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敏
摘 要:歷年來財政新聞發(fā)布會是展示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展現(xiàn)狀,傳遞國家的政治立場的窗口,所以發(fā)布會中的口譯也至關(guān)重要。本文基于巴黎釋意派提出的釋意理論,以“國家統(tǒng)計局國民經(jīng)濟運行情況發(fā)布會”為語料,對該理論在財政新聞口譯中的實際應(yīng)用進行分析。從釋意論的三個層面,即源語言理解階段,脫殼重組階段以及目標語輸出階段,對發(fā)布會的口譯內(nèi)容進行研究,其目的旨在為環(huán)球視野下的財政新聞口譯事業(yè)提供理論依托和翻譯策略指導(dǎo)。
關(guān)鍵詞:財經(jīng)新聞口譯;釋意理論;口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2-0041-02
1968年,Seleskovitch教授發(fā)表了《國際會議譯員—言語與交際問題》,對口譯過程的各個階段程序(如聽辨、理解、分析、記憶、表達等)進行了系統(tǒng)論述;1994年,Lederer教授發(fā)表了釋意理論的集大成之作《當代翻譯—釋意法》,由劉和平教授翻譯為《釋意學派口筆譯理論》。Lederer反復(fù)強調(diào)翻譯必須對源語文本的語義進行解釋和補充,方能正確傳達原文的意義。
目前國內(nèi)對于釋意論的分析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在理論層面,龔龍生(2008)總結(jié)出職業(yè)譯員理解、翻譯和表達的對象不是源語的語言形式,而是講話人或者作者要表達的意義和思想,其中心任務(wù)是剝離源語言外殼,抓住意義實質(zhì);柯平(1993)提出翻譯所譯的是意義,而不是語法和單個字詞句,原文和譯文的等值表現(xiàn)為整體交際意義上的等值。在實踐層面,田爽(2009)總結(jié)出一些口譯方法,即理解原文、注意語言結(jié)構(gòu)及發(fā)言者的中心思想、語言脫殼、重新表達等;朱金華(2011)提出根據(jù)發(fā)言作適當增補,采用“直譯+意譯”進行補充說明,對特色用語和詩詞翻譯進行解釋性翻譯;楊帆(2019)提出增補詞句隱含意義和認知知識信息,脫離原語詞匯和句法外殼以及省譯策略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將釋意論運用到口譯實踐中去。
本文以釋意理論為指導(dǎo),以《國家統(tǒng)計局國民經(jīng)濟運行情況發(fā)布會(2019)》為語料,從源語言理解、脫殼重組和目標語輸出三個方面對語料進行分析,旨在為財政新聞口譯實踐提供理論依托和翻譯策略參考。
一、關(guān)于釋意理論的三角模型
(一)源語理解階段
在源語理解階段,口譯員要有思維參與,經(jīng)過解析,清晰理解這些符號所表達的語言現(xiàn)象以及傳達的意思。此階段稱作“話語闡釋(interpretation of discourse)”,演講人的話一經(jīng)說出,它的口頭表達形式便立即消失,但經(jīng)過“話語闡釋”這一階段,就會變成譯員的思想,然后經(jīng)由職業(yè)譯員之口,用專業(yè)的語言重新加以表達。
(二)脫殼重組階段
在脫殼重組階段,口譯員需要積極忘記這些語言符號的形式結(jié)構(gòu),只記住所傳遞的思想內(nèi)容,也就是語言符號所產(chǎn)生的認知和情感意義。口譯的對象是講話的意義,而不是承載意義的外殼。此階段稱為“脫離語言外殼(deverbalisation)”,是釋意論的核心概念。
(三)目標語輸出
在第三階段,口譯員需將源語轉(zhuǎn)換輸出為目標語,且必須符合兩個要求:完整地表達源語意義,同時使聽者能夠理解。此階段可稱為“源語信息內(nèi)容的再表達或重組(re-expressing/reformulation)”。
二、釋意理論在財經(jīng)新聞口譯中的應(yīng)用
(一)財政新聞的詞匯特點和語篇特點
首先,從語言運用上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財政新聞最大的特征就是專有名詞和專業(yè)術(shù)語多,常被賦予特殊的含義,比如流動資產(chǎn)(current asset)、存貨(inventory)、期貨(futures)等;另一個特征就是財政新聞經(jīng)常涉及價格、百分比、總值、平均值等各類經(jīng)濟統(tǒng)計指標,因此數(shù)字占據(jù)了文章的不小篇幅。此外,財政新聞信息量大,內(nèi)容更新快,語言簡練,所以也會出現(xiàn)一些縮寫連詞和分詞,例如WTO、GDP、CPI、export-led、intensive-based等。其次,對于財政新聞而言,其主要功能就是信息功能,即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向目標受眾最大程度地傳遞信息,因此句法上多采用擴展的簡單句,慣用比較級句式。
(二)釋意理論在財經(jīng)新聞口譯中的應(yīng)用
例1
中文原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主要預(yù)期目標較好完成,三大攻堅戰(zhàn)開局良好。
英文譯文:As a result, main goals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ere achieved, the “three critical battles” of preventing and defusing financial risks, conducting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controlling pollution got off to a good start.
Available at: https://mp.weixin.qq.com/s/T8BHYhk7jx3tEqTpW6mZHg
譯文分析:這句話中的“三大攻堅戰(zhàn)”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詞語,指“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和污染防治”。如果譯員直譯成“three critical battles”,沒有進行脫殼,會給聽眾造成困惑。根據(jù)釋意理論,我們首現(xiàn)要理解源語“三大攻堅戰(zhàn)”的內(nèi)涵,然后進行脫殼重組,在“three critical battles后面加上“preventing and defusing financial risks, conducting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controlling pollution”進行解釋,最后用目標語輸出并添加連接詞“of”。
例2
中文原文:消費作為經(jīng)濟增長主動力作用進一步鞏固,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76.2%,比上年提高18.6個百分點,高于資本形成總額43.8個百分點。
英文原文:Consumption as the major driving force for economic growth was further strengthened with fi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contributing 76.2 percent to GDP growth, 18.6 percentage points higher than that of last year, and 43.8 percentage points higher than the gross capital formation.
Available at: https://mp.weixin.qq.com/s/T8BHYhk7jx3tEqTpW6mZHg
譯文分析:單從中文句式看“消費作為……鞏固”,在不理解源語言的情況下,譯員可能會譯成“consumption as ......further strengthened”這種主動句型,但其實是“消費”作為受動者,應(yīng)該是“被鞏固”,所以我們需要在理解源語言符號后,脫離“消費……鞏固”的外殼,進行句法重組,按照英文的思維模式重新輸出“Consumption......was further strengthened”這個被動句式。中文原文有兩個主語,兩個比較句又省略了主語,而英文中主語只有一個且不能省略,所以此時譯員在理解原文句式邏輯關(guān)系后,可以跳出中文句法形式的禁錮,進行脫殼重組,合譯成一句話。主句還是“Consumption......was strengthened”,“最終消費支出……76.2%”可以處理成“with+名詞+現(xiàn)在分詞”作伴隨狀語,后面的兩個比較句則處理成狀語的同位語,進而譯文既可以傳達原文的完整信息,也可在形式上與原文相對統(tǒng)一。
例3
中文原文:中國共產(chǎn)黨;居民消費價格;中國人民解放軍;特別行政區(qū)
英文原文:CPC;CPI;CPLA;SAR
Available at: https://mp.weixin.qq.com/s/T8BHYhk7jx3tEqTpW6mZHg
譯文分析:該例中出現(xiàn)的詞是由各單詞首字母組成的國際通用縮略詞,縮略詞簡化后的特殊語言單位擁有源語言的形式和意義。譯員可以通過使用這些縮略詞快速準確地傳遞信息,同時減輕翻譯前一句源語言的壓力,集中精力聽下一句內(nèi)容。如果譯員聽到什么就翻什么,沒有思維的參與,不對原文進行脫殼重組,那么可能會造成句子重復(fù)繁瑣,翻譯語速過慢,跟不上演講者的邏輯思維等問題,所以縮略詞的使用也符合了釋意理論三階段的翻譯原則。
例4
中文原文:宏觀政策要強化逆周期調(diào)節(jié),結(jié)構(gòu)性政策要強化體制機制建設(shè),社會政策要強化兜底保障功能。
英文原文:The macro policies should enhance the countercyclical adjustment, the structural policies should focus on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policies should guarantee the basic line of living standards.
Available at: https://mp.weixin.qq.com/s/T8BHYhk7jx3tEqTpW6mZHg
譯文分析:在口譯過程中,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情境下代表不同的意思,即同詞不同義。比如例子中的“兜底”一詞,本義是“揭示全部底細,全盤托出”,如果我們按照本義直接翻譯成“reveal all the details”,那么會給聽者造成理解上的歧義。根據(jù)釋意理論,譯員在聽到這個詞后,一定要聯(lián)系語境,理解此處“兜底”的意思,即指“政府制定政策,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的生產(chǎn)生活需求”,所以這里應(yīng)該進行源語言脫殼重組,用目標語譯出源語所傳達的意思,即為“guarantee the basic line of living standards”。
三、結(jié)語
筆者在進行模擬口譯時,也總結(jié)了一些規(guī)律:增譯、省譯、句法合譯、句法重組、解釋性翻譯等,并為相關(guān)口譯工作提出一些建議。首先,譯員在進行口譯之前要考慮源語言國家的文化和經(jīng)濟背景,以便目的語讀者可以精準無誤地理解源語言的內(nèi)涵,如文中例證中“三大攻堅戰(zhàn)”的翻譯就體現(xiàn)出了這一特點;其次,譯員應(yīng)熟練掌握源語言和目的語的語言特點,在翻譯中考慮語言差異,中文多采用主動句,英文多采用被動句,如文中例證中“消費作為……鞏固”的翻譯就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最后,譯員應(yīng)借鑒恰當?shù)目谧g理論,增強自身對雙語文化經(jīng)濟背景的理解,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然后將源語言以最貼切、最自然的方式詮釋出來,使目的語讀者在閱讀譯文時能夠和源語言讀者感同身受。
參考文獻:
[1]Seleskovitch,D.國際會議譯員——言語與交際問題[M].巴黎:Minard Lettres Modemes,1968.
[2]Lederer, M.現(xiàn)代翻譯——闡釋模式.巴黎:Hachette.中文版:劉和平,譯.釋意學派口筆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3]龔龍生.從釋意理論看我國口譯研究的發(fā)展[J].西安外事學院學報,2008(2):65-70.
[4]朱金華.釋意策略在交替?zhèn)髯g中的應(yīng)用[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論文,2011.
[5]田爽.論釋意學派理論在口譯活動中的應(yīng)用[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論文,2009.
[6]柯平.釋義、歸化和回譯——三談變通和補償手段[J].中國翻譯,1993(1):23-27.
[7]國家統(tǒng)計局國民經(jīng)濟運行情況發(fā)布會實錄(中英對照版)https://mp.weixin.qq.com/s/T8BHYhk7jx3tEqTpW6mZ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