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程以儒家倫理思想為基礎,建立起了一個比傳統(tǒng)儒學更有思辨性的哲學思想體系。他們的理透著萬物皆是一理的內涵。二程的“理一分殊”思想也必然會落腳在儒家的傳統(tǒng)上,理、性、仁、誠、敬等在這里達到了渾然一體的境界。
關鍵詞:理;理一分殊;思想;基礎
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是宋明理學的奠基人。他們以儒家倫理思想為基礎,建立起了一個比傳統(tǒng)儒學更加精致、更加嚴密、更有思辨性的哲學思想體系。
一、理氣觀與“理一分殊”
理氣關系,二程是以形而上和形而下來區(qū)別的。后來影響了朱熹,也為陸王心學的出現(xiàn)留下了余地。朱熹認為氣是理生出來的,但是二程的氣是自然而然生出來的,不過氣的生出是因為理的原因,有理則有氣,但是從本體論上來說,理與氣的關系并不是很清楚。具體到人,由真元生出氣來。
在程頤的術語中,有時候道比理更大,有時候道大致等于理。講到理與氣的關系時,可以大致認為理就是道。程頤認為氣是陰陽,而把理突出到與陰陽相分離的地位。密,指的是非對象化的,接近太極的意義,講不盡,無法講清楚。他認為理是所以然,是事物的根據。比如,在有飛機之前,飛機的理、飛機的所以然已經存在了。這也是程頤突出一理的原因。在程頤這,道、理是氣的所以然,是在反思中把握的氣的根據,陰陽之氣以理為體、為用,天下萬物,要由陰陽之氣造化而成,但也正是因為這樣,二程反而無法解釋氣是如何生成的,于是就表述為,有理了以后,氣也自然而然生出來了。
為了進一步解釋理氣之間的關系,程頤引入了“理一分殊”的命題。程頤在解《咸卦》九四爻時曰:“《系辭》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夫子因咸極論感通之道。夫以思慮之私心感物,所感狹矣。天下之理一也,涂雖殊而其歸則同,慮雖百而其致則一。雖物有萬殊,事有萬變,統(tǒng)之以一,則無能違也?!贝颂帒撌瞧洹袄硪环质狻彼枷氲闹饕獊碓刺?。程頤直接使用“理一分殊”命題是在《答楊時問西銘書》中,楊時來信對張載《西銘》有些疑問,說道:“然言體而不及用,恐其流至于兼愛。”認為張載民胞物與的觀點有把仁愛泛濫之嫌,發(fā)展下去與墨子兼愛思想無異。程頤回信說:“《西銘》之為書,推理以存義,擴前圣所未發(fā),與孟子性善養(yǎng)氣之論同功,豈墨氏之比哉?”又說道,“《西銘》明理一而分殊,墨氏則二本而無分(老幼及人,理一也。愛無差等,本無二也)?!币簿褪钦f,《西銘》講愛有差等,理一即是仁愛,分殊即是落實到不同的對象身上表現(xiàn)的親疏厚薄的差異。這是程頤在道德倫理方面使用“理一分殊”的概念,但是,這絲毫不影響“理一分殊”在普遍性的哲學意義上的理論價值。無疑,這一概念可以很好地解釋天理本體與具體形器之間的關系。
二、二程“理一分殊”思想闡發(fā)
(一)“理一分殊”與仁。二程的天理對華嚴宗有很多的吸收和借鑒,但畢竟他們提到佛教的時候,很多是批判的態(tài)度,如批判佛教“逃父出家,便絕人倫”。但也從此處能看到二程吸收華嚴宗的糾結之處。萬理歸于一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是二程思想所吸收的華嚴旨趣。法藏的鏡燈比喻是對此的解釋,它并不僅僅等同于朱熹解釋的月印萬川,同時強調一理也要歸于萬理,包括萬理。而二程在此方面有些偏于一理,對萬理強調的不太夠,可以認為二程的天理,更應該歸到“理一分殊”,更加側重于一理和分殊的關系。
通過對仁的解釋,同樣能體現(xiàn)理一與分殊的關系?!蹲R仁篇》中說,醫(yī)書上曾指出手腳麻痹了,就是不仁,明道認為這就把仁的最原本的意思表達了出來,仁首先不是道德的意義,不仁首先是人得了病,身和心不通,道德上的仁也是此理,仁人就是用心與世界打通,與萬物交往時候跟與自己的身體交往是一樣的。仁者是與天地萬物一體的,天地萬物都是自己,都是自己的性,都是理,反之,萬物都是一理,自然相通。學習儒家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仁,仁是最基本的,義、禮、智、信都是仁的表現(xiàn)。認得了這樣的理,也就是體會到了仁,就不需要防檢、修身、追逐之類。理是絕對仁善之體,理與仁可以通而為一。理作為生生不息之理,成就宇宙萬象,賦予天地萬物無限之生機,令宇宙處處充滿盎然生機和生意,這也是天地仁德之發(fā)生和實現(xiàn),“‘生生之謂易,是天之所以為道也。天只是以生為道。繼此生理者即是善也。善便有一個元底意思?!呱浦L。萬物皆有春意,便是‘繼之者善也”。
(二)“理一分殊”與誠敬。二程對誠、敬的理解體現(xiàn)著一理的意蘊。“如天理底意思,誠只是誠此者也,敬只是敬此者也。非是別有一個誠,更有一個敬也?!币员容^淺的誠實為例,當撒謊的時候就不是誠,遮擋了部分理,而當人真正誠實說真話的時候,測謊儀會不在波動,此時體現(xiàn)的就是理。當對什么真正敬的時候,就在那感受到了理。這里有道德的含義,但不是靠道德律來體現(xiàn),而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二程的理,讓人嚴肅起來的理,最直接的意識的表達是敬,先誠然后敬。二程這里講理是溝通一切的,萬理只是一理,物我為一、人我為一,這是就誠了,這恰恰是人的本性,突破了小我,突破了自己,獲得了人的本性,即理?!靶约仁抢硪?,所謂理,性是也。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比说谋拘浴⑷f物的本性就是理,得了理就誠了敬了。二程兄弟都講“誠”、“敬”,但他們的理解有所不同。程頤強調,在內心誠敬的同時,外表也應該嚴肅恭敬。而程顥則認為,如果只是過分的強調敬畏,就會過于拘禁,提出必須首先識得仁體并以誠敬之心存養(yǎng)之?!皩W者先須學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意思是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沒有物我內外的分別,我和萬物達到了渾然一體的精神境界。而“識仁”、達到仁者的境界,就需要 “定性”的功夫,程顥解釋道:“所謂定者,動亦定,靜亦定,無將迎,無內外。茍以外物為外,牽己而從之,是以己性為有內外也。且以性為隨物于外,則當其在外時,何者為內?是有意于絕外誘,而不知性之無內外也。既以內外為二本,則又烏可俱語定哉?”也就是說,所謂定性,無論身體與外物或動或靜,心都應當是寂然不動的,這樣也就無所謂內外了。程顥的定性的修養(yǎng)方法主要繼承了孟子的“不動心”的思想,同時也吸收了佛家和道家的思想,強調人雖然要接觸事物,但不能過于執(zhí)著于具體的事物上,這樣心才能從外界的誘惑中擺脫出來從而達到自由、安靜、快活的境界,但這種超脫還要洞明內心和外物,心對外物才能像明鏡那樣反照外物?!熬础睂Τ填梺碚f既是修養(yǎng)德性的功夫,也是明曉天理最可靠的途徑,做到敬,就會上達天德。因為天理本來就是敬之根基。人們要做敬的功夫,只是恭而不遵循禮,那只能是空架子,他所追求的容貌端正,言語合理,并不是為了獨善其身,也不是為了他人的私念,而是天理要求本當如此,所以當做到“敬”的時候,自然就和天理相吻合了。
程頤也強調“敬”的修養(yǎng)方法,但兩者又有其不同之處,在程顥這里,誠和敬是相互發(fā)明的,他的敬更接近于誠,十分強調敬的功夫必須把握一個限度,否則,就會傷害心的自在和樂。在程頤這里,誠是心的本初的統(tǒng)一體,用《易經》中的卦名“無妄”為誠定義,并注釋為:無妄者至誠也,至誠者天之道也。天之化育萬物,生生不窮,各正其性命,乃無妄也。人能合無妄之道,則所謂與天地合其德也。
參考文獻:
[1]《周易程氏傳·咸卦》。
[2]《程氏粹言·卷一》。
[3]《河南程氏遺書》,北京:商務印書館。
[4]《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作者簡介:
王思遠,男,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