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斯卡
摘要:有道是“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是祖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基石,亦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近幾年我國在教育領域上已有重大突破及進步,成就愈加增多,如學生學習環(huán)境的逐漸改善、高校教育機制的逐步成熟及學生思維的有效開發(fā)等,但于其身體素質而言,可以說是一落千丈,造成“重教育、輕體育”的教學局面,因此“每日鍛煉一小時”應運而生。想要徹底落實這一理念,高職院校應深刻領悟其內涵,找尋目前影響其順利實施的相關因素,且在此前提出針對性及個性化的對策,旨在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其健康成長。
關鍵詞:高職;體育鍛煉;影響因素;解決措施
有關文件指出:“各教育部門應當積極制定每日鍛煉一小時的實際要求,且貫徹落實這一工作。結合當地體育特色及文化特色進行高職學生每日鍛煉的有效實施”。事實上,學校體育的實施可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同時亦是終身體育價值觀樹立的基本前提,應在發(fā)展視角下對其實施構建[1]。高職學生不同于其他學生,其面臨著就業(yè)這一嚴峻事件,幾乎所有的精力都在技能練習中,對體育鍛煉可謂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時部分教師因自身觀念滯后,認為學習是學生的本職工作,體育是其附屬內容,可有可無,致使體育教學效率直線下降。而找尋與探索如何為學生創(chuàng)建每日鍛煉一小時的體育環(huán)境,增強其體質就成為目前教育領域急需解決的問題。基于此,通過分析相關因素,明確當前存有的問題繼而提出可靠的改進措施。
一、“每日訓練一小時”影響因素
(一)學生缺乏鍛煉
受傳統(tǒng)教育(應試教育)影響,在學生進行小學、中學學習時,體育課幾乎可以用“名不副實”來形容,雖然校方依據教育部門要求對體育課進行教學安排,至少每周展開一節(jié)體育教學,但就現狀來看其教學質量卻不盡人意。造成上述原因一為教師重視度不夠,對體育教學認知不足,在具體授課中大多以自由活動開展教學,二為部分教師將體育課取而代之,將其換為主要學科的自習。在小學與中學階段學生與體育鍛煉接觸較為欠缺,其基礎更是薄弱,步入高職院校后,雖無升學壓力,但其就業(yè)壓力卻是只增不減。據調查,高職院校學生更喜歡將時間花費在技能的學習與應用上,而非體育鍛煉,加之教師明顯弱化了體育課的作用,針對學生這一思想也是比較贊同。
(二)師資力量不足
國家明確要求大中小學校體育教師數量合計應達到70萬余人的標準,現如今教師數量相比較標準數量還相差甚遠,而且國內體育教師就任門檻較低,部門體育教師并未參加專業(yè)訓練,對體育教學觀缺乏深刻理解,同時于其自身也并未有系統(tǒng)的教學框架,在具體教學中難以糾正亦或改善學生體育訓練效果。對群眾體育來說,特別是學校體育,體育教師飾演著引導者的角色,只有其數量足夠,且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才能進行院校整體體育氛圍的良好營造,進行“每日鍛煉一小時”的貫徹落實。如若不然,不但使學生體質無法得到有效提升,且不利于我國未來長久發(fā)展[2]。
(三)國家支持力度不夠
眾所周知,我國為人口大國,中小學生數目已占據全國數量的25%,而這25%的學生僅僅消耗了教育所批經費的45%。且國內教育院校眾多,尤其是職業(yè)院校正以快速發(fā)展的趨勢呈現,其希望利用自身顯著的教學特色及學校品牌進行更多學生的吸引,能夠讓學生選擇喜歡的院校,導致過多的教育經費被耗費在院校品牌建造上。相比較之下,體育建設是一項既耗費人力亦耗費財力的教育工程,且工程建設效益不明顯,大多數職業(yè)院校對該項教育建設抱有反對意見,造成體育設施嚴重匱乏的局面,難以為學生營造全面、安全的鍛煉環(huán)境。
(四)體育教師
因我國人才選拔常以文考分數作為標準,體育于院校中的地位因而被冷落,專業(yè)名詞稱為“小三門”。在職稱評定方面,有些高職院校將體育教師與其他科目教師區(qū)分開來,嚴重降低其教學積極性。同時,隨著“加強學生體質為體育教學目的”的思想逐漸弱化,新型的體育課標“健康守則、以學生為本”等思想正在建設之中,基于這一背景下,學院教師在理解與認識“新課改”要求時還處于茫然、不知所措的狀態(tài)下,針對其涉及的相關要求及內容掌握不足,仍在不斷總結、反思及求證。比如如何進行新課改下體育教學、何種方法更行之有效等等。
(五)缺乏有效的法律機制
現階段,我國對體育鍛煉并未有明確的條文進行體育行為的規(guī)范,條文內容混亂,繁雜,可行性較差。即便是院校亦或社會在體育建設方面出現一定紕漏,亦不會遭受法律的制裁,而且國內針對學生體育活動引發(fā)的傷害事故責任與社會保障機制無完整、具體的法律條文,致使多家院校無法實施豐富多彩的體育項目,造成體育課單一、枯燥的教育現象,久而久之形成反抗心理,抵觸體育鍛煉。
二、強化“每日一小時訓練”的積極對策
(一)建立激勵制度
想從根本上落實“健康第一”的新型體育教學理念,確保學生每日一小時訓練,就應構建有效的激勵制度進行體育行為的約束與指導。新課改下,我們需深刻意識到,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基礎是來自各大院校校長及教育局的支持與重視,而可行性強的機制則是保障活動的關鍵。鑒于此,教育局領導定期展開專項研究會議,提出具體要求,目的在于監(jiān)督并檢查各院校是否將每日一小時訓練真正落實。由院校校長主抓,負責體育活動具體落實狀況的調查,由教育局實施一年一次檢查,且邀請體育專家進行各院校體育活動的評比,按照有獎機制評選一、二、三等獎,且將其作為年終評價指標之一,促進各院校積極總結、找到不足。這一激勵機制的實行與落實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學生每日一小時的訓練,有利于體育教學有序實施[3]。
(二)增加經費投入
值得肯定的是,政府在教育上投入的資金及精力都是極大的,但因我國人口眾多,人均教育資源所占比例較低,當前仍處于發(fā)展中狀態(tài),想要在短期內實憑借政府投入實現體育理想教學是不可能的,基于此,各院校應做好兩手準備,一方面借助政府計劃性與規(guī)范性的投入,另一方面由院校自身通過各渠道、途徑進行教育資金的積極籌備,二者聯合共同為體育建設提供支持。另外,強化體育文化建設,根據院校建設特點科學設置體育活動專區(qū),按照健身、田徑、美術操、武術活動等項目特征,配置相應的體育器材,確保硬件設施;分別于各個運動區(qū)建立輔導站,強化人員保障,各功能區(qū)需由專人輔導,嚴格落實,重視體育氛圍的積極營造;按照一定比例進行體育課程的時間設置,定期組織學生參與體育講座、豐富其體育思想,促進體育興趣養(yǎng)成,從而形成體育運動習慣,使更多的學生主動鍛煉、積極互動。
(三)壯大體育師資隊伍
顯而易見,體育教師是“每日鍛煉一小時”順利實施的關鍵人物,院校應加強對其的專業(yè)化培訓。這是因為體育教師職業(yè)技能常常是處于不斷變化與不斷發(fā)展的一個環(huán)境中,具體表現為可以隨社會變革更新觀念,如同《新課改》中對教師提出更為苛刻與嚴謹的要求。只有努力充實自己、更新自身理念、加強體育技能、強化創(chuàng)新能力,做到盡快適應環(huán)境,從而為學生打造新型的“體育時代”。此外,重視體育教師薪資待遇及職稱評級,依據其課程安排時間進行工作量的計算,尤其是在課時津貼與職稱評級上應一視同仁,不能區(qū)別對待,以提升其積極性和參與性,使其熱情完全被激發(fā),將全部的精力放置在學生體育教學上,從而實現“每日一小時鍛煉”的教育目的。
(四)完善健全法律法規(guī)
針對既有的法律實施完善與改進,尤其是學生因體育活動遭受傷害的事故責任應當加以明確,細化體育責任,降低校方及教師的教育顧慮,使學生能夠課堂上更加愉悅的活動,創(chuàng)建多元化氣氛。
(五)重視課外活動管理
嚴格貫徹執(zhí)行教育部“每日鍛煉一小時”的要求,應有對應的制度保障,針對學生體育活動要有十分確立的規(guī)定,其作為高職學生綜合素養(yǎng)培育的核心內容,必須在活動時間與內容及方法上進行要求的相關明確,依據考核機制保證活動質量及效率。出早操時間設置為10分鐘,這一時間段應按照學院不同年級進行分別出操,大一學生以集體出操模式為主,大二及大三學生可自由活動,依據自身喜好分區(qū)實施,相關人員做好考勤工作,以加強學生紀律觀。大課間操分別于上午、下午各展開一次,時長為25分鐘/次,這一時間段主要是進行廣播操及繩操的練習。在大課間活動中設置廣播操是院校較為傳統(tǒng)的體育訓練模式,其在學生體質加強、品質培育方面的價值不言而喻,而設置繩操這一活動則是從以下進行考慮的:跳繩是我國經久不衰的體育項目,其在民間廣泛流傳[4]。跳繩最為顯著的特征是突破時間與空間的束縛,物美價廉,方便隨身攜帶。并且跳繩樣式較多,相較于其他運動,其有著特殊的魅力,亦無枯燥感和違和感,屬于運動強度可大可小、運動方式可簡可難的體育節(jié)目。另外,跳繩運動能夠讓學生的各項身體素質得以快速提升,包括速度素質、柔韌性、靈敏性及力量素質等。而上述體育素質正是當前高職學生身上所缺乏的。
總之,跳繩項目易于管理,且短期效果明顯,可幫助學生在同一時間、空間開展訓練,占地面積小,時間易于掌握,特別適用于高職院校建設實際。
結 語
綜上所述,“每日鍛煉一小時”是學生運動技能的基礎保證,保障其每日訓練一小時是一巨大的建設項目,綜合性與系統(tǒng)性較強,需引起教育部及各院校領導的重視。通過分析與研究目前高職院校所存有的問題,提出加大經費支持、重視體育文化建設、落實課外活動管理及完善健全法律法規(guī)等解決方案,旨在培育學生體育健康意識、加強體育競技素養(yǎng),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習慣。
參考文獻:
[1]杜輝,王家力.從“每天鍛煉一小時”的實施反思高校體育工作存在的困境和改進措施[J].湖北體育科技,2018,37(05):453-456.
[2]陳翔.保障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措施探索[J].當代體育科技,2017,7(21):69+71.
[3]紀夕新. 體育課程校本化實施模式案例研究——以無錫市北高中“每天一節(jié)體育課”為例[J]. 考試周刊, 2017(73):128-128.
[4]王振. 高職院校如何積極開展“每天鍛煉一小時”活動[J]. 現代職業(yè)教育, 2017(3):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