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旋 王晶 楊彝華 鄧春英 康超 楊玲
摘 要 貴州省野生菌資源豐富但開發(fā)利用程度較低?;诖?,結合貴州境內野生菌資源調查情況和分析,列出貴州主要食用菌和藥用菌名錄,共25種。其中,食用菌以松乳菇、牛肝菌、紅菇為主,藥用菌以靈芝、蟲草為主,并從野生菌保育和市場建設方面提出具有針對性的開發(fā)利用建議。
關鍵詞 野生菌;資源開發(fā);貴州省
中圖分類號:S646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3.048
貴州省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5 ℃,年降雨量1 100~1 400 mm,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4種地形為主,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森林覆蓋率達30.8%[1]。全省生態(tài)資源保護較好,野生菌資源豐富,結合近幾年在貴州各地開展野生菌資源調查結果,分析了貴州省主要野生食藥用菌種類、野生菌保育和市場建設。
1 貴州省主要野生食藥用菌資源情況
1.1 貴州省野生菌市場現(xiàn)狀
貴州省素來有食用野生菌的飲食習慣,如松乳菇、牛肝菌、青頭菌、大紅菇和雞油菌等,產量較大,各地區(qū)均有分布。食用方式以鮮食為主,或經簡單加工制成干品、鹽漬品、糖漬品等。經調查發(fā)現(xiàn),貴州省內沒有大型集中的野生菌市場,農戶采集野生菌后通常選擇在就近山路邊售賣或當?shù)夭耸袌鍪圪u。松乳菇鮮品價格60~120元/kg,牛肝菌鮮品80~140元/kg、干品200~500元/kg,雞油菌鮮品40~100元/kg,紅菇鮮品50~100元/kg、干品140~240元/kg。銷售途徑主要為省內自銷,省邊界地區(qū)會向云南省、重慶市、湖南省等地銷售,也通過少量訂單形式銷往北京市、上海市、廣州省等地。野生藥用菌多為靈芝、蟲草、馬勃等,通常作為藥材服用或售賣至中藥材店[2]??傮w來說,貴州野生菌產量可觀,種類豐富,市場價格較高。
1.2 貴州主要野生食藥用菌名錄
經初步整理,貴州主要野生食藥用菌共有17種,隸屬于2個門,3個綱,7個目,14個科,20個屬。詳見表1、表2、圖1。
貴州主要野生食藥用菌從科的分類地位來看,占比前3位分別為紅菇科(20%)、牛肝菌(16%)、口蘑科(12%)和蟲草科(12%),其他科占比較少均為4%。屬于紅菇科的有松乳菇(L. deliciosus)、紅汁乳菇(L. hatsudake)、多汁乳菇(L. volemus)、變綠紅菇(R. virescens)、玫瑰紅菇(R. rosea),屬于牛肝菌科的有白牛肝菌(B. bainiugan)、遠東皺蓋牛肝菌(R. extremiorientalis)、茶褐牛肝菌(N. brunneissimus)、蘭茂牛肝菌(L. asiatica)。
2 野生菌資源開發(fā)與利用
2.1 野生食用菌保育
野生菌資源豐富,但大量不合理的采摘和森林破壞,會導致野生菌資源不斷減少甚至珍稀物種的消失。因此,要通過科學的方法和管理手段,營造適合野生菌生長的環(huán)境,加強野生菌保育[3]。保護野生菌資源豐富性,為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奠定基礎;同時要提高野生菌產量和產值,推動當?shù)亟洕l(fā)展。
主要采用的保育技術有:1)每年定時調整野生菌菌塘腐殖質厚度,避免因地表腐殖質不足或太厚,導致菌塘缺少營養(yǎng)來源或土壤溫度過低,出菌個數(shù)減少[4];2)將林地郁閉度保持在0.6~0.8,即林內光照為“七陰三陽”,有一定的散射光,適宜野生菌生長發(fā)育;3)調控菌塘溫度為25 ℃,土壤濕度為28%[1];4)通過覆蓋薄膜、紗布罩、小竹籮等器物預防鳥鼠及昆蟲等有害生物對野生菌的為害[5];5)適時采收,科學留種,即每年4—10月,幼菇露出土表生長2~5 d就可采收,要求每個菌塘每年至少留一個子實體讓其生長老熟[6]。
2.2 建立野生菌市場
由于缺少野生菌市場,貴州野生菌銷售和流通一直處于弱勢,建立野生菌市場有利于野生菌從零散個售到集中供應的轉變。例如,可設立定點小型收購場所和流動收購鮮品站,對接省內外經銷商[7],在野生菌大量上市時期進行及時銷售,穩(wěn)定價格。同時加強野生菌品牌建設,與當?shù)貧v史文化、人文特色相結合,打造具有獨具特色的野生菌品牌,形成品牌效應和影響力,推動“小蘑菇,大產業(yè)”的發(fā)展。1)增強市場體系意識,從政府到企業(yè)再到農戶都需要把野生菌資源保護和開發(fā)利用放在當?shù)匕l(fā)展的重要位置,建立市場體系意識[8],形成規(guī)范性的市場交易氛圍;2)加大野生菌市場基礎設施投入,包括倉儲保鮮設施、配送物流系統(tǒng)、產品加工和質量檢測設備等,建立倉儲保鮮中心、配送中心、加工中心、質檢中心[9]。
參考文獻:
[1] 趙健生,吳桂芳.野生食用菌松茸的保育促繁技術[J].云南農業(yè),2011(12):15.
[2] 王志和,蘇開美,段福文,等.松茸保育及規(guī)范采收技術試驗[J].食用菌,2003(1):32-33.
[3] 劉作福,武小花.云南省南華縣野生食用菌流通市場調查、分析與建議[J].林業(yè)經濟問題,2012,32(4):360-363.
[4] 代家澤.野生菌產業(yè)市場分析[J].云南林業(yè),2015,36(2):31.
[5] 熊永生,華蓉,楊璐敏,等.楚雄州野生食用菌產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概況[J].綠色科技,2020(3):188-190.
[6] 戴玉成,周麗偉,楊祝良,等.中國食用菌名錄[J].菌物學報,2010,29(1):1-21.
[7] 吳興亮,卯曉嵐,圖力古爾,等.中國藥用真菌[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1-923.
[8] 圖力古爾.蕈菌分類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
[9] 李玉,李泰輝,楊祝良,等.中國大型菌物圖鑒[M].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