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旭東,劉小娟,莫 娟,孫興明,魏周全
(1.甘肅省定西市農業(yè)行政綜合執(zhí)法隊,甘肅定西743000;2.甘肅省定西市植保植檢站,甘肅定西743000)
馬鈴薯瘡痂病被視為馬鈴薯生產中的四大病害之一,是由鏈霉菌引起的一種土傳病害[1],在馬鈴薯生產中普遍發(fā)生,造成馬鈴薯減產10%~30%,有的地塊甚至減產40%以上[2]。病原菌一般只侵染馬鈴薯表皮層,不會造成馬鈴薯產量明顯下降及爛薯,但隨著馬鈴薯商品化銷售日益增加,對外觀要求越來越高,瘡痂病對馬鈴薯的外觀、等級和品質產生較大影響,在馬鈴薯主產區(qū)均有不同程度發(fā)生,連作地、偏堿地及栽培管理不當都會增加瘡痂病的發(fā)生概率[3]。尤其在生產脫毒微型種薯過程中,蛭石重復使用時薯塊發(fā)病較為普遍,瘡痂病發(fā)病率達30%~60%,嚴重影響了微型薯的質量和銷售量[4]。
定西市位于甘肅省中部,是馬鈴薯適宜種植地區(qū),種植面積穩(wěn)定在20萬hm2左右。隨著馬鈴薯產業(yè)的發(fā)展,種植面積逐年增大,瘡痂病普遍發(fā)生,據調查,一般發(fā)病率在10%~20%,重病田發(fā)病率達到50%以上。由于瘡痂病屬土傳病害,生產上用于防治瘡痂病的藥劑較少,一般種薯處理為主要防治方法。本試驗選擇8種藥劑在田間進行藥效試驗,為今后瘡痂病的防治提供理論依據,為瘡痂病的科學防治奠定基礎。
供試馬鈴薯為隴薯7號原種。
供試農藥: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江蘇龍燈化學有限公司)、77%硫酸銅鈣可濕性粉劑(西班牙艾克威化學工業(yè)有限公司)、10億活芽孢/g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保定市科綠豐生化有限公司)、72%農用硫鏈霉素可濕性粉劑(重慶豐化科技有限公司)、70%代森聯(lián)水分散粒劑(巴斯夫歐洲公司)、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江蘇龍燈化學有限公司)、6%春雷霉素可濕性粉劑(陜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學有限公司)、46%氫氧化銅水分散粒劑(上海杜邦農化有限公司)(見表1)。
試驗設在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qū)葛家岔鎮(zhèn)黑營村,海拔1 679 m,土壤為黃綿土,前茬作物馬鈴薯。5月2日播種,采用黑色地膜全膜覆蓋雙壟溝栽培技術,行距55 cm,株距45 cm,10月9日測產收獲。
1.3.1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7個處理,每個處理重復3次,小區(qū)面積30 m2,隨機區(qū)組排列。處理1: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77%硫酸銅鈣可濕性粉劑;處理2:10億活芽孢/g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處理3: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春雷霉素可濕性粉劑;處理4:70%代森聯(lián)水分散粒劑;處理5: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72%農用硫鏈霉素可濕性粉劑;處理6:46%氫氧化銅水分散粒劑;處理7:空白對照。處理濃度及處理方式見表1。
1.3.2 拌種方法 按每100 kg馬鈴薯塊莖用藥量兌水1 L配成藥液,將已配好的藥液與薯塊充分攪拌混合,使藥劑能均勻分布在種子上。拌種后陰干24 h再播種??莶菅挎邨U菌采用穴施的方法,即開溝、播種后,將配制好的藥土撒在塊莖和周圍土壤中。
1.3.3 調查內容
1.3.3.1 出苗期。每小區(qū)50%苗出土之日即出苗期。
1.3.3.2 塊莖病情指數(shù)。收獲時調查薯塊瘡痂病發(fā)生情況,每小區(qū)取樣20株,計算發(fā)病率。根據馬鈴薯塊莖重量,將塊莖分為3個等級,分別為大薯(≥250 g)、中薯(100~250 g)、小薯(<100 g)。瘡痂病有5個分級標準,0級:薯皮健康,無病斑;Ⅰ級:薯皮基本健康,有1~2個零星病斑,所占面積未超薯皮表面積的1/4;Ⅱ級:薯皮表面有3~5個病斑,所占面積為薯皮表面積的1/4~1/3;Ⅲ級:薯皮表面有5~10個病斑,所占面積為薯皮表面積的1/3~1/2;Ⅳ級:嚴重感病,病斑在10個以上或病斑面積超過薯皮表面積的1/2。
1.3.4 出苗率、病情指數(shù)、防效和增產率的計算方法出苗率(%)=(出苗數(shù)/播種數(shù))×100
病情指數(shù)(%)=[Σ(各級病薯數(shù)×對應級別數(shù))/(調查總薯塊數(shù)×最高病級數(shù)值)]×100
防治效果(%)=[(對照區(qū)病情指數(shù)-處理區(qū)病情指數(shù))/對照區(qū)病情指數(shù)]×100
增產率(%)=[(處理區(qū)產量-對照區(qū)產量)/對照區(qū)產量]×100
經調查,有6個處理出苗期在6月11日,枯草芽孢桿菌處理的小區(qū)出苗推遲了4 d,在6月15日。所有處理均出苗整齊,說明其他處理對出苗沒有影響,枯草芽孢桿菌推遲了馬鈴薯的出苗時間。
6月16日調查各小區(qū)出苗數(shù),出苗數(shù)與播種數(shù)之比即為出苗率。處理6出苗率僅為24.07%,其他處理出苗率均在95%以上,說明其他藥劑對馬鈴薯的出苗沒有影響。處理1出苗率最高,為96.75%,其次是處理3,出苗率96.53%。7月10日調查不同處理下的馬鈴薯株高,馬鈴薯苗期株高為20.50~28.10 cm。處理4最高,為28.10 cm,其次是處理5,株高28.05 cm,處理2最低,株高20.50 cm(見表2)。
表1 供試殺菌劑及處理方法
表2 不同藥劑對馬鈴薯瘡痂病生長期的影響
表3 不同藥劑處理對馬鈴薯產量的影響
馬鈴薯收獲時調查塊莖瘡痂病發(fā)病情況。從表2可以看出,處理1防效最好,為67.3%,其次是處理2,防效51.77%,防效最差的是處理6,防治效果為16.99%。
從表3可以看出,各處理間產量差異顯著,產量為14 316~42 972 kg/hm2。處理1小區(qū)產量最高,產量達42 972 kg/hm2,增產率36.78%,其次是處理3,產量36 456 kg/hm2,增產率16.04%,處理6小區(qū)產量最低,產量僅為14 316 kg/hm2。
試驗選用8種藥劑進行拌種處理防治馬鈴薯瘡痂病,不同藥劑防治效果表現(xiàn)不一致,產量表現(xiàn)也不一致。在所選用的8種藥劑中,枯草芽孢桿菌對馬鈴薯生長影響較大,推遲了馬鈴薯出苗期。46%氫氧化銅水分散粒劑由于拌種濃度高對馬鈴薯的出苗有很大影響,所以產量最低,下一步將繼續(xù)試驗調整拌種濃度直至其不影響出苗。
馬鈴薯瘡痂病屬土傳病害,有效的防治方法較少。高崢團隊認為土壤微生物種群的組成和功能與馬鈴薯瘡痂病的嚴重程度有關[2];崔凌霄認為77%硫酸銅鈣可濕性粉劑是防治馬鈴薯瘡痂病的最佳藥劑,本次試驗也采用了77%硫酸銅鈣可濕性粉劑[5];李玉聰發(fā)現(xiàn)甲基營養(yǎng)型芽孢桿菌對馬鈴薯瘡痂病具有較好的防治作用[6],為生物防治提供依據。薯帶菌也是導致瘡痂病嚴重發(fā)生的重要因素,藥劑拌種屬于最經濟有效的防治措施[7],只有了解病原菌和瘡痂病的發(fā)生規(guī)律,才能對癥下藥,達到有效預防和控制該病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