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雪彬
摘 要:藝術家生存困難、藝術家難出圈的問題持續(xù)多年且至今尚為得到妥善解決。未出圈的藝術家中不乏精品佳作,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當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相應的藝術市場也逐漸成形且開始慢慢活躍起來。那么,如何構建能夠滿足新時代藝術家需要的藝術市場,探尋藝術市場的運營機制與相關理論,讓藝術家的藝術作品在藝術市場中成熟壯大起來,我們需要一直去不斷探索。
關鍵詞:藝術市場;藝術家的事業(yè);好作品;營銷推廣
中圖分類號:J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15-0-02
一、初探藝術市場
說到藝術與市場,我們首先要談到藝術接受、藝術傳播,作為一個藝術家來說,在創(chuàng)作初期,藝術家考慮的除了要更好地表達自己,也不可避免的需要去考慮藝術作品進入市場后所呈現(xiàn)的市場反應,這就是德國接受美學代表人物約瑟爾提出的“隱含的讀者”的概念,即如果把藝術作品當作商品,“隱含的讀者”就是商品的目標消費群體,對潛在的目標消費群體的考量,它貫穿于整個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之中,支配和制約著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比如藝術家會有意無意都會考慮自己的藝術作品將會被哪一社會階層、社會群體所接受,從而潛在影響他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1]
作為藝術家,藝術市場這個詞也比較敏感,他們并不是藝術市場的直接參與者,他們將自己的作品交由自己信任的藝術品中介去完成,而他們等待的是最終的結果便好。他們更寧愿在自己的藝術世界中自由自在。就如徐悲鴻對《八十七神仙圖》的珍視,不惜賣掉自己大量作品花重金購得這一幅宋畫,可見一個藝術家對金錢的無視,對好的藝術品的珍視。但徐悲鴻賣掉的也是在他心里只能被稱作習作的畫作,真正他認為好的創(chuàng)作,我們現(xiàn)在去徐悲鴻紀念館還可以欣賞。[2]
如果藝術家將藝術接受作為他自己藝術創(chuàng)作的完成,藝術家可以通過作品被博物館收藏、參加大型展覽和作品售出作為最終的完成而產(chǎn)生的一個結果。如有藝術家會將作品被古根海姆博收藏作為終身的奮斗目標,在國內(nèi),有人會以參加全國美展或者自己類別里最高級別的展覽為奮斗目標,有人也會以在拍賣會中拍得最高價為目標。藝術家總是通過各種各樣的藝術傳播形式去表達自己的藝術態(tài)度。
與股票市場一樣,藝術市場也有一級、二級之分。一級市場是指畫廊、藝術博覽會,他們從藝術家處直接取得藝術品,通過代理或合作機制發(fā)掘藝術家,直接推給收藏家,進行銷售;二級市場是那些拍賣公司通過征集的方式將那些已經(jīng)銷售出去的書畫作品篩選后組織藝術品拍賣會,進行二次銷售,只要構成成分就是拍賣公司舉辦的藝術品拍賣會。藝術市場的收藏者,是一群有一定經(jīng)濟能力且具有一定審美意識的群體。這些人本職工作雖然有差別,但他們對藝術品的收藏興趣是一致的,而藝術市場的專門化往往是同一類型收藏者光顧的主要場所。藝術市場的活躍程度與經(jīng)濟發(fā)展程度是密切相關的。[3]
二、市場與學術的博弈
(一)藝術市場對于提高藝術家事業(yè)的積極作用
“無私”是藝術家的本質動機。藝術品若作為商品,他的價值不是根據(jù)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來衡量的,藝術在標榜“無功利性”,反而使其地位大增而得到更大的利潤,一件藝術品它不具有“商品”的特征,他才能賣到比其他商品更高的價格,如果一件商品畫,它被定義成為一件商品所以賣不到一個非商品畫那么高的價格,由此可見藝術家們都在“有功利性”的追求“無功利的”的藝術。藝術市場也的確給藝術家們的事業(yè)帶來了很大的積極作用。[4]
我們總結出了八條對藝術市場藝術家的事業(yè)的積極作用:
第一,藝術市場的發(fā)展使藝術家能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來謀生。藝術家傳記中我們??吹剿囆g家成名之初一些很艱苦的場景,地下室、吃不飽、昏暗這些詞匯常常伴隨著,至今北京宋莊藝術村里可能還常見到這樣的場景。不斷增長的財富和財富帶來的舒適度讓藝術家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
第二,藝術市場的發(fā)展給藝術家?guī)淼慕疱X,可供藝術家購買材料裝備,為藝術生產(chǎn)的裝備的更新提供支持。
第三,市場流通必然產(chǎn)生競爭,有競爭機制就會促進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促使藝術家生產(chǎn)更多更好地藝術作品、精神產(chǎn)品。
第四,市場會促進藝術品的流通和傳播。藝術市場為了更好地使藝術作品流通,會使用各種大眾傳媒的方式去推介藝術家以及藝術作品,讓藝術創(chuàng)作更多地傳達給更多對藝術可能感興趣的人群,從而提高大眾的審美,吸引更多的藝術投資,促進藝術購買和藝術收藏。不同地區(qū)、不同文化之間,在不進美術館、展覽館的情況下也能領略到佳作的魅力,也促進了整體的文化氛圍。
第五,市場經(jīng)濟促進了藝術家的獨立性,使其從文化消費的直接需求中解放出來。有了經(jīng)濟基礎的藝術家可以更多地致力于創(chuàng)新,表達個人思想,不那么在意去取悅買主和批評界。市場的發(fā)展把藝術家從贊助人的手中解脫出來,使他們不再用只為贊助人服務,更多地去展示自己的情趣、藝術主張,做更“自我”的藝術作品。
第六,良好的市場機制可以促進藝術的多樣性,財富可以支持藝術家們創(chuàng)作更加多樣的藝術形式,去滿足市場更多不同的審美需求。
第七,市場以實實在在的貨幣流通,可以體現(xiàn)藝術品的精神價值,肯定藝術家的勞動成果,提高社會對藝術家的認可程度,提高藝術家的社會地位,也提升了藝術在大眾心目中的地位。
第八,財富和文化的多樣性增加了培育藝術批評者和受眾群體的自由。市場機制的作用不僅僅是為顧客提供他們想要的東西,同樣市場也給生產(chǎn)者很大的自由,可以自主地培養(yǎng)自己的批評者和受眾群體。
(二)藝術市場的消極影響
第一,創(chuàng)作動力的遺失。藝術市場的發(fā)展,在藝術家進入藝術市場后,面對著極大的利益、金錢的誘惑,很難去保持創(chuàng)作的“初心”,面對極大的誘惑,藝術家們?yōu)榱耸袌龆鴦?chuàng)作,用長時間形成的獨特的藝術風格,為了市場而喪失了創(chuàng)作的動力。
第二,創(chuàng)作模式的故步自封。藝術市場的流通,如果藝術家們以市場導向去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必然會導致藝術創(chuàng)作情感的流失,藝術作品的扁平化。匠人與藝術家的區(qū)別就在于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是無模式可尋的,過于以市場為導向的藝術創(chuàng)作,必然會導致模式化的形成,如大家可能會以現(xiàn)在市場上流通比較好的風景畫這類適宜放置在家中的創(chuàng)作為主,而導致藝術家創(chuàng)作模式的故步自封。
第三,創(chuàng)作關系的不正常。在中國的藝術市場中,人際關系占了很重要的部分,藝術家為了去進行自我營銷,而把培養(yǎng)人際關系看成自己藝術生涯很重要的部分,這必然會導致藝術家自己本體創(chuàng)作主體的缺失。藝術家與藝術市場之間隔著藝術機構,這些事項應交由藝術機構去完成,藝術家應著力做好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
如何處理好藝術市場發(fā)展帶來的積極作用與藝術市場到來的消極作用,這樣一場市場與學術之間的博弈,是我們一直在不斷探索的問題。面對市場帶來的關注,藝術家還是應該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之路需要耗費大量的經(jīng)歷,必須保持對生活的思考,保持一種反思、批判的精神。在藝術市場中,保持獨立的人格以及自己長期形成的獨立風格,不能為市場而藝術,在市場是迷失了自己。要把有限的精力全情投入到藝術創(chuàng)作中,創(chuàng)作出有生命力的好作品,藝術家之路才能一直持續(xù)不斷地走下去。
三、如何更好地對藝術家進行推介
(一)好作品——起“敲門磚”的作用
好的作品是打開藝術家藝術市場的敲門磚。市場對于好的作品雖然有各種不同的界定,但是對于藝術家而言,好的作品是具有獨特的藝術語言的,能表現(xiàn)藝術家獨立的人格,是對生活有反思、有批判的,帶有生命力的作品。藝術家擁有好的作品,這個主體內(nèi)容是關鍵,做好主體,接下來藝術中介需要做得對藝術家及藝術作品的推介也底氣十足!
(二)藝術家的推廣系統(tǒng)
在這個新媒體迅速發(fā)展、各種社交媒體不斷壯大的當下,品牌宣傳、品牌效應大放異彩,藝術品進入市場,都盡力讓作品家喻戶曉,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轉換流通,也讓藝術品的市場價值遞增了。藝術品進入市場,面臨著市場的層層篩選,也就是讓作品被人看到、承認、賞識,最終被收藏的一個過程。
第一,可以通過學術性展覽。其主辦機構主要是非營利性藝術機構,這類的學術性展覽,都有權威的批評家和策展人坐鎮(zhèn),經(jīng)濟激烈,社會的關注度大,權威性、學術價值大。第二,可以通過畫廊運營推廣體系。畫廊的運營模式以機構代理和經(jīng)紀人合作的機制,這是藝術家可以有穩(wěn)定的收入,也避免了藝術家直接與藝術市場的接觸,這樣可以讓藝術家更加專心于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
(三)自我營銷
藝術家的自我營銷與藝術機構的營銷模式是不同的,藝術家的自我營銷是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能得到更多的認可,這個面對的群體是專業(yè)的藝術群體,如果同行藝術家、批評家、藝術品收藏家、投資人等,他們對藝術作品有一定的鑒賞能力。藝術家們的營銷不是個人形象的營銷,而是對于個人人格、藝術修養(yǎng)。這種自我營銷為了得到更多業(yè)內(nèi)專業(yè)人士的認可,是非常必要的。[5]
參考文獻:
[1]梁小民.經(jīng)濟學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章利國.藝術市場學[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
[3]李萬康編著.藝術市場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4][美]亞當·斯密.國富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5]顧趙貴.藝術經(jīng)濟原理[M].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