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有沒有這種情況:總是坐不下來,即使坐在椅子上,也總是扭來扭去;總是說話沒完沒了,不去聽大人在講什么;除了玩游戲、看電視外,幾乎沒有能讓他安靜的事兒;情緒波動大,常打破規(guī)則,不接受批評……
首先從心理學上,我們要認清一個事實,學齡前幼兒的典型特點就是活潑好動、精力旺盛、好奇心強、愛模仿、自控能力比較弱等。
其次,考慮一下家庭的環(huán)境如何,家庭關(guān)系是否和諧?遇到問題是以吵架的方式解決,還是商量的方式搞定?平常說話的時候是不是嗓門有些大?家里是不是經(jīng)常來客人?是不是經(jīng)常帶孩子去人員嘈雜的鬧市?家里的電視、電腦是不是一天到晚開著?總之,如果家庭環(huán)境是嘈雜而熱鬧的,孩子就很難靜下來,很容易被周圍的動靜所吸引而分散注意力。
最后要看家庭的教養(yǎng)方式。如果出現(xiàn)了這種情況,您是怎么做的呢?是打罵訓斥,是對抗升級,是束手無策聽之任之,是連哄帶騙“賄賂”孩子,還是查找原因解決問題?
下面有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案,幫助家長糾正幼兒的不良行為,促使幼兒朝著好的方向發(fā)展。
1.找不同。可以買一些這方面的畫刊,發(fā)動孩子去找不同,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找,比賽誰先找到。
2.復原游戲。用積木、玩具、圖書等物品,擺好之后不再動,可以拍下來作為證據(jù),然后請孩子觀察幾分鐘后向后轉(zhuǎn)身或戴上眼罩,家長改變其中幾個物品的位置,然后讓孩子尋找哪里發(fā)生了變化并復原。
3.唇語猜猜猜。家長張嘴說一個詞但不能出聲音,讓孩子猜說的是什么。一開始可以提前告訴孩子說的是哪一種類,比如“我接下來說的是一種水果”;升級游戲時就不再提示,還可以變詞為句,增加難度。家長和孩子可以輪流進行唇語猜測。
4.“指哪不說哪”。以五官為例,家長指鼻子,孩子不能回答鼻子,而是迅速說出不是鼻子的器官,比如“眼睛、嘴巴、耳朵、眉毛”。
5.“面對面”。這個游戲鍛煉孩子的自控能力,家長和孩子面對面,計時開始后,看誰能忍住不動不笑。
6.“慢動作”。鍛煉幼兒的身體協(xié)調(diào)和自控能力,比如慢走,看誰能以最慢的速度走完一步。走快很容易,但是走慢卻很難,不信,試試看!
7.“多米諾骨牌”游戲、拼圖游戲、123木頭人游戲等,既簡單有趣,又能鍛煉孩子的注意力和自控能力。
游戲是孩子的最愛,愛聽故事同樣也是孩子最喜歡的內(nèi)容。堅持每晚和孩子一起進行親子閱讀,可以讀一些輕松愉快的繪本,也可以讀親情溫馨類的繪本,還可以讀一些引人思考的繪本。推薦一本繪本《一根羽毛也不能動》,講的是鴨子和天鵝比誰能堅持下來一動不動,非常搞笑,但最后又很感人的友誼故事。講完這個故事還可以模仿進行木頭人的游戲。
1.不要給孩子“貼標簽”?!皹撕灐笔亲顝姷陌凳?,因為孩子總是動來動去,就認定孩子有多動癥,從而把多動癥常常掛在嘴邊訓斥孩子,這無形之中會強化孩子繼續(xù)這樣做的行為。給孩子起小名,一定要避免容易引起多動傾向的名稱,比如“淘淘”“跳跳”“鬧鬧”等,以免讓幼兒瘋狂的淘氣來匹配自己的小名。
2.統(tǒng)一教育觀念。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家長之間一定要統(tǒng)一教育觀念,如果出現(xiàn)分歧,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方法來解決,比如一起聽一聽專家的家庭教育講座,通過看別人家成功和失敗的例子來吸取經(jīng)驗教訓。
3.準備打持久戰(zhàn)。不要指望幾天就能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如果家長沒有耐心,急功近利,或者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堅持不下來,等孩子長大了就更加難改正了。
4.對待獎勵。3歲及以下建議以物質(zhì)獎勵為主,5 歲及以上建議以精神獎勵為主。如果孩子覺得完成某件事自己很開心,那就無需獎勵,只需口頭表揚即可。表揚一定要具體,避免空洞的“寶寶真棒!”一定要具體說出哪個方面有進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