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茵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瓷器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甚至有人提出它應當與四大發(fā)明享有同等地位,被列為“中國第五大發(fā)明”。那么,瓷器是怎樣出現(xiàn)的?又經(jīng)歷過哪些歷史變遷呢?
從陶器到瓷器
瓷器誕生之前,原始人類首先掌握了燒制陶器的技藝。陶器是將黏土或陶土捏塑成型后燒制而成的器物,早在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它的出現(xiàn)是人類社會由舊石器時代發(fā)展到新石器時代的標志之一。
時間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雖然那時中國人就燒制出很原始的類似瓷器的器物,但是技術并不成熟,與后世真正的瓷器相差很遠,也沒有引起太大的影響。
一直到東漢時期,瓷器真正誕生了。當時,瓷器分為青瓷和黑瓷兩種,非常單調。但是,單調歸單調,至少是終于從陶器跨越到瓷器不是?這重要的一步,可是花了一千六七百年的時間呢!
難在哪里
瓷器和陶器一樣,都是用黏土塑形后燒制成的器物,兩者的區(qū)別究竟在哪里呢?
兩者的區(qū)別有很多,比如原料、燒制工藝等等。而最簡單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燒制陶器需要的溫度是700℃到1000℃。在這個基礎上提高燒制溫度,達到1100℃到1200℃時,就能夠燒制出原始瓷。而要燒制出真正的瓷器,則需要1200℃以上的高溫。
明白了吧!其實能否燒制出瓷器,溫度最為關鍵,而原始時代由于技術落后,爐溫很難達到燒制瓷器的要求。
色彩的秘密
東漢時期的早期瓷器只有青瓷和黑瓷,后來又出現(xiàn)了白瓷。那么,這些瓷器的顏色是怎么出現(xiàn)的呢?其實很簡單,瓷器在燒制前,要在外表刷上釉(yo&)料,不同顏色的瓷器的區(qū)別主要在于釉料中鐵元素的含量。
釉料是由礦物原料,比如長石、石英石、滑石、高嶺土等,按照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然后刷在泥胚表面,經(jīng)過高溫燒制,變得堅硬、油潤。
當釉料中的鐵含量低于1%,燒出來的就是白瓷;鐵含量在1%到3%之間,則是青瓷;鐵含量高于4%,那燒出來的就是黑瓷了。宋朝之后,瓷器匠又將銅加入釉料,燒出了別具一格的紫紅色,這就是著名的鈞窯瓷器。
從五大名窯到景德鎮(zhèn)
瓷器在隋唐時期開始盛行,宋朝是瓷器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出現(xiàn)了汝窯、定窯、官窯、鈞窯、哥窯五大名窯。尤其在宋真宗景德年間,真宗皇帝將年號賜給一個燒制青白瓷的小鎮(zhèn),把這個小鎮(zhèn)改名為“景德鎮(zhèn)”,而景德鎮(zhèn)瓷器幾百年來一直長盛不衰。
元朝之后,五大名窯都衰落了,景德鎮(zhèn)成了瓷器的代名詞。一方面,青花、釉里紅爭奇斗艷;另一方面,瓷器的制造技術也日新月異,出現(xiàn)了釉下彩、釉上彩、斗彩、顏色釉四大類技術。而到了清朝康熙、雍正年間,西洋的顏料傳入中國,瓷器的傳統(tǒng)制造技術與之結合,又出現(xiàn)了琺瑯彩、粉彩等品種,使得瓷器家族越來越龐大,品種越來越豐富。
本期“我在現(xiàn)場”答案:
窗戶的玻璃碎片基本都落在室外,說明玻璃是從室內被敲碎的。由此可以推斷犯罪嫌疑人是從展覽館大門進入,為了轉移注意力才造成“破窗”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