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勇
一葉知秋。
對時序敏感的人,看到一片葉子脫離枝柯,如一只醉了的蝴蝶一樣,打著旋兒,在裊裊的秋風中飄落,立刻便會感覺到無盡的秋意,涼涼地洇染了整個心胸。
最早的“秋”字,卻不是一片葉子,而是一只昆蟲。
圍繞這個字,文字學家們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根據(jù)它在甲骨卜辭中前后文的語意,推斷它表示的是“秋”。
何以用一只小小的昆蟲,來代表一個季節(jié)呢?
有人(如夏淥)認為這是一只蝗蟲,蝗蟲活躍的季節(jié),剛好是秋天。也有人(如唐蘭)認為,這是一種長有兩只角的龜類。雖然如今并沒有人見到過這樣長相奇特的龜。
甲骨學“四堂”之一的郭沫若,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歷史學家和詩人。他認為,這其實是一只蟋蟀。蟋蟀鳴叫的季節(jié),正是秋天。而且,這位詩人文字學家認為,古人創(chuàng)造漢字時,字形常常是對事物的象形,字音則往往是對事物聲音的模擬。秋字的讀音,正像蟋蟀的鳴叫聲。蟋蟀,又叫蛐蛐兒、促織。人們在呼出其名的時候,的確會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它的鳴叫聲。事實上,章太炎在《文始》一書中,就已經(jīng)揭示出了漢字這一造字規(guī)律。比如蛙、雞、鴨、鵝、鴉、貓這些字,同樣是以這些動物的鳴叫聲來命名的。
我們從這種富有詩意的角度,來分析這個象形字的字形:上部向左右兩側(cè)彎曲伸出的,是蟋蟀的觸須;中間是蟋蟀圓而大的腦袋;下部的左邊是蟋蟀的足;下部的右邊是蟋蟀的翅膀。這只代表秋天的蟋蟀,還出現(xiàn)在了《詩經(jīng)·豳風·七月》中:“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彪S著天氣的轉(zhuǎn)冷,蟋蟀也由在野(野外)、在宇(屋檐下)、在戶(門邊),轉(zhuǎn)而鉆到了床底下過冬。
文字學家們認為,商代只有春、秋兩個季節(jié)。春包含了現(xiàn)在的春、夏;秋則包含了現(xiàn)在的秋、冬兩個季節(jié)。秋以大秋收為季節(jié)的中心。卜辭中常見“今秋”“來秋”“告秋”這樣的說法。告秋,是商代人將秋收的情況,告訴先祖或自然界神靈的一種祭祀活動。
秋字中為什么會有一個火字呢?文字學家們也進行了多種推測。有人認為這與古人秋收后焚燒山林進行秋獵有關(guān)。也有人認為,在甲骨文時代,以大火星(心宿二)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來紀歷,所以秋字中有一個火。
秋是成熟的時節(jié)。而大自然的秋季,既是收獲的季節(jié),也是一個轉(zhuǎn)向寒冷和蕭條的季節(jié)。秋季天氣變冷,萬物凋零,常會引起人們的悲秋思緒。自從戰(zhàn)國詩人宋玉在《九辯》中吟出“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這樣的句子,歷代詩人常常在秋天到來時,作詩表達心緒的憂愁與悲涼。宋人吳文英在《唐多令》中更是寫道:“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仿佛秋天總是和愁緒聯(lián)系在一起。
而唐代詩人劉禹錫則格外喜歡秋天,他的《秋詞》寫道: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他認為秋天甚至勝過了春天的日子。當一只白鶴映著碧藍的天色,推開云氣,飛上云霄,把詩人作詩的豪興也引向了無邊無際的天空。劉禹錫被后人稱為“詩豪”。他的樂觀情緒,總能給人振作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