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偉 李元輝 錢 源 范純超 董二虎
(1.深部金屬礦山安全開采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遼寧 沈陽 110819;2.山東黃金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山東 煙臺 261400;3.山東黃金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三山島金礦,山東 煙臺 261400)
近年來,隨著淺部資源的日漸枯竭,許多礦山已經進入或即將進入深部開采,伴隨著“三高一擾動”的影響[1-5],深部巷道的維護難度越來越大,尤其當圍巖破碎時,巷道頻繁出現片幫和冒頂的現象,使得巷道難以保證其服務期間的穩(wěn)定性,嚴重影響且制約了礦山的深部開采。當前,圍繞深部破碎巖體巷道圍巖穩(wěn)定性控制難題,國內外學者展開了大量的研究。趙明等[6]采用正交試驗的方法,優(yōu)化了錨桿—錨索的支護參數,確定了巷道支護的最優(yōu)方案;孟慶彬等[7]針對大斷面軟弱破碎圍巖煤巷的支護難題,提出了全斷面錨網索噴初次支護、高預應力錨索與錨注二次加固組成的“三錨”聯合支護技術方案;陳曉祥等[8]基于圍巖變形力學機制,提出了“超前預注漿+錨網索”的聯合支護方式以解決深部破碎區(qū)域巷道圍巖的變形破壞;盧興利等[9]針對松軟破碎巷道大變形失穩(wěn)的問題提出了預應力組合錨桿(索)—U型鋼支架—分步注漿的聯合支護技術;郝育喜等[10]針對深井斷層破碎帶穿層軟巖巷道的穩(wěn)定性問題,基于耦合支護理論,提出了注漿+非對稱錨網索+底角錨桿耦合支護方案。但是,當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支護方案的研究,被動地通過優(yōu)化錨桿(索)的支護參數或者采取U型鋼支架等剛性支護手段抵抗圍巖的變形和破壞,恰恰忽略了圍巖自身的承載能力。因此,本項目從利用深部破碎巖體自身承載能力的角度出發(fā),以某金礦為工程背景,分析該礦深部破碎巖體巷道變形和破壞的原因,通過優(yōu)化巷道斷面形態(tài)與錨桿支護相結合的手段,主動地改善圍巖應力分布狀態(tài),在減少支護費用的基礎上,最大限度保證深部破碎巖體巷道的圍巖穩(wěn)定性。通過本次研究,以期為深部破碎巖體巷道圍巖控制提供理論支撐和經驗參考。
以某金礦為工程背景,當前,該礦山的開采深度已達900 m,開拓深度超過了1 100 m。根據現有工程揭露的巖性特征,可知礦體主要賦存于黃鐵絹英巖化花崗質碎裂巖、黃鐵絹英巖化碎裂巖等蝕變巖體內,并受到區(qū)域斷裂構造的影響,靠近主斷裂下盤礦巖破碎,巖體結構面極為發(fā)育,工程揭露后容易發(fā)生垮塌,巖石單軸抗壓強度為50~110 MPa,巖體RMR分級指標在30~40之間,穩(wěn)定性較差。根據該礦山現場原巖應力測試結果可知,其-900 m標高最大主應力為水平應力,應力值為25~30 MPa,垂直應力為最小主應力,應力值為20~25 MPa。
該礦山在開拓和采準過程中主要應用直墻三心拱形巷道,巷道規(guī)格為3.6 m×3.3 m(寬×高),主要采用樹脂錨桿支護手段,錨桿直徑20 mm,長度2.2 m,布置在巷道的頂板,支護參數為間距1.5 m、排距1.5 m。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特別當開采深度大于800 m以后,該礦山深部巷道頻繁出現片幫以及頂板垮落等問題。圖1顯示了該礦山深部破碎巖體巷道圍巖變形和破壞的典型特征。由圖可知,巷道的破壞主要表現為兩幫的破壞,隨著兩幫破壞深度的增加,使得巷道斷面的跨高比增加,進一步造成頂板垮落,最終導致巷道的整體失穩(wěn)。
我國礦山使用的巷道斷面類型主要分為折邊形和曲邊形兩類,前者包括矩形、梯形以及其他不規(guī)則形狀,后者包括直墻三心拱形、直墻半圓拱形等形狀??茖W合理地選擇巷道的斷面形態(tài)對于保證巷道圍巖的穩(wěn)定至關重要。分析該礦山深部巷道變形破壞的特征可知,受到深部高應力以及圍巖破碎雙重因素的影響,在采用直墻三心拱形斷面時,巷道開挖后,在周邊圍巖內形成了較大的應力松弛區(qū),受拉應力作用以及圍巖拉伸應變效應的影響,巷道的邊墻極易發(fā)生變形和破壞。因此如何減少巷道圍巖的松弛區(qū)范圍,是提高深部破碎巖體巷道圍巖穩(wěn)定性的關鍵問題。本研究從拱形結構具有較好的受力特征的角度出發(fā),綜合考慮巷道空間的利用率,提出馬蹄形巷道斷面形狀,其設計如圖2所示。
以該礦山-900 m分段巷為工程背景,采用FLAC3D數值模擬軟件,開展矩形斷面、直墻半圓拱形斷面、直墻三心拱形斷面以及馬蹄形斷面巷道的數值模擬分析。以上不同斷面形態(tài)巷道的規(guī)格均為3.6 m×3.3 m(寬×高)。4種斷面形態(tài)的數值計算模型如圖3所示,巷道開挖長度均為10 m。計算采用理想的彈塑性本構模型,摩爾庫倫屈服準則。模型共有節(jié)點6.9萬個,單元4.8萬個。地應力以實測應力為準,垂直應力為23 MPa,水平應力為28 MPa。根據現場調查及室內巖石力學試驗,獲得了該礦山典型巖石力學參數,進一步基于Hoek-Brown準側[8-9],計算得到了數值模擬計算所需要的巖體力學參數,如表1所示。
3.2.1 應力場分析
圖4顯示了4種斷面形態(tài)的巷道在開挖后的最大主應力分布情況。由圖4可知,無論采用何種斷面形態(tài),巷道開挖后均在圍巖深處形成了明顯的高應力集中區(qū),并沿巷道周邊呈連續(xù)帶狀近似橢圓形分布,該區(qū)域是圍巖的承載區(qū),承擔著圍巖自身以及上覆巖層的重量。圍巖承載區(qū)外側的巖體處于原巖應力狀態(tài),圍巖承載區(qū)內側的巖體處于低應力狀態(tài),巷道處于圍巖承載區(qū)包裹內的應力松弛區(qū)內。基于巷道開挖前后最大主應力升高的特點,定義圍巖承載區(qū)判斷公式如下:
式中,k為圍巖承載區(qū)形成系數;σmax0為開挖前最大主應力;σmax為開挖后最大主應力。
當k<0時,表明開挖引起的最大主應力降低,圍巖處于應力松弛區(qū)內;當k>0時,表明開挖引起擾動應力值增加,巖體位于圍巖承載區(qū)內;當k=0時,表明開挖引起最大主應力沒有變化,此處為圍巖承載區(qū)內、外邊界分界點。
統(tǒng)計巷道頂板、底板和兩幫的圍巖承載區(qū)內邊界至臨空面的距離可知,頂板圍巖承載區(qū)內邊界至臨空面的距離分別為矩形2.85 m、直墻半圓拱形1.98 m、直墻三心拱形2.22 m、馬蹄形0.97 m;底板圍巖承載區(qū)內邊界至臨空面的距離分別為矩形2.76 m、直墻半圓拱形2.95 m、直墻三心拱形2.73 m、馬蹄形1.51 m;兩幫圍巖承載區(qū)內邊界至臨空面的距離分別為矩形2.14 m、直墻半圓拱形1.74 m、直墻三心拱形1.89 m、馬蹄形1.13 m。由此可以看出,采用馬蹄形斷面形態(tài)的巷道頂板、底板與兩幫的應力松弛區(qū)范圍明顯減小,有利于巷道的穩(wěn)定。
圖5顯示了4種斷面形態(tài)的巷道在開挖后的拉應力大小。由圖可知,矩形巷道、直墻半圓拱形巷道、直墻三心拱形巷道開挖后周邊圍巖出現了拉應力,矩形巷道為11.6 kPa,直墻半圓拱形巷道為2.79 kPa,直墻三心拱形巷道為4.97 kPa,馬蹄形巷道圍巖內未產生拉應力,最小主應力值為-8.57 kPa。由此可以看出,采用馬蹄形斷面形態(tài)的巷道避免了巖石處于受拉狀態(tài),減小了圍巖受拉破壞的可能。
3.2.2 位移場分析
圖6顯示了4種斷面形態(tài)的巷道在開挖后的頂板沉降量與兩幫變形量。由圖6可知,矩形巷道開挖后頂板沉降量達到了131.11 mm,兩幫變形量達到了96.97 mm;直墻半圓拱形巷道開挖后頂板沉降量達到了85.51 mm,兩幫變形量達到了74.46 mm;直墻三心拱形巷道開挖后頂板沉降量達到了95.12 mm,兩幫變形量達到了83.35 mm;馬蹄形巷道開挖后頂板沉降量達到了51.36 mm,兩幫變形量達到了47.72 mm。由此可知,采用馬蹄形斷面形態(tài)的巷道明顯地降低了周邊圍巖的位移量。
3.2.3 塑性區(qū)分析
統(tǒng)計巷道頂板、底板和兩幫的塑性區(qū)深度如圖7所示,矩形巷道開挖后圍巖塑性區(qū)深度為頂板3.27 m、底板3.12 m、兩幫2.19 m;直墻半圓拱形巷道開挖后圍巖的塑性區(qū)深度為頂板2.13 m、底板3.12 m、兩幫1.90 m;直墻三心拱形巷道開挖后的塑性區(qū)深度為頂板2.48 m、底板3.12 m、兩幫2.12 m;馬蹄形巷道開挖后圍巖的塑性區(qū)深度為頂板1.56 m、底板1.53 m、兩幫1.23 m。由此可知,馬蹄形斷面形態(tài)大幅度減少了圍巖塑性區(qū)的分布深度,抑制了圍巖破壞的發(fā)生。
分析數值模擬的結果可知,馬蹄形巷道相比于矩形巷道、直墻半圓拱形巷道和直墻三心拱形巷道,能夠明顯降低圍巖松弛區(qū)的深度和應力的大小,極大程度地抑制了圍巖變形和破壞的發(fā)展。
基于以上得到的馬蹄形巷道設計方案開展支護參數的優(yōu)化分析。設計以下2種支護方案,方案一為礦山標準的支護設計,如圖8(a)所示,只在巷道頂板布置樹脂錨桿,間排距1.5 m×1.5 m;方案二在方案一的基礎上增加兩幫錨桿,頂板錨桿間排距1.5 m,兩幫錨桿間距1.0 m,排距1.0 m,并且錨桿之間使用穿帶連接,如圖8(b)所示。
圖9顯示了2種支護方案的最大主應力分布情況,對比圖4(d),采用方案一時,僅頂板應力松弛區(qū)深度有所減小,由0.97 m減小至0.76 m;采用方案二時,頂板應力松弛區(qū)深度由0.97 m減小至0.74 m,,兩幫應力松弛區(qū)深度由1.13 m減小至0.78 m,方案二有效地減小了應力松弛區(qū)的分布范圍。
圖10顯示了2種支護方案的最大位移量變化情況,開挖未支護時,頂板最大沉降量51.36 mm,兩幫最大變形量47.72 mm;采用支護方案一時,頂板最大沉降量37.99 mm,兩幫最大變形量46.97 mm;采用支護方案二時,頂板最大沉降量37.97 mm,兩幫最大變形量38.27 mm,方案二有效降低了周邊圍巖的位移變化量。
圖11顯示了2種支護方案的塑性區(qū)分布情況。由圖可知,底板塑性區(qū)深度相差不大,開挖未支護時,頂板塑性區(qū)深度1.56 m,兩幫塑性區(qū)深度1.23 m;采用支護方案一時,頂板塑性區(qū)深度1.06 m,兩幫塑性區(qū)深度1.21 m;采用支護方案二時,頂板塑性區(qū)深度1.04 m,兩幫塑性區(qū)深度0.84 m,支護方案二有效減少了圍巖的塑性區(qū)分布范圍。
綜合以上數值模擬結果,支護方案二既能降低周邊圍巖的應力松弛區(qū)的分布范圍,又能有效地阻止周邊圍巖的變形,抑制圍巖破壞的發(fā)展,是最優(yōu)的支護方案。
根據以上數值計算的結果,選取該金礦-900 m分段進行現場工業(yè)試驗,將1540#聯巷由直墻三心拱形斷面改為馬蹄形斷面,其規(guī)格為3.6 m×3.3 m(寬×高),采用樹脂錨桿+穿帶的形式進行支護,錨桿直徑20 mm,長2.2 m,頂板錨桿間距1.5 m,兩幫錨桿間距1.0 m,排距1.0 m,穿帶由2條平行的直徑為8 mm的鋼筋組成,長1.5 m,如圖8(b)所示。其相鄰的1580#聯巷仍然沿用直墻三心拱斷面巷道進行施工,采用礦山傳統(tǒng)的樹脂錨桿和參數支護。
現場施工效果如圖12所示。由圖可知,采用傳統(tǒng)的直墻三心拱斷面形態(tài)的巷道,頂板圍巖出現了明顯的垮落現象,嚴重破壞了巷道圍巖的穩(wěn)定性;而采用馬蹄形斷面形態(tài)的巷道,圍巖沒有發(fā)生明顯的變形和破壞,保持了巷道的穩(wěn)定性。因此,馬蹄形巷道能夠提高巷道的安全程度,適應該金礦深部復雜的地質環(huán)境。
(1)從拱形結構具有較好的受力特征的角度出發(fā),綜合考慮巷道空間的利用率,提出馬蹄形巷道斷面形狀。
(2)采用數值模擬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斷面形態(tài)巷道圍巖的地壓演化規(guī)律,對比矩形、直墻半圓拱形、直墻三心拱形和馬蹄形4種斷面形態(tài)巷道圍巖的應力場、位移場和塑性區(qū)特征可知,馬蹄形斷面形態(tài)有效減小了圍巖應力松弛區(qū)的深度,降低了周邊圍巖的拉應力值,極大程度地抑制了圍巖的變形和破壞。
(3)在采用馬蹄形巷道斷面的基礎上,采用全斷面支護時,能有效減小應力松弛區(qū)的范圍,降低周邊圍巖變形量,抑制了圍巖破壞的發(fā)展。
(4)將馬蹄形巷道和優(yōu)化后的支護方案進行現場工業(yè)試驗,從試驗結果可以看出,馬蹄形巷道圍巖沒有發(fā)生明顯的變形和破壞,能夠保持巷道的穩(wěn)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