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后漢三國時,南陽太守王暢潔身自好,生活儉樸,衣食住行比其下屬還不如。他的學生劉表就進諫說:“奢不僭上,儉不逼下。”意思是說,我理解你這樣緊巴巴地過日子,是想為端正吏治帶個節(jié)儉好頭??墒?,你想過沒有,這樣做就會對下屬產(chǎn)生一種壓力,讓他們很不好辦。和你一樣儉樸吧,他們不愿意委屈自己;比你過得好吧,他們又不好意思,有點左右為難。
劉表這句話是引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叔孫敖相楚,棧車牝馬,糲餅菜羹,枯魚之膳,冬羔裘,夏葛衣,面有饑色,則良大夫也,其儉逼下。”意思是說,叔孫敖擔任楚相,坐的是母馬拉的普通運輸車,吃的是粗飯、菜羹和干魚,冬天穿羊皮衣,夏天穿葛布衣,臉上一副營養(yǎng)不良的樣子。你堂堂相國都過成這樣了,下屬們是不是該比你還差,這不是逼他們嗎?
古往今來,那些帶頭過儉樸日子的頭頭腦腦,無非出于兩種考量:一是儉以養(yǎng)德,用儉樸生活來砥礪意志,錘煉操守;二是通過自己的模范作用來影響下屬,形成儉樸風氣。應(yīng)該說,其出發(fā)點是好的,作用也是明顯的,只要不過分,不走極端,都是應(yīng)該充分肯定的。除了叔孫敖,王暢、包拯、海瑞、于謙這些著名清官的帶頭節(jié)儉,有些君王也身體力行。漢文帝在位23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隋文帝“居處服玩,務(wù)存節(jié)儉”;朱元璋提倡吃四菜一湯,道光皇帝穿補丁衣服等,都曾被傳為以“儉逼下”的美談,也對遏制官員的奢侈風氣起到過一定作用。
與“儉逼下”相反的是“奢逼下”——這個詞是我生造的。君王或上官的奢靡之風,肯定會直接影響或帶動下屬跟著學,而且學得更快、更自覺,幾無阻力。古人早就認識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的規(guī)律,提醒世人“由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而且“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無數(shù)事例也在不斷印證這些個道理。
隋煬帝追求奢華,紙醉金迷,“逼”得下邊的官員也有樣學樣,聲色犬馬,一擲千金。結(jié)果隋文帝辛辛苦苦攢下來的財富,很快被這幫敗家子揮霍一空,最后,大廈傾覆,江山易手。有些官員生活奢侈,于是上行下效,下屬也被“逼”得競相追求奢華生活,轉(zhuǎn)而拼命搜刮百姓,使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羅馬帝國時代,宮廷一次宴會,常常一吃就是三四天,只要皇帝沒有命令退席,誰也不敢中途離席而去。宮廷中的吃喝風又影響到民間,許多貴族也沒日沒夜地拼命吃喝,比誰吃的時間長,比誰的酒菜檔次高,比誰的客人多。結(jié)果,全國上下吃喝無度,奢靡成風,無人生產(chǎn),無人讀書,也無人御敵,輝煌了好幾百年的古羅馬最終走向衰亡。
思古鑒今,相比較而言,“儉逼下”與“奢逼下”,前者肯定更有積極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后者則有百害而無一利。道理很簡單,官員俸祿都是民脂民膏,用今天的話來說是花的納稅人的錢,如果大多數(shù)官員都能量入為出,節(jié)儉度日,老百姓的負擔就會輕很多,這就是清代官員張伯行說的那個道理:“一絲一粒,我之名節(jié);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p>
反之,如果君王或高官們奢靡成風,追求鮮衣怒馬,山珍海味,不僅會大大加重民眾負擔,而且會帶動下級官員也競相仿效,講吃講穿,追求奢華,進而影響社會風氣奢華而糜爛,最終會導(dǎo)致江河日下。歷史上毀于奢靡風氣的國家和朝代屢見不鮮,教訓沉痛。
有鑒于此,多一點“儉逼下”,或許會使某些官員的日子沒那么瀟灑安逸;但總比“奢逼下”的腐敗成風,驕奢淫逸要強得多。
圖:王恒?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