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瓊
中國書法藝術漫漫幾千年的輝煌歷史離不開漢字的存在、依托和演變,漢字是中國書法藝術強有力的支撐和奠基石,意義非凡。中國書法與漢字的關系是相互促進、相互關聯(lián)、唇齒相依的。可以這樣說,書法藝術之母就是漢字。書法之妙就是建立在以漢字為載體的基礎之上,用簡簡單單的一根線、一定的線構(線與線的排列與組合)和一定的章法就可以成就一幅書法作品的生命。一件優(yōu)秀書法作品的誕生具有創(chuàng)作主體的生命情感、生命感受等因素的濃縮內在,成為生命的精魂、生命的內核所在。欣賞者在賞析的過程中,通過與書法作品的對晤,便能品味出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從而達成欣賞者與創(chuàng)作者的溝通交流,引起欣賞者的共鳴。這樣的書法作品是有著藝術生命力、有著藝術價值的活的藝術品。書法作品中呈現(xiàn)美的感染力是恒久的,影響深遠,熏陶著中國人的藝術因子和精神靈魂。書法之于中國人猶如性命,生死相隨。書法與中國人的關系是言志明心,血肉深情。正因為如此,書法藝術可稱東方藝術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國所特有的傳統(tǒng)藝術。
當代哲學家、書法家、學者熊秉明先生認為:“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笨梢?,書法藝術在中國文化體系中至高無上的地位、作用和影響力。中國的文字乃至書法藝術的特性,契合了中國文化的某種特質。從書法角度來觀照中國文化,是一個比較便捷的方式。唐太宗李世民最喜王逸少書法的溫柔敦厚、平和淡遠的風格,既是出于初唐時期確立文化典范的政治需要,同時也是個人之喜好。后來,王逸少的《蘭亭集序》竟成了李世民的陪葬品。可見,不論是歷代君王,還是普通老百姓,都無不喜歡書法。書法既是高雅藝術,也是一門雅俗共賞的藝術??梢?,中國書法藝術是最能代表民族特質又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藝術。
巴蜀青年書法家鄧榮康先生就是循著漫漫中國文化之路艱難前行的。榮康先生浸淫書法多年,以隸書和簡書見長,兼攻其他書體。他研習隸書以《石門頌》為范本,兼及其他;其簡書以漢簡為主,兼學融合。孜孜矻矻,不僅得其形,而后能準確把握其神采風韻,體而范之,神而化之,點畫之中,神采飛揚,令人神往。唐代書法家、書學理論家孫過庭在《書譜》中說:“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性情。”鄧榮康先生具有扎實的書法功底,他作品中的點畫無不入木三分,讀來沉雄古拙,并且方圓兼?zhèn)?線條質樸厚重,凝練概括,變化無窮。他書法的墨色講究變化,干濕多態(tài),內外有法;至于章法,在追求古人簡書的蕭散飄逸、隸書的古樸渾拙上,又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和理解,在近幾年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令人稱羨。
鄧榮康先生深刻分析、理解和區(qū)別《石門頌》與其他隸書名碑的特點,了然于心,運用于筆。《石門頌》不同于《曹全碑》《華山碑》為正宗的那種起伏分明的用筆方法和點畫形態(tài),而是不怎么講究,它是直接在高低不平的粗糙巖面上寫的,書者也無法寫得精細,形成了一種具有朦朧美的神韻。清代書法家、書學理論家劉熙載云:“秦碑力勁,漢碑氣厚?!保ā稌拧罚s康先生深明此理,尤其注重用筆中篆意的學習和把握。在學習《石門頌》時,注重通臨的整體效果,并且注意結字的大小不一,錯落有致,縱橫勁拔,流露出天真飄逸的新奇之趣。所以,前人評《石門頌》為隸中之草,縱橫變化更為突出。
此碑將隸書的整飭變?yōu)殪`動,把規(guī)整變?yōu)楸挤牛墓P畫,逆入逆出,含蓄蘊藉,橫畫不平,豎畫不直,行筆處又遒勁有力,如挽舟逆行,力愈千鈞。轉折處或方或圓,又往往斷筆另起。筆畫橫豎撇捺粗細變化不大,就是燕尾或者捺畫的末端,也不過分加重。其線條之流暢遒勁,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學習《石門頌》,如野鶴閑云,飄飄欲仙,可以說每一個字就如精靈一般,其藝術魅力影響久遠。在鄧榮康先生的隸書作品中,整個風格統(tǒng)一,字體結構考究,又富于變化,富于生命,充滿靈動之感,古拙而飄逸。
榮康先生善于發(fā)現(xiàn)并打通《石門頌》與簡書之間的關拗。像《石門頌》中許多字的結體與后來出現(xiàn)的竹木簡牘的小字很相近,由于點畫的錯落,不但使許多字的結體出現(xiàn)新的體勢,而且加強了字里行間的特殊趣味。有的字如“命”“升”“誦”等的豎筆特別長,這在漢隸中是少見的。但在竹木簡牘中??梢姷竭@些寫法。此碑中的字有的結體可以說是放大了的竹木簡上的結體,如“帝”“為”“廢”“守”“寒”“厲”“八”“荒”。敦煌漢簡的出土,為學書者開辟了另一種途徑和可能。漢簡書法承上啟下,開啟了后世的楷、行、草書。漢簡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由。書寫漢簡書法時的“不規(guī)范”和“不標準”就是這種書法方式自由特點之所在。這種特點,為學習者提供了足夠的自由度,同時也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和挑戰(zhàn),如何來把握這種自由度。西漢簡書有東漢正體隸書筆畫那樣嚴格的藏頭護尾,起筆收筆較為隨意。簡書的線條變化一般比較大,而且節(jié)奏感非常強,一畫之內,輕重粗細,起伏跌宕。用筆率意天真,頗具天然趣味。對比十分強烈,筆畫粗者特粗,細者特細,而又不覺有絲毫違和感。這樣的對比所產(chǎn)生的節(jié)奏,極具空靈質樸之韻格,其擺字布勢、結字點畫,均有濃厚的抒情意味。他準確地把握住了漢簡的疏密、黑白、松緊、粗細、繁簡等諸多矛盾和對比,隨之而來的便是對這些矛盾、對比所產(chǎn)生的節(jié)奏,要調和節(jié)奏,務使其和諧。
鄧榮康先生在書法的探索之路上,一貫秉持“天人合一”“陰陽相生”的書學理念。他對剛柔相濟、虛實相生、計白當黑、陰陽相生,“帶燥方潤,將濃遂枯”的矛盾對立關系,處理得統(tǒng)一而和諧、對立而辯證。這正如其人,忠厚淳樸,至真至純。有俗語曰:“微瑕須細品,有得忌輕出?!彼跁ㄋ囆g之路上,嚴格要求自己,甘于寂寞;并且不恥下問,請益多方,從不張揚自己的點點滴滴,書法藝術的每一步前行,需要不斷努力,堅持不懈,永不停息,他始終不會因為物質名利的誘惑而動搖自己的志向。我堅信,鄧榮康先生將會繼續(xù)秉持“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自強不息精神,在書法藝術之路上繼續(xù)跋涉,以期取得更加輝煌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