jīng)鋇餐灌腸測定乙狀結腸長度,并參照翁一珍的診斷標準[2],以左髂棘至第一骶椎間結腸長度作為乙狀結腸長度,正常長度為:1歲以內(nèi)(21.57±6.20)cm,1-5歲(29.37±3.27)cm,6-10歲(33.10±0.56)cm。
1.2 方法
1.2.1 保守治療
所有患兒均在入組后予以保守治療,包括藥物治療、生物反饋治療、飲食療法等。具體如下:
藥物治療:根據(jù)患兒的病情嚴重程度,酌情予以開塞露,若開塞露無效則予以灌腸處理。同時還可配合緩瀉劑、中藥等治療。
生物反饋療法:即加強排便訓練,對大齡兒童(3歲及以上)由家屬督促患兒每天定期排便,排便過程中杜絕玩手機、看書等習慣,杜絕便秘風險;幼齡兒童(3歲以下)則由家屬協(xié)助定時排便,有排便困難時可酌情予以開塞露開肛等。
飲食療法:通過飲食結構的改變,促進排便習慣的養(yǎng)成,避免便秘。一般建議多食用紅薯、芋頭等多纖維食物。
1.2.2 手術治療
保守治療并予以半年隨訪后發(fā)現(xiàn)無效者,則采取手術治療并隨訪療效。
1.3 觀察指標
保守治療半年后,對比患兒干預前后的癥狀分布情況,并統(tǒng)計手術患兒的數(shù)量及所采取術式。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4.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平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干預前后患兒的癥狀分布情況對比
經(jīng)過半年保守治療干預后,患兒的便秘、間歇性腹痛、嘔吐以及腸梗阻率均較干預前有明顯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
2.2手術治療情況分析
半年保守治療后,有11例經(jīng)評估后采取手術治療。其中有8例采取腹腔鏡乙狀結腸切除術,恢復良好;3例采取直腸內(nèi)括約肌切除術。術后經(jīng)直腸肛管測壓復查,效果滿意。
3 討論
到目前為止,乙狀結腸冗長癥的病因尚未明確,其臨床表現(xiàn)主要取決于患兒結腸的代償能力。便秘是乙狀結腸冗長癥的主要癥狀,當結腸完全失去代償能力,則腸功能紊亂更為明顯,便秘可達5-6天以上。當這一疾病發(fā)于兒童身上,容易出現(xiàn)兒童發(fā)育受限、營養(yǎng)欠佳。因此應及早對小兒乙狀結腸冗長癥予以診斷和治療,以盡可能減輕對患兒正常生長發(fā)育的影響。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經(jīng)過半年保守治療干預后,患兒的便秘、間歇性腹痛、嘔吐以及腸梗阻率均較干預前有明顯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7例患者在半年保守治療后,有11例采取手術治療(8例腹腔鏡乙狀結腸切除術,3例直腸內(nèi)括約肌切除術),恢復效果滿意。與李湛華[3]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關于手術療法方面,有學者認為橫結腸大部切除+左半結腸切除術,以及經(jīng)肛門Soave術均有確切效果[4]。本研究中采取的腹腔鏡乙狀結腸切除術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且瘢痕小等優(yōu)勢明顯,但該手術對手術要求較高,且對年齡較小患兒應用受限。我們的體會是,對于保守治療不顯著患兒,在決定予以手術前應注意進行10-15d的清潔灌腸,若大便硬結則需使用碳酸氫鈉保留灌腸;手術過程中需注意徹底對病變腸管予以切除,直至正常腸管可見;在手術后還需配合排便訓練以促進盡快康復。本研究中還有一點不足在于,受制于時間限制,本研究并未針對手術治療患兒的長遠療效予以隨訪,因此在后續(xù)研究中需進一步延長研究時長,以便進一步提升其對臨床研究的指導和參考意義。
綜上所述,臨床上在治療小兒乙狀結腸冗長癥時,對癥狀較輕、病程較短患兒建議采取保守治療,并定期隨訪復查,保守治療半年后仍無效則評估采取手術治療,以便更好改善患兒預后、促進病情康復,需對此引起重視。
參考文獻:
[1]徐彬.3例較復雜先天性肛門閉鎖的治療體會[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62):50.
[2]周典偉.腹腔鏡輔助小切口乙狀結腸切除術治療乙狀結腸冗長癥14例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9,35(10):88+91.
[3]李湛華. 45例便秘表現(xiàn)的兒童乙狀結腸冗長癥的診斷與治療[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6.
[4]劉永東,胡強,李俊峰,高希峰.14例小兒乙狀結腸冗長癥手術治療分析[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15,14(04):34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