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昆元
幾年前,我退休了,可以有更多時間去看望年近90的老父親了。一開始,我跟父親很難聊起來,因為我們關心的話題不在一個興趣點上。后來,我發(fā)現(xiàn),我和父親的共同話題是回憶他的過去。
我們父子每周聊一次,我一邊錄音,一邊記錄。父親每次都列好提綱,仔細回憶,娓娓道來。每次講兩小時左右,講完兩三個故事就結(jié)束。
隨著父親的講述,我仿佛看到,日本鬼子在父親兒時居住的一個小鎮(zhèn)上,挨家挨戶地搜捕新四軍和游擊隊員的囂張氣焰;看到由于漢奸的出賣,日本飛機瘋狂轟炸一個有數(shù)百位群眾參加的抗日動員大會會場的殘暴景象……
隨著父親的講述,我了解到父親16歲到上海當學徒時的往事。一次,他騎著自行車路過寶山路時,險些被飛馳而過的美軍吉普車撞到。
當他講到改革開放給家庭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兒孫上大學或出國留學時,十分感慨地說,這一切若是在過去是想都不敢想的。父親雖是一個普通百姓,但他的一生經(jīng)歷卻折射出各個歷史時期的時代變化。
在父親的講述過程中,大多數(shù)時間我是一個聽眾,但有時也會提出一些問題。我發(fā)覺父親每次在解答我的問題時,思考得更周密,講得更細致。每次我認真聽完他講述一段經(jīng)歷或一個故事后,他都會開心地笑笑。尤其是我將他的回憶記錄編印成冊,作為他的90周歲生日禮物送給他時,他更開心,笑容更燦爛。
于是,我深深地意識到,認真傾聽年邁的父母親講述,其實也是一種孝順,尤其是在父母已邁入九旬之年,孤獨寂寞、疾病襲擾日甚一日之時,則是一種更加重要的孝順。
(《新民晚報》202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