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
在素有“黔東門戶”之稱的玉屏侗族自治縣內,隱藏著一個集觀光旅游、鄉(xiāng)村旅游、民俗文化、休閑度假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美麗鄉(xiāng)村——田坪村。這里有侗家風情園,滿足游人的視覺感官,讓游人愛上侗家建筑;這里有鄉(xiāng)愁館,滿足游人的思鄉(xiāng)情緒,讓游人找到鄉(xiāng)愁;這里有不散的鄉(xiāng)場,滿足游人的味蕾,讓游人品嘗舌尖上的侗家盛宴。
人們常說在侗族村落,通常是“先見鼓樓,后見侗寨”,鼓樓是侗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也是侗族文化體系的代表,田坪侗鄉(xiāng)風情園也不例外。走進侗鄉(xiāng)風情園,首先映入游人眼底的便是鼓樓,它身材“威猛”,雄偉壯觀,給人一種強烈的辨識感。若遇上個晴朗的天氣,在藍天白云的“陪襯”下,鼓樓變得柔和,仿佛略帶笑顏,平添了幾分俏皮感。整個鼓樓以樣卯的方式相結合,不使用一顆釘子。而鼓樓的每一根柱子都有它的特殊含義,居中的4根柱子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邊上的12根承柱代表著一到十二月,集合起來就是四季吉祥和歲歲平安的寓意。風情園內的32棟侗族建筑,是一大亮點,游人可以在此拍照留念,感受濃郁的侗家風情。
鄉(xiāng)愁館是侗鄉(xiāng)風情園的一個特色景點。整個館全部采用木質材料修建、為四合院布局,由堂屋、廂房、書房、臥房、廚房等構成,屋內擺放著傳統(tǒng)的家具,如床、桌椅板凳、梳妝臺等,還有鋤頭、犁頭等農具。在這里,游人仿佛穿越時空,重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撬動人們深埋心中的鄉(xiāng)愁。整個鄉(xiāng)愁館除了展現侗族農村家居的布局,還揭示了侗族的碼頭文化、火塘文化、農耕文化、婚嫁文化等,讓游人了解到更多玉屏侗族的歷史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鄉(xiāng)愁館內還可以找到關于王陽明的“蛛絲馬跡”。正德三年(1508年)三月初,王陽明經江西進入湖南,途經平溪驛。平溪驛為當時黔東的第一驛,即現在的館驛街頭,在玉屏境內。玉屏附近州、府、縣以及省城的官員,都去館驛碼頭迎送過往官員。王陽明的到來,驚動了在平溪衛(wèi)的官員和平溪衛(wèi)的文人雅士。館內陳列的圖畫,記載了當時這一盛況。
看了特色建筑,感受了玉屏的歷史文化,游人可以接著往下走,去不散的鄉(xiāng)場。
一進入鄉(xiāng)場,游人會看到一個題有“不散的鄉(xiāng)場”五個字的牌匾,它由何士光先生親筆提字。1980年,中國當代知名作家何士光先生的短篇小說《鄉(xiāng)場上》獲得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發(fā)表后即被《紅旗》雜志轉載?!安簧⒌泥l(xiāng)場”便因此得名。
在“不散的鄉(xiāng)場”,游人可以吃到各式各樣的小吃,買到喜歡的東西,找到小時候趕場的記憶?;貞浤暧讜r,走在青石板路上,聽著連綿不絕的吆喝聲,背著背簍,討價還價,挑選著五花八門的商品,穿梭在人來人往的街頭,便有了一種慰藉的情愫。
不散的鄉(xiāng)場有鄉(xiāng)味街、鄉(xiāng)韻街、鄉(xiāng)珍街三條街市,分別以售賣休閑美食,黔風侗韻的原鄉(xiāng)工藝品、文創(chuàng)產品、體驗項目、攝影及服裝類,鄉(xiāng)土生態(tài)有機土特產、飲品、食品類為主,通過線下銷售和網紅帶貨直播的方式,傳承侗族文化,回味兒時趕場記憶,重塑兒時街市場景,推廣本土非遺文化和構建原生態(tài)鄉(xiāng)場。
在不散的鄉(xiāng)場,侗家罐罐油茶尤為值得一嘗。有著40多年侗家罐罐油茶制作技藝的姚敦烈,將侗家罐罐油茶從大山搬到了這里,現場制作侗家罐罐油茶。
制作侗家罐罐油茶的工序十分講究,每日清早,姚敦烈從選材開始準備。先用土雞熬湯,然后油炸糯米花、花生米、黃豆等,最后把老茶葉炒出清香,倒入土雞湯,舀進陶沙罐內與灰堿粑一并燜制,這樣一套程序下來,才可以吃到新鮮的侗家罐罐油茶。
2009年,侗家罐罐油茶制作技藝被列入貴州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玉屏人大出臺了《玉屏侗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對罐罐油茶制作技藝進行了立法保護。以此可以看出,侗家人對罐罐油茶的熱愛與傳承。
除了侗家罐罐油茶,在“不散的鄉(xiāng)場”,游人還可以找到蕭笛、手工編織品、竹編用品、剪紙、黃桃干、食用菌、大米、侗鄉(xiāng)天鍋米酒等玉屏侗家特色產品,每一款都是侗家風情“限量款”。
田坪村,已然突破了人們對村落的固定想象。她,既新鮮有趣,又生機勃勃,是一個難得的休閑、康養(yǎng),放松身心之地。
(責任編輯/張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