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科龍
“以前種糧三年吃一年,如今種糧一年管三年?!?/p>
在馬培清家中,看到谷倉里裝滿糧食,廚房里掛著不少臘肉,溫飽不愁,了解到他們家通過參加黃精中藥材產(chǎn)業(yè)發(fā)展和土地入股分紅、管護藥材基地等方式,實現(xiàn)了穩(wěn)定脫貧,習(xí)近平表示欣慰?!翱倳涍M屋問我如今生活好不好,要我?guī)纯醇依锏募Z倉。”馬培清小兒子陳朋指著堂屋里的一個金屬谷倉說,“他問我這里面裝的是什么?是哪一年種的?夠吃一年不?”聽說這些糧食是前年種的、夠吃三五年時,總書記連連點頭說,以前種糧三年吃一年,如今種糧一年管三年。
三月春和景明,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xiāng)的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翻耕士地的、平整荷塘的、給黃精施肥的、為黃連除草的、打掃蜂桶的……春日的陽光,打在村民們的笑臉,上,像極了那首山歌吟唱的模樣——太陽出來喜洋洋。
“太陽出來噦兒,喜洋洋歐啷啰……不愁吃來啷啷扯,哐扯,不愁穿歐啰啰?!边@是一首石柱山民上山砍柴時傳唱的山歌,很多人都會哼上幾句。歌里唱的“不愁吃來不愁穿”,是村民們祖祖輩輩的夢想。
這份關(guān)乎衣暖食飽的夢想,早已成為現(xiàn)實。如吟,中益鄉(xiāng)的村民們有了更多更好更美的期許。
“每天兩盒牛奶”
3月16日下午,中益鄉(xiāng)華溪村先鋒組。
通往馬培清家的石板路邊,爬滿了一壟壟三葉草。半路上有一個簡易的竹門,翠竹為柱、稻草為瓦,清新而別致。這是去年9月為慶祝豐收節(jié)搭建的,馬培清家的院壩,就是豐收節(jié)的主會場。
如今,這個院壩兩旁李花、杏花競相綻放,好不熱鬧。院壩前成片栽種著黃精,套種的皺皮木瓜已有人高。
馬培清坐在自家廚房門前的椅子上,見到有人來,大聲地招呼著我們:“吃飯了沒?快來坐,快來坐……”
老人家穿著一身紫色外套,顯得格外精神,特別是左胸前的黨徽,锃光發(fā)亮。
今年87歲的馬培清是有46年黨齡的老黨員。說起那枚黨徽,老人家格外珍惜,她說有次找不到黨徽了,急得團團轉(zhuǎn)。從那之后,每天起床穿好衣服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戴好黨徽。
“中午吃啥好東西了?”我們問老人家?!皼霭枵鄱?、炒的四季豆和菜尖肉絲?!崩先思铱┛┛┑匦?。
走進廚房,只見灶堂上掛著塊臘肉,冰箱有各種蔬菜,還有排骨、肥瘦肉。
廚房里最打眼的,就是那個巨大的白鐵皮圓桶。馬培清說那是她家的糧倉,裝的是谷子。我們用手指敲了敲糧倉的頂端,發(fā)出悶悶的響聲,裝得滿滿當(dāng)當(dāng)。
“家里不養(yǎng)豬了,肉都是鄉(xiāng)場上買的?!瘪R培清和大兒子陳福明住在一起,她告訴我們,大兒拍天在工地上孫工,工地離場近,時不時會買些新鮮肉回家。
“不怕你們笑話我,我每天要喝兩盒牛奶,有機的,75塊錢1箱?!瘪R培清說自己以前愛喝“六個核桃”,最近喜歡上喝有機純牛奶了。
馬培清說或許是牛奶養(yǎng)人,她的身子骨硬朗得很,去年摔了一跤啥事都沒有。
那是去年10月份的時候,馬培清不小心從樓梯上摔了下來,一番檢查下來,發(fā)現(xiàn)沒有受傷。女不放心,把老母親接到了自己在縣城的家里,還帶著老人去縣城里的醫(yī)院做了全面檢查,結(jié)果也沒事。
“在女兒家住了好幾個月,春節(jié)前才回來。我們一大家人還在院壩里吃了團年飯?!瘪R培清說。
那是在1月24日大年三十的中午。我們翻看當(dāng)時的照片,只見桌子就擺在這個院壩里,有炒菜涼菜,還有蒸的扣碗、燉的坨坨肉,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熱鬧得很。
“管護費三年兩千塊”
和老人家聊天的時候,兩個小孩在我們面前打鬧著跑來跑去。
老人家說:“那是我的兩個孫子,我小兒子陳朋的娃兒。娃兒害羞,見到生人都不打招呼。”
循著小孩的腳步,我們繞到屋后,那里是陳朋家的廚房。
廚房除了灶臺和長長的一排櫥柜,還有一個寬大漂亮的洗漱臺。地上貼著瓷磚,屋頂上有玻璃天窗,整個房間寬敞亮堂,千凈整潔。
陳朋、譚明蘭夫妻倆正圍坐在火爐邊吃飯,一盆火鍋在火爐上冒著熱氣,桌上還有一盤油炸的泥鰍和兩盤小菜。
“你們吃飯沒,快來坐著吃點?!迸魅硕藖砘ㄉ覀冏交馉t邊。
譚明蘭告訴我們,廚房以前在前院,由于前院被村集體打造成了華溪村主題郵局,村里就幫他們在屋后搭建了這個廚房。
此時已是下午3點來鐘,我問陳朋:“這么晚才吃午飯?”“剛從坡上回來,在給老虎姜施肥?!标惻笱澩日礉M了泥巴。
陳朋口中的老虎姜,學(xué)名叫黃精,是一種多年生草本食藥兩用植物,“我家流轉(zhuǎn)了五畝田給村集體,都種上了老虎姜?!?/p>
村里流轉(zhuǎn)土地統(tǒng)一種上黃精,再“反包”給村民管護。陳朋夫妻倆接手的5畝黃精,管護費三年兩千塊錢。譚明蘭以前可沒想過,在自家土地上千活還能領(lǐng)到村里的“工資”,
黃精是華溪村重點發(fā)展的產(chǎn)業(yè),通過農(nóng)村“三變”改革,以土地人股分紅、“反包”管護等方式,帶動貧困戶穩(wěn)定脫貧。
華溪村全村種植有200畝黃精,涉及農(nóng)戶150戶、480人,其中貧困戶48戶、159人。按照畝產(chǎn)3000公斤、保底收購價每斤5元計算,預(yù)計2021年可實現(xiàn)產(chǎn)值600萬元,平均每戶3年可增收20000元以上。
“預(yù)備黨員半年了”
吃過午飯,譚明蘭把剩菜放進了冰箱。那是臺雙開門的大冰箱,里面滿滿當(dāng)當(dāng),有菜有肉,還有一大袋雞腿。
“現(xiàn)在的娃兒嘴刁,喜歡吃肉,不喜歡吃蔬菜?!弊T明蘭說,“這些菜都是自留地摘的?!?/p>
夫妻倆的自留地就在廚房后,菜花黃燦燦的。譚明蘭怕我們不認(rèn)識,一指點著說,這是豌豆尖、大白菜、菠菜、芫荽、蔥、蒜……“這是茴香,煮魚香得很。”譚明蘭說如今想吃啥就種啥,實在沒有的才上街去買。
兩個娃兒一個初中一個小學(xué)。我們試探著問:“上學(xué)、吃飯有壓力不?”
陳朋笑笑回答,上學(xué)很多費用都減免的,還有營養(yǎng)午餐,“就是娃兒大了穿衣服有時要攀比了”。
話里有點責(zé)備,但聽得出來陳朋并不擔(dān)心。不過再早幾年,家里可不輕松。
陳朋因為喜歡喝酒,2014年發(fā)現(xiàn)肝臟和腦血管出了毛病,整個人有氣無力,沒精打采。譚明蘭說,那時候給陳朋換衣服,他手都抬不起來。
為了給陳朋治病,譚明蘭東拼西湊借了差不多三萬塊錢,一家人也因此成了貧困戶。
脫貧攻堅戰(zhàn)打響以來,在中益鄉(xiāng)政府的多方幫扶下,譚明蘭當(dāng)起了村里的保潔員,一年有5000塊錢收人,陳朋病愈后在鄉(xiāng)里工地做木工,一家人在2016年脫了貧,之前借的債去年也都還清了。
市婦聯(lián)在華溪村設(shè)立有巾幗扶貧車間家庭工坊。如今,除了田里的農(nóng)活,譚明蘭還在家庭工坊制作土家的土布工藝品,也有一筆收人。我們隨手拿起一個手工縫制的布老虎,針腳細(xì)密均勻,看得出來,譚明蘭做針線活也是一把好手。
在陳朋家,也有兩個和馬培清家一模樣的糧倉,拍打之下也是悶響。我們問這里頭有多少斤谷子,譚明蘭說她也不清楚,和婆婆家的算在一起,三個谷倉七八千斤肯定是有的。她指著墻角的打谷機說:“要吃了就現(xiàn)打米,方便得很?!苯又a一句:“夠的吃。”
“現(xiàn)在還喝酒不?”我們轉(zhuǎn)過頭問陳朋?!霸缇徒淞恕!标惻蠛┖┑?fù)u頭。
陳朋不僅不喝酒了,還成了一名中國共產(chǎn)黨預(yù)備黨員,半年后預(yù)備期滿?!拔彝夤缒晔堑叵曼h,我母親也是共產(chǎn)黨員,我不能拖后腿噻?!标惻笳f他要把這份光榮傳承下去,來回報社會,因為當(dāng)初是村里的書記、第一書記等村千部來慰問他鼓勵他,才讓他重新振作起來。
回到前院,譚明蘭帶我們參觀那間曾是她家廚房的主題郵局。
主題郵局外擺著綠色的郵筒和郵遞員的自行車,一面外墻裝飾著一個巨大的信封,另一面則掛著耕犁、耕耙和牛杠子等農(nóng)具?!八麄冋f掛起好看,城里人沒見過。”
說是主題郵局,其實更像主題展廳。底層的展架上,除了石柱風(fēng)光明信片,更多是石柱特色農(nóng)產(chǎn)品,有辣椒油、拌飯醬、蜂蜜、黃連花、莼菜……
從樓梯走到上層,則是華溪村的主題展廳,其中有習(xí)近平總書記2019年4月來到中益鄉(xiāng)的畫面。有一面展墻上張貼著《太陽出來喜洋洋》的歌詞,末尾那句“不愁吃來不愁穿”被放大標(biāo)紅,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