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果,劉鎖霞
(江蘇省中醫(yī)院心胸外科南西六區(qū),江蘇 南京 210029)
惡心嘔吐是心胸外科肺癌術后病人進行化療后脾失健運、胃氣上逆引起的藥毒犯胃型的常見癥狀[1],因術后常規(guī)采用培美曲賽二鈉(普萊樂)聯(lián)合注射用洛鉑對患者進行化療。以江蘇省中醫(yī)院心胸外科臨床統(tǒng)計,化療后肺癌患者有嘔吐感的發(fā)生率為92.5%,嘔吐發(fā)生率為54.7%[2],嚴重的影響患者進食,對于病情恢復有較為嚴重的逆向牽引,并且嘔吐嚴重者會導致電解質紊亂、脫水、和健康質量下降,不利于疾病的轉歸[3]。我科室響應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并且實施的“肺癌中醫(yī)護理方案”,自2019年1月起實施掀針埋針聯(lián)合降逆止嘔貼中醫(yī)護理方案,對部分肺癌患者術后化療進行中醫(yī)護理干預,其中針對中醫(yī)護理干預患者術后化療嘔吐感減輕效果顯著?,F(xiàn)將此護理方案在臨床應用上的效果記錄如下。
我科選取2019年1月~2019年10月肺腺癌術后病人行化療后嘔吐患者160例,對照組和研究組各80例。其中對照組男52例,女28例;年齡36~76歲,平均年齡(54.9±5.2)歲;研究組男4 9例,女3 1例;年齡4 1~7 5歲,平均年齡(55.5±6.4)歲;納入標準:①病人均為肺癌術后患者;②病人無心臟、肝、腎等其他器官嚴重疾病者;③病人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呼吸道感染者②病人有心臟、肝、腎等其他器官嚴重疾病者;③非自愿參加者。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基線資料比較
中醫(yī)學是祖國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醫(yī)學認識中,脾胃位于中焦,是三焦之中樞,患者化療引起的嘔感及嘔吐是因為化療藥物影響了脾胃之健運,使患者之正氣受削,導致清陽未升,濁陰未降,脾胃均失正常健運,從而導致嘔感及嘔吐[4]。
對于對照組,我科室選用常規(guī)術后護理。而對于研究組,我科室在除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案之外,另外在患者及患者家屬的同意下,采用中醫(yī)掀針埋針聯(lián)合降逆止嘔貼方案,方法如下:
1.2.1 掀針埋針法
于靜脈輸液前25分鐘與患者撳針埋針治療,取穴內關、合谷、足三里。均選用清鈴牌直徑0.3毫米、針體長度0.6毫米撳針。在皮膚消毒后用手將撳針垂直刺入內關、合谷、足三里穴,另分別于化療藥物輸液結束后按壓,每個穴位按壓30秒,每次按壓以患者出現(xiàn)輕微酸脹感為度。撳
針每12小時更換1次,雙側穴位進行交替埋針。
1.2.2 降逆止嘔貼穴位貼敷
方中兩味主要中藥為姜半夏和吳茱萸,其中姜半夏消痞散結、和中理氣;吳茱萸助陽止瀉、降逆止嘔[5]。掀針更換后立即對患者雙側內關、足三里進行中藥穴位貼敷,每日1次,每次5~6小時,3日為1療程。
從患者化療開始至化療結束,采用WHO制定的“抗癌藥物急性及亞急性毒性反應分度標準”對嘔感和嘔吐進行評估。0級:化療后未出現(xiàn)惡心嘔吐;Ⅰ級:惡心、無嘔吐;Ⅱ級:暫時性的惡心、嘔吐;Ⅲ級:惡心、嘔吐需要治療;Ⅳ級:難以控制的惡心、嘔吐。
選采用SPSS 17.1統(tǒng)計軟件來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病例觀察后,嘔感及嘔吐情況比較,研究組治療后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內關穴為手厥陰心包經(jīng)之絡穴,是經(jīng)脈表里相通的要穴,又是八脈交會十二經(jīng)脈要穴之一,通陰維脈,能調節(jié)十二經(jīng)脈氣血運行,素有“內關主刺氣決攻,兼炙心胸肋痛疼”之古訓,按揉此穴不但能止吐,且能宣通上中二焦氣機,具有寧心安神,寬胸理氣,和胃降逆的功效。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jīng)之合穴,具有調理脾胃、和腸消滯、降逆的作用,可治療嘔吐、脘痛脹滿、食欲不下。中脘為臨床止嘔要穴,該穴位于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為人體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穴氣血直接作用于胃腑,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作用最為顯著。天樞穴屬于足陽明胃經(jīng),是手陽明大腸經(jīng)募穴,為升降清濁之樞紐,主治惡心嘔吐等癥。
通過對于穴位掀針埋針以及聯(lián)合降逆止嘔貼穴位貼敷,能夠有效的幫助患者減輕嘔感及嘔吐,減輕患者的不適感,幫助患者在肺癌術后化療中能夠有效的將身體機能調整健溫,在整個化療周期內通過提高自身免疫力幫助化療藥物來抵抗肺癌。并且此方法安全且無副作用,容易被患者接受。對以后臨床上緩解肺癌手術患者術后嘔感及嘔吐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