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作斌,何哲,2,陳選平,2,唐六合,2,楊旭初,2*,朱青輝,2,程艷紅,2,蔣衛(wèi)東,2,蔣愛國,2,蘇小波,2,朱向陽,2
1.湖南省福田茶場,湖南 永州425109;2.永州市茶葉研究所,湖南 永州425109
茶樹作為我國山區(qū)重要的經濟作物,培育優(yōu)質茶苗對促進茶產業(yè)發(fā)展起著重要基礎作用[1-2]。目前,茶樹繁育以露地扦插為主,扦插時間一般在秋季[3-4]。露地扦插具有操作簡單、單位面積育苗量大的優(yōu)點[5];但缺點是育苗周期長,苗期除草等田間管理工作量大、費時費工,出苗損耗大,適栽時期較短,移栽成活率低[6-8]。
近年來,有研究報道了小缽轉大缽的“二段式”容器育苗法,較露地扦插雖有縮短育苗周期、提高出苗率等優(yōu)勢,但育苗成本大幅上升,難以推廣[9-11]。為進一步降低容器苗繁育成本,在總結“二段法”的基礎上,分別作了貧瘠介質扦插、扦插苗履膜保濕、扦插苗水肥一體化供應的單項試驗和集成試驗。試驗表明采用貧瘠介質配方、履膜保濕法、肥水一體化3項集成技術,能在不更換介質土的前提下,克服插穗對養(yǎng)分從前期排斥到后期需求的矛盾,實現了插穗一次入缽成苗。
2018年將該技術投入生產應用,育苗20 萬株,成苗率94.2%,移栽成活率94.6%?,F將茶樹容器扦插苗一次育成法集成技術方案及生產應用結果總結如下,以期為今后的茶樹繁育工作提供指導和參考。
貧瘠介質土配方是茶容器扦插苗一次育成法成功與否的關鍵。由于有機質中的腐殖酸會阻礙愈合組織的形成,經檢測,生產應用中介質土的有機質含量低于1%。根據預備試驗介質配方篩選結果,確定的最優(yōu)配方為鋸木屑∶生黃土∶泥沙=3∶4∶3(V/V/V),其中生黃土為未經人工耕種和污染的心土層土壤,泥沙為未經人為耕種和污染的河床泥,鋸木屑須單獨密封堆積鈍化4個月后方可用于配料?;炫浜玫慕橘|,須繼續(xù)密封堆積鈍化3個月方可使用。成熟的介質土可裝盤備用,穗條扦插前,用水噴透,以土表面濕潤不粘手為宜。
穗條扦插后,介質土須完全噴透水,晾干至插穗葉片無水痕、介質土表面不粘手時,用厚度小于0.2 mm的聚乙烯白色膜,平鋪于已扦插好的穴盤上,膜與插穗葉片自然接觸,四周用土壓實密封。這樣可有效保持苗床墑情穩(wěn)定,介質土在20 d 內不需補充水分,有利于根瘤形成,避免了因反復噴水導致介質土板結。
履膜期間應保持遮陰,避免強光直射。為了預防濕度大產生病害,履膜期間揭膜2~3 次通風降濕,結合使用殺菌劑防病。
扦穗形成愈合組織、根毛初露(根長5 mm)時,貧瘠介質中已經不能保證根需養(yǎng)分的供應,需要外源補充;因插穗密度大(葉片已互相接觸),撒施顆粒肥或高濃度液體肥都會灼傷葉片,所以利用水肥一體化設施多次少量補充營養(yǎng),可確保施肥量充足且安全。按有機肥∶磷酸二氫鉀=20∶1(m/m)的比例配施,肥液質量體積分數≤0.5%,順穗桿入注根部濕透介質土為限;有機肥為浸出液,每隔7~10 d 噴施1 次,直至成苗。其間噴藥處理,以預防小綠葉蟬、蚜蟲、炭疽病。
2018年9月—2019年6月,在湖南省永州市茶葉研究所育苗試驗場開展集成技術生產應用試驗。穗條品種為福鼎大白茶、櫧葉齊、玉綠、碧香早、江華苦茶,采用32孔育苗穴盤。育苗大棚面積1 400 m2,配有遮陽、噴灌等設施,可電動操作。
具體過程為:2018年8—9月,已鈍化成熟的介質土入缽備用;2018年9月,短穗扦插,將當年生半木質化穗條剪成約3 cm 長的短穗,上下剪口均呈“馬耳”型,摘除花芽,每穗保留1個健壯腋芽和1葉片;2018年9—12月,覆膜保濕;2019年1月揭膜,進入苗期管理階段,其間利用水肥一體化設施噴水施肥;2019年6月移栽,移栽密度為行距1.5 m,株距0.3 m,雙行單株,每公頃3萬株左右。為了檢測茶樹容器苗的耐高溫抗性能力,特選在6月中旬高溫季節(jié)移栽,實測氣溫在30~38 ℃,最高地面溫度39 ℃,移栽后無遮陰處理,利用噴灌設施噴水降溫保濕。
在苗期,以發(fā)芽和生根作為主要依據統(tǒng)計成活率。從茶樹容器苗成活率(表1)可知,穗條扦插后50 d,茶樹容器苗的平均成活率為97.4%,此后略有下降,至成苗時(扦插后254 d)容器苗的平均成活率為96.1%。
表1 茶樹容器苗成活率 %
茶樹容器苗目前無國家標準,生產應用擬定成苗技術指標為:苗高15 cm以上,并形成二級分枝;一級根5~7 條;葉片成熟完整;新梢基徑3 mm以上。按此要求,福鼎大白茶、櫧葉齊、玉綠、碧香早、江華苦茶5 個品種在扦插254 d 后(2019年6月10日),成苗率分別為94.2%、94.3%、93.1%、94.5%、95.1%,平均值94.2%。此時茶苗平均高度16.2 cm,平均根系32.9條,平均葉片數10片。
移栽時,按技術指標要求取苗,二級分枝留2~4 葉短截;出缽時,盡量保持苗蔸不散,定植后澆足定根水。移栽后120 d(2019年10月10日),統(tǒng)計茶苗的成活率與生長勢(表2)。從表中可知,5 個品種的移栽成活率達91.4%~97.0%,平均成活率94.7%。新梢發(fā)生量、長度、直徑、葉片數等生長指標較好。
表2 茶樹容器苗移栽成活率及生長勢
該集成技術通過生產應用驗證,茶樹容器扦插苗育苗周期為254 d,扦插成活率達96.1%,成苗率達94.2%,移栽成活率達94.7%。綜合來看,茶樹容器扦插苗一次育成法集成技術的應用效果良好,可用于生產性推廣。
容器苗受容器體積限制,成苗后如不及時出圃移栽,根系無法擴展。因此,容器苗可適度降低出圃標準,實行中小苗移栽。從試驗中觀察到,如果將育苗時間提前至6月份,容器扦插苗的育苗周期還有縮短空間,這有待在生產應用中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