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飛龍 譚軍利 王西娜
摘 要:黃土高原地區(qū)水源涵養(yǎng)林建設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及水文循環(huán)過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有關學者對此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但缺少系統(tǒng)的總結和歸納。為了給黃土高原地區(qū)水源涵養(yǎng)林建設提供技術參考,從林冠層的截留能力、枯枝落葉層的截持能力和林地土壤的持水能力3個方面,對黃土高原地區(qū)水源涵養(yǎng)林截留和攔蓄降雨研究的有關文獻及成果進行了系統(tǒng)整理。林冠層對降雨的截留是降雨在數(shù)量和空間上的第一次分配,本質是植被葉面吸附降水,截留量和截留率受降雨量、降雨強度、降雨歷時等氣象因子和樹種組成、林齡、郁閉度等林分特征的影響,林冠層截留量占降水量的5%~10%,截留的水量從葉面蒸發(fā),無法被植物利用;林地枯落物層對降雨的截留是對到達地面的降雨進行第二次分配,其主要影響因素是枯落物累積量和微生物對枯落物的分解情況,保護好枯枝落葉層對于水土保持、涵養(yǎng)水源和水分循環(huán)等生態(tài)功能具有重要意義;林地土壤層能夠貯存70%~80%的降水量,可有效涵養(yǎng)水源,是對降水的第三次分配,影響林地土壤持水性能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孔隙度和黏粒含量,不同林分類型的土壤孔隙度、土壤持水能力差異明顯,混交林能有效截留降水并提高林地土壤的入滲率和入滲量。目前,對黃土高原水源涵養(yǎng)林攔蓄降雨的定性研究較多,定量研究還不夠深入,尤其是土壤水分的量化指標還不夠全面,這是需要深化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此外,如何保持水源涵養(yǎng)林土壤水分的動態(tài)平衡也是需要研究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水源涵養(yǎng)林;林冠層;枯枝落葉層;土壤水分;降雨;截留;黃土高原
中圖分類號:S727.21;P332.1;TV213 ?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0.04.018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tion forest in the Loess Plateau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ydrological cycle process. Although some relevant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a lot of researches and achieved rich results, there are lack of systematic summaries and induc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technical refere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tion forest in the Loess Plateau area,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and achievements on the interception and rainfall interception of water conservation forest on the Loess Plateau from three aspects: canopy interception capacity, litter interception capacity and soil water holding capacity. The interception of rainfall by forest canopy is the first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in quantity and space. The essence of interception is that rainfall is absorbed by vegetation leaves. The interception and interception rate are influenced by meteorological factors such as rainfall, rainfall intensity, rainfall duration, tree species composition, forest age and canopy density. Canopy interception accounts for 5% to 10% of precipitation. The interception water evaporates from the leaf surface and cannot be used by plants. The interception of rainfall by forest litter layer is the second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after reaching the ground.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litter accumulation and microbial decomposition of litter. Protecting litter layer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water conservation and water cycle. The forest soil layer can store 70%-80% of precipitation, and effectively conserve water resources, which is the third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water holding capacity of forest soil are soil porosity and clay content. The soil porosity and water holding capacity of different forest types are of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Mixed forests can effectively intercept precipitation and then improve soil infiltration rate and infiltration.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qualitative studies for rainfall interception of water conservation forest in the Loess Plateau, but quantitative studies are not deep enough, especially the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of soil moisture are not comprehensive enough, whi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to be further studied. In addition, how to maintain the dynamic balance of soil moisture in water conservation forest is also an important content to be studied.
Key words: water conservation forest; canopy; litter layer; soil moisture; rainfall; interception; Loess Plateau
黃土高原地區(qū)土層深厚、地下水位埋藏較深,降水量小但蒸發(fā)強烈,土壤水分是植被唯一能夠直接利用的水資源和生長發(fā)育的主要限制性因子[1]。受氣候變化及人為干擾的影響,地表植被嚴重退化、覆蓋率較低,水土流失嚴重。近年來,在國家大力推行退耕還林(草)政策的背景下,黃土高原地區(qū)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生態(tài)和植被恢復工程建設,水源涵養(yǎng)林就是其中重要的建設內容[2-3]。適宜的水源涵養(yǎng)林營造模式既能減少暴雨對坡面的直接沖刷、延緩產流過程,又能增加降雨入滲、促進植被的恢復,因此利用好植物生長和土壤水分之間的關系,對黃土高原地區(qū)生態(tài)恢復、控制水土流失具有重要作用。
有關學者對黃土高原地區(qū)水源涵養(yǎng)林截留降水的機理和林地土壤水分開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豐富成果,但缺少系統(tǒng)的總結和歸納。筆者從林冠層的截留能力、枯枝落葉層的截持能力和林地土壤的持水能力3個方面,對黃土高原地區(qū)水源涵養(yǎng)林截留降雨及土壤水分的有關研究成果進行系統(tǒng)整理,旨在為黃土高原地區(qū)水源涵養(yǎng)林建設提供技術參考。
1 林冠層的截留能力
降雨在到達地面之前,首先受到林冠層截留,分為林冠截留、樹干莖流和林內降水三部分,這是降雨在數(shù)量和空間上的第一次分配[4]。相關研究表明,林冠層截留量占降水量的5%~10%,截留的降水從葉面蒸發(fā),無法被植物利用[5]。林冠層截留量和截留率的大小主要受氣象因子和植物本身特性的影響,本質是植被葉面吸附降水。
1.1 氣象因子的影響
有關研究表明,降雨量是影響林冠截留的最主要因素,其與林冠截留量和林冠截留率的關系完全不同,降雨量與截留量間一般為對數(shù)函數(shù)關系,而降雨量與截留率之間為負冪函數(shù)關系[6]。在降雨初期,降雨量小于1.0 mm時雨水可以全部被林冠層吸收,超過該臨界值后隨降雨量和降雨歷時的增加截留量不斷增大,但截留率會減小,當林冠截留達到完全飽和后,雨水將全部穿過林冠層到達地面[7]。黨宏忠等[8]研究青海云杉林冠截留特征時,曾把林冠截留率分成快變期、漸變期和穩(wěn)定期3個階段。通常情況下,降雨強度與截留量成反比:雨強較小時,林冠層對雨滴有顯著的積聚和匯流作用,雨水能夠充分濕潤枝葉表面,截留能力較強[9];而雨強較大時,雨強越大林冠層達到飽和的時間越短,截留能力越差。
1.2 林分特征的影響
不同的植被組成導致林冠截留能力呈現(xiàn)出波動性大、穩(wěn)定性小等特點[10]。周澤福等[11]在山西五臺山對油松純林、落葉松純林、落葉松幼林、樺木-落葉松混交林、樺木-青楊混交林、樺木純林等6種水源涵養(yǎng)林林冠截留情況的研究表明,油松純林截留率最高、樺木純林截留率最低,針葉林截留量較大、針闊葉混交林截留量次之、闊葉林截留量最小,原因是針葉面積指數(shù)大、毛細張力大,對水分的吸附作用強,而闊葉則相反,吸附作用較弱。張建軍等[12]在山西吉縣黃土區(qū)的研究表明,油松-刺槐混交林有較高的林冠截留率。不同植被類型的截留率存在很大差異。方書敏[13]研究結果表明,隴中黃土高原地區(qū)檸條、沙棘和油松林的林冠截留率分別可達28.0%、18.3%和22.4%。
馬雪華[14]認為:林冠層的截留率和截留量隨著郁閉度的提高而增大,林冠截留率與郁閉度呈現(xiàn)正相關關系。譚俊磊等[15]在甘肅大野口關灘森林實驗站(屬丘陵溝壑區(qū))測得青海云杉林的郁閉度在65%~100%區(qū)間內逐漸提高時,林內穿透雨量呈逐漸減小的趨勢,表明在一定郁閉度范圍內林冠截留量隨郁閉度的提高而增加。
隨著林齡的變大,葉片數(shù)量會相應增加、冠層厚度變大,進而會使植被郁閉度提高,增加降雨在冠層中的歷時。劉章文等[16]對祁連山灌叢樹干莖流特征的研究結果表明,樹干莖流能夠補給植物根際區(qū)的土壤水分,還能夠將附著在樹干上的養(yǎng)分帶到植物根際區(qū),樹干莖流量的大小與降雨量呈對數(shù)函數(shù)正相關關系,雖然樹干莖流占比很小,但對樹木生長非常重要。
綜上所述,林冠層截留受氣象因子和植物特性的影響。降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林冠層截留的強弱,隨降雨量的增加,林冠截留量不斷增大,但降雨量超過某一臨界值后林冠截留率會基本穩(wěn)定或降低,降雨強度、降雨歷時、風等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林冠截留量;樹種組成不同會導致林冠截留能力存在差異,在營造水源涵養(yǎng)林樹種選擇時對此應充分考慮;經(jīng)林冠截留后,削弱了大氣降水對土壤水分的補給作用,在延緩地表徑流形成的同時,改變了林地的水分循環(huán);植被的樹干莖流能夠明顯地補給植物根際區(qū)的土壤水分。
2 枯枝落葉層的截留能力
降雨經(jīng)林冠層截留后到達地面前,會受枯落物層的截留而進一步減少,這是對到達地面的降雨量進行第二次分配。吳楊熙等[17]研究表明,枯落物層的截留量占降雨量的比例為8%~10%,直接影響到林下土壤的通氣狀況和對土壤水分的供應、營養(yǎng)元素循環(huán)和林地的水文特征等。劉向東等[18]對六盤山黃土丘陵區(qū)油松林的研究結果表明,枯枝落葉層的蒸發(fā)量和截留量相當,二者共同維持著枯枝落葉層的水量動態(tài)平衡。影響枯枝落葉層截留量的因素有林型、林齡、人為活動、枯落物的累積量和微生物分解情況等,其中主要影響因素是枯落物的累積量和微生物對枯落物的分解情況。
2.1 枯落物累積量對截留能力的影響
一般情況下,隨著枯枝落葉增多、枯落物層厚度變大,攔蓄的雨量也會變大。劉凱等[19]對青海高寒山區(qū)云杉-白樺混交林、云杉-落葉松混交林、云杉林、落葉松林、白樺純林等5種林分的水源涵養(yǎng)功能研究表明:云杉-白樺混交林的枯落物儲量為41.52t/hm2,是白樺純林枯落物儲量11.25t/hm2的3.7倍,最大持水率為353.50%,是白樺純林最大持水率304.57%的1.16倍;云杉-落葉松混交林最大持水率為301.47%,是落葉松純林最大持水率246.60%的1.22倍,最大持水量118.42 t/hm2是白樺純林最大持水量34.26t/hm2的4.28倍,原因是混交林的郁閉度比單一純林的高,枯落物儲量更大。蔣積榮等[20]對比分析甘肅祁連山和云南元陽梯田水源涵養(yǎng)林發(fā)現(xiàn):祁連山水源涵養(yǎng)林枯落物厚度為3.17 cm,是元陽梯田水源涵養(yǎng)林枯落物厚度2.33 cm的1.4倍;水源涵養(yǎng)林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和平均持水率,祁連山分別為79.01t/hm2和294.05%,是云南元陽4.76t/hm2和173.46%的16.61倍和1.7倍。丁紹蘭等[21]研究了青海黃土丘陵區(qū)云杉等13種植被類型的枯落物層持水能力,結果表明不同類型植被的枯落物平均蓄積量、土壤總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與持水能力有相似的關系。張曉艷等[22]研究表明:枯落物層阻斷了土壤毛管孔隙的相互連通,降低了土壤蒸發(fā)量;枯落物的分解能夠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入滲能力,從而增強土壤層轉化降水的能力。有關研究[23-24]表明:枯落物的有效攔蓄量約占最大持水量的80%,當降雨到達坡面枯落物層時,一部分被攔蓄,另一部分很快下滲,不會形成長時間浸水,因此有效攔蓄量實際上并不等于最大持水量。
2.2 枯落物分解對土壤滲透性的影響
枯枝落葉分解后,能釋放養(yǎng)分到土壤中,進而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滲透性[25]。一方面,枯落物分解后會形成大量腐殖質,有利于土壤孔隙和團粒結構的形成,團粒結構越多、土壤孔隙度較高,持水能力就越強;另一方面,枯落物為土壤中的各種生物提供了食物,生物活動增大了土壤的總孔隙度,進而改善土壤滲透性。混交林的枯落物量、養(yǎng)分含量遠高于單一純林,且分解的腐殖質形成了大量孔隙。納磊等[26]研究表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對土壤入滲性能影響較大,其與土壤容重之間成負相關關系。綜上所述,枯落物厚度和微生物的分解情況是影響枯枝落葉層截留量的主要因素,而混交林的枯落物量遠大于單一純林的。
枯枝落葉層能夠截留大量雨水的原因:枯枝落葉層有較強的持水性和透水性,避免了降雨對地面的直接侵蝕,減少了徑流泥沙量,加速了水分下滲和土壤的吸收[27];枯枝落葉層增大了地面粗糙度,減小了地表徑流速度,改善了土壤結構,提高了土壤持水能力[28];對降雨對土壤產生的直接破壞起到了緩沖作用,并增大了入滲量[29]。因此,保護好枯枝落葉層對于水土保持、涵養(yǎng)水源和水分循環(huán)等生態(tài)功能具有重要意義[30]。
3 林地土壤持水能力
林地土壤層能夠貯存70%~80%的降雨量,有效涵養(yǎng)水源,是對降水的第三次分配[31]。影響林地土壤持水性能的因素有土壤質地、孔隙度、黏粒含量、鹽分含量、非毛管孔隙度、有機質含量等,其中主要影響因素是土壤孔隙度和黏粒含量。
3.1 土壤孔隙度的影響
史玉虎[32]研究表明,不同林分類型的土壤持水能力有較大差異,土壤孔隙度越大、結構越松散,土壤滲透性就越強。耿生蓮等[33]對西寧市南北山云杉的研究表明,樹種配置豐富的混交林土壤持水能力明顯強于樹種單一的純林,如青海云杉-河北楊混交林地的土壤持水能力遠高于樹種單一或樹種不豐富林地的,混交林模式的植被改變了林下土壤物理性質,進而改善了其持水能力。劉宇等[34]對松-櫟混交林、荒草地和農用地的研究表明,松-櫟混交林的土壤密度最小,且土壤的蓄水性能和滲透性能均最好,這與潘紫文等[35]對黑龍江林地和荒草地土壤入滲能力的研究結論相同。張欽[36]研究表明,混交林的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有效蓄水能力較強。
林地對調節(jié)土壤的酸堿性和理化性質也有重要作用[37]。不同林分的土壤蓄水性能差異較大,侯貴榮等[38]對黃土殘塬溝壑區(qū)油松林、刺槐林、油松-刺槐混交林3種林型的水源涵養(yǎng)情況研究表明:油松-刺槐混交林的有效持水量達81.73 t/hm2,是油松純林有效持水量32.99 t/hm2的2.47倍;最大持水率為387.12%,是油松純林最大持水率305.76%的1.266倍,油松-刺槐混交林涵養(yǎng)水源的能力明顯強于單一純林的?;旖涣值目萋湮锖?、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遠高于單一純林的,土壤孔隙度比單一純林的大 [39]。
3.2 黏粒含量的影響
很多研究[40-41]表明:隨著黏粒含量的提高,土壤顆粒比表面積增大,因而可以攜帶更多的電荷、吸引更多的水分子,大幅提升土壤持水能力;林地枯落物經(jīng)過微生物分解后可以形成腐殖質或非腐殖質,提高黏粒含量,有利于更多的礦質土壤顆粒形成大量團粒結構,增強土壤的入滲性能。因此,土壤持水性能和土壤黏粒含量有很強的相關性,多樹種混交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
綜上所述,土壤孔隙度和黏粒含量是影響土壤持水能力的主要因素,不同林分類型的土壤孔隙度、土壤持水能力差異明顯,混交林能有效截留降雨并提高林地土壤的入滲率和入滲量[42]。就黃土高原地區(qū)來說[43-44]:一方面土壤的理化性質決定了土壤貯水保墑能力,另一方面不同類型的林地水分涵蓄滲透時間和徑流損失也不同,不同立地條件下林地性質有明顯的差異,黃土梁、峁頂部大部分人工林樹形矮小,其林地土壤持水能力較差。在林草布局時,要根據(jù)地形、坡度、坡面等地理特征,采取水平階、水平溝等造林措施,以提高造林成活率,達到最佳涵養(yǎng)水源的效果[45]。
4 研究展望
(1)目前,對黃土高原水源涵養(yǎng)林在林冠截留量、枯枝落葉截留量和土壤持水能力方面定性研究較多,定量研究還不夠深入,尤其是土壤水分的量化指標還不夠全面,因此可運用土壤水動力學模型,從能量、水量平衡、土水勢角度,根據(jù)植被各生長時期的發(fā)育特點,結合林分、氣象因子等進行深入研究,確定土壤物理性質和植被生長的動力學指標,量化并建立土壤水分與植被恢復的互饋關系,以確定某一具體地區(qū)水源涵養(yǎng)林土壤水分的主控因子,為水源涵養(yǎng)林的營造提供科學依據(jù)。
(2)楊文治[46]認為,在黃土高原地區(qū)的河谷和黃土丘陵地帶適當發(fā)展防護林以提高植被覆蓋率,將有效降低風速和水分蒸發(fā)量。但有研究指出,人工林在某種程度上是消耗土壤水分的“抽水機”,不合理的植被覆蓋和盲目造林,會改變植被與土壤間水分的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不利于區(qū)域地下水補給和水分循環(huán),形成土壤干層等[47]。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qū)針對土壤干層現(xiàn)象,采用隔坡水平階徑流調控工程措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分不足導致的土壤干層現(xiàn)象[48]。但如何保持水源涵養(yǎng)林土壤水分的動態(tài)平衡,仍需開展進一步研究。
(3)目前,對于黃土高原土壤水分的研究尺度主要有兩種,一是黃土高原地區(qū)水資源與水循環(huán)間的影響和土壤水分的區(qū)域分異特征等大尺度,二是影響局部區(qū)域土壤水的小尺度。土壤水的影響因子和變化規(guī)律隨著研究尺度的不同而不同,對于土壤水分與水源涵養(yǎng)林間關系的研究,應把兩種尺度結合起來,以開展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露.渭北地區(qū)果園土壤水分狀況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1-8.
[2] VAZKEN Andréassian. Waters and Forests: from Historical Controversy to Scientific Debate[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04, 291(1-2):1-27.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全國水土保持規(guī)劃(2015—2030)[Z].北京: 水利部,2015:36-37.
[4] 蘇艷霞,李海毅,高婷婷.我國水源涵養(yǎng)林研究概況[J].廣東農業(yè)科學,2013,40(13):173-176.
[5] 顧宇書.水源涵養(yǎng)林耗水、水文過程及其結構[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10(4):6-7.
[6] 石培禮,李文華.森林植被變化對水文過程和徑流的影響效應[J].自然資源學報,2001,16(5):481-487.
[7] 倪文進.黃土高原南部人工植被SPAC系統(tǒng)水分循環(huán)模式和利用效率研究[D].北京: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2004:38-54.
[8] 黨宏忠,周澤福,趙雨森.青海云杉林冠截留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5,19(4):60-64.
[9] 王禮先,張志強.森林植被變化的水文生態(tài)效應研究進展[J].世界林業(yè)研究,1998(6):15-24.
[10] 王德連.秦嶺火地塘森林集水區(qū)徑流及水質特征的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4:4-5.
[11] 周澤福,林富榮,宋吉紅.不同經(jīng)營模式的水源涵養(yǎng)林生態(tài)防護功能研究[J].林業(yè)科學研究,2003,16(2):189-195.
[12] 張建軍,賀康寧,朱金兆.晉西黃土區(qū)水土保持林林冠截留的研究[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1995,17(2):27-31.
[13] 方書敏.隴中黃土高原典型人工林土壤水文過程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6:45-49.
[14] 馬雪華.森林水文學[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3:42-47.
[15] 譚俊磊,馬明國,車濤,等.基于不同郁閉度的青海云杉冠層截留特征研究[J].地球科學進展,2009,24(7):825-833.
[16] 劉章文,陳仁升,宋耀選.祁連山典型高山灌叢樹干莖流特征[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1,22(8):1975-1981.
[17] 吳楊熙,盧雅莉.我國水源涵養(yǎng)林水文生態(tài)功能研究進展[J].廣東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12(1):11-14.
[18] 劉向東,吳欽孝,汪有科,等.油松林枯枝落葉層截留與蒸發(fā)的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1994,1(3):19-23.
[19] 劉凱,賀康寧,田赟,等.青海高寒山區(qū)5種林分的土壤特性及其水源涵養(yǎng)功能[J].水土保持學報,2017,31(3):141-146.
[20] 蔣積榮,牛赟,苗毓鑫.不同森林類型枯落物水文生態(tài)功能對比研究:以甘肅祁連山和云南元陽梯田水源林為例[J].防護林科技,2015(12):4-7.
[21] 丁紹蘭,楊喬媚,趙串串,等.黃土丘陵區(qū)不同林分類型枯落物層及其林下土壤持水能力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9,23(5):104-108.
[22] 張曉艷,周正朝.黃土高原地區(qū)草地植被調控土壤水蝕機理的研究進展[J].草業(yè)科學,2015,32(1):64-70.
[23] 李德生.山東泰安黃前水庫流域主要植被類型的水文特征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07:12-13.
[24] 劉芝芹,黃新會,涂璟,等.云南高原不同林分類型枯落物儲量及持水特性[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5,24(6):919-924.
[25] 楊方社.沙棘柔性壩水土保持生態(tài)效應與機理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09:62-63.
[26] 納磊,張建軍,朱金兆,等.晉西黃土區(qū)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坡面土壤飽和導水率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3):69-73.
[27] XIONG S, NILISSON C. Dynamics of Leaf Litter Accumulation and Its Effects on Riparian Vegetation: a Review[J].The Botanical Review,1997,63(3): 240-264.
[28] 寇萌,焦菊英,尹秋龍,等.黃土丘陵溝壑區(qū)主要草種枯落物的持水能力與養(yǎng)分潛在歸還能力[J].生態(tài)學報,2015,35(5):1337-1349.
[29] 寇萌.黃土丘陵溝壑區(qū)植物改善土壤侵蝕環(huán)境的群落生態(tài)學特性[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55-56.
[30] 吳欽孝,趙鴻雁,劉向東,等.森林枯枝落葉層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評價[J].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學報,1998,4(2):24-29.
[31] 張劍揮.祁連山青海云杉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水源涵養(yǎng)功能研究[D].蘭州:甘肅農業(yè)大學,2010:20-22.
[32] 史玉虎.三峽庫區(qū)典型小流域主要林分類型土壤滲透性能[C]//中國林學會.森林可持續(xù)經(jīng)營與生態(tài)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世界林業(yè)研究雜志社,2008:52-55.
[33] 耿生蓮,王志濤.西寧市南北山青海云杉人工林凋落物與土壤持水能力研究[J].陜西林業(yè)科技,2015(4):18-29.
[34] 劉宇,郭建斌,鄧秀秀,等.秦嶺火地塘林區(qū)3種土地利用類型的土壤潛在水源涵養(yǎng)功能評價[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16,38(3):73-80.
[35] 潘紫文,劉強,佟得海.黑龍江省東部山區(qū)主要森林類型土壤水分的入滲速率[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2002,30(5):24-26.
[36] 張欽.不同經(jīng)營模式對杉木林土壤效應的影響[J].山東林業(yè)科技,2013,43(4):47-51.
[37] 胡嬋娟,傅伯杰,劉國華,等.黃土丘陵溝壑區(qū)典型人工林下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樣性[J].生態(tài)學報,2009,29(2):727-733.
[38] 侯貴榮,畢華興,魏曦,等.黃土殘塬溝壑區(qū)3種林地枯落物和土壤水源涵養(yǎng)功能[J].水土保持學報,2018,32(2):357-363.
[39] 趙鳴飛,薛峰,呂燁,等.黃土高原森林枯落物儲量、厚度分布規(guī)律及其影響因素[J].生態(tài)學報,2016,36(22):7364-7373.
[40] 劉孝義,依艷麗.東北地區(qū)土壤持水性能及土壤水分類型[J].土壤,1987(6):294-298.
[41] HELALIA A M. The Relation Between Soil Infiltration and Effective Porosity in Different Soils [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1993, 24(8): 39-47.
[42] 秦鵬.上闊下竹模式下毛竹生產力和土壤水分特征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yè)大學,2016:1-6.
[43] 單長卷.黃土高原不同立地刺槐林水分關系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4:32-36.
[44] 劉棟.黃土丘陵區(qū)典型峁坡土壤侵蝕空間分異及影響因子辨識[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17-19.
[45] 崔云鵬.渭北高原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體系配置及設計規(guī)格標準[J].西北林學院學報,1995(增刊1):34-38.
[46] 楊文治.黃土高原土壤水分狀況分區(qū)(試擬)與造林問題[J].水土保持通報,1981(2):13-19.
[47] 鞏杰. 黃土丘陵區(qū)小流域植被恢復的土壤水分效應研究[C]//中國地理學會自然地理專業(yè)委員會.土地變化科學與生態(tài)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地理學會,2004:8.
[48] 楊冰,張富.林地徑流調控工程抗旱能力及效益研究[J].甘肅林業(yè)科技,2012,37(1):13-17.
【責任編輯 張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