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濤
紅薯種植面積為0.67萬hm2。為進一步實現紅薯優(yōu)質高產高效的目標,筆者現結合近年洛寧縣的生產實際,提出2020年紅薯育苗技術,以供廣大種植戶參考。
一、科學選擇紅薯品種
在選擇品種上不僅要考慮產量、品質和抗病性,而且要考慮種植效益。從實際出發(fā),根據用途選用合適的品種類型,如兼用型以商薯19、洛薯13、蘇薯16等為主;特用型以徐紫薯7號、寧紫1號、紫羅蘭等為主;淀粉型要以濟薯25、徐薯22、洛薯11號等為主;食用型以普薯32、煙薯25、洛薯13、脫毒北京553等為主。
二、精細選擇種薯
一是選用本地種植的紅薯新品種或脫毒良種,嚴禁盲目跨區(qū)調運種薯;二是選擇薯塊大小均勻、塊質量為150~250 g的夏薯;三是嚴把種薯質量關,嚴禁使用病薯、雜薯和破損薯。
三、嚴把紅薯育苗技術關
(一)育苗時間
育苗時間以2月下旬至3月上旬為宜,采用小拱棚或日光塑料大棚加地膜方法,育苗期30天左右。
(二)育苗地址選擇
選擇背風向陽、地勢高燥、排灌方便的壤土或沙壤土,土壤要求肥沃、疏松、無污染,近2~3年內沒種植過紅薯的地塊。
(三)精細建造苗床
紅薯苗床一般南北走向,采用小拱棚加地膜育苗:畦寬1.0~1.2 m,畦長8~10 m;采用日光塑料大棚加地膜育苗:棚內設1~1.5 m走道,走道兩側建畦,畦寬1.4 m左右,畦長15~20 m。苗床深30~40 cm,底層鋪墊腐熟的牲畜糞或秸稈腐熟肥,用量156 kg/hm2,農家肥上方覆蓋10~15 cm的碎土后,撒施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5 kg/hm2進行殺菌消毒,耙勻整平。
(四)嚴格種薯消毒
采用溫湯浸種或藥劑浸種方式對種薯進行消毒。一是溫湯浸種:采用58 ℃溫水浸種1~2 min后,再用50~55 ℃溫水浸種10 min,取出等待排床。二是藥劑浸種:采用50%的多菌靈500~800倍液浸種10 min或70%的甲基托布津500~600倍液浸種10 min后取出等待排床。
(五)精細排薯床
苗床內種薯采用平鋪的方式。種薯頭尾方向一致,首尾相接,大小分開,長薯排邊,小薯排中間,上平下不平,薯塊間距1~2 cm,排薯量20~25 kg/m2。種薯排好后用細土填滿種薯間隙,隨即將床土澆透,待水滲下后,覆蓋細土5~10 cm。
(六)覆膜
1.地膜覆蓋。采用寬度1 m左右的地膜,用這樣的地膜兩幅,把地膜拉直鋪平,最后在地膜四周用土壓住,并在地膜上撒些土,起到固定作用。
2.小拱棚覆蓋。首先,在苗床的一側,將事先準備好的竹竿插進苗床邊,每隔1.5 m插一根竹竿,然后,將這些竹竿彎曲,把竹竿的另一頭插進苗床的另一側邊緣,這樣形成了一列拱形支架,每個支架的最高端距床面約60 cm,以保證小拱棚高度一致。其次,覆膜采用寬幅一般在1.8 m左右的聚乙烯塑料膜,長度比苗床長2 m即可。
(七)苗床科學管理
1.苗床溫度管理。苗床溫度管理的原則是第一階段高溫(32~35 ℃)催芽,第二階段平溫(20~30 ℃)長芽,第三階段低溫煉苗。
第一階段溫度要高,促使甘薯萌芽。因此,在排好種薯后,白天溫度應保持在32~35 ℃,晚上苗床溫度不低于15 ℃就可以了。當幼芽開始拱土,或者已經冒出地面后,為防止出現燒苗現象,可以將地膜從苗床的一端慢慢拉出。去掉地膜后,應盡快澆1次水,使苗床溫度降至30 ℃左右。
第二階段主要管理是培育壯苗,苗床溫度控制在15~30 ℃。到后期,要在無風的晴天上午10:00后、16:00前掀起部分棚膜,進行通風煉苗。如遇寒流,要及時將棚膜放下壓好,以防凍壞薯苗。
第三階段的管理就是要逐漸揭去苗床上的塑料膜,進行全天煉苗,使薯苗盡快適應外部環(huán)境,這個時期的床溫控制在18~22 ℃。如果遇到大風降溫天氣,要及時蓋膜,保溫護苗。
2.苗床水分管理。第一階段:開始適宜澆水,地膜不揭不澆水。第二階段:地皮干澆水(隨著薯苗的生長可適當增加澆水量,床土的相對濕度保持在70%~80%)。第三階段:煉苗開始澆1次水,剪苗之前不澆水。
(八)采苗及質量要求
在排種后40天左右,苗高高于25 cm時,要及時采苗。采苗時用高剪采苗法,離地2~3 cm,留茬1~2節(jié),以利再生。所采的種薯苗要達到甘薯壯苗標準,即苗齡35~40 d,百株春薯苗質量>750 g,長度22~25 cm,頂3葉齊平,葉片健壯,莖粗而節(jié)間均勻,莖上沒有氣生根,無病蟲害。采苗前要及時煉苗,一般晴天放腰風煉苗5~7 d,在剪苗前3 d要采取棚膜全開進行晝夜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