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瓊妍
摘?要:依托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智慧校園充分融合了教學、科研、管理和校園生活,為師生提供了一套智能工作和學習方案。文章分析了智慧校園與智慧圖書館的內涵,探討了智慧校園環(huán)境下的智慧圖書館服務模式,提出了智慧圖書館服務模式創(chuàng)新舉措。
中圖分類號:G25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20)09-0063-03
關鍵詞:智慧校園;智慧圖書館;服務模式
1?智慧校園與智慧圖書館
1.1?智慧校園
智慧校園圍繞信息采集、處理、顯示與推送的全面智能化展開,通過將教學、科研、教輔等相融合,有效解決校園管理中的人力資源不足、信息更新滯后、“信息孤島”和設備冗余等問題,根本目的是實現資源優(yōu)化配置和信息共享。其以物聯網、云計算技術為核心,以各個部門的應用服務系統為載體,構建了一個集工作、學習和生活為一體的智慧化網絡平臺。
1.2?智慧校園信息門戶
智慧校園信息門戶平臺是校園文化建設和網絡建設的集中體現,集辦公、管理與服務于一體,以信息統一為基礎,以資源融合為關鍵,以溝通協作為應用,以信息集中化、溝通實時化、辦公一體化、應用桌面化、管理精確化為根本目標的綜合性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平臺。訪問智慧校園信息門戶權限范圍內圖書館的所有資源,用戶僅需登錄身份認證賬號即可[1]。
1.3?智慧圖書館
目前,智慧圖書館的定義在我國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定論,但基本看法應該是一致的。筆者認為,智慧圖書館是數字圖書館服務和功能的進一步升級優(yōu)化,主要是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如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將圖書館館藏資源、數字資源、用戶數據等圖書館泛在服務管理模塊集成起來,構建為一個面向大數據量的、具備事務處理、智能決策功能的圖書館管理系統[2]。
智慧圖書館以資源為基礎,以技術為支撐,以服務為靈魂,以人為核心,以空間為實現條件,各要素之間相互融合,形成特有的管理模式。大數據技術為智慧圖書館的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用戶通過數據挖掘和數據分析,從海量的存儲信息中提取有用的個性化服務信息[3]。智慧圖書館在計算機網絡和服務存儲等軟硬件平臺上建立起來的應用系統,遵循一定的標準和規(guī)范,以數字資源和配套設備為基礎,通過相互關聯、功能互補、數據交換及信息共享等手段,優(yōu)化創(chuàng)新圖書館個性化服務。詳見下頁圖1。
智慧圖書館建設代表圖書館未來發(fā)展方向,是提升服務層次和服務水平的必要手段。智慧圖書館采用一種智慧化管理和服務的新型運作模式,能夠高效、快捷地為用戶提供專業(yè)化、智慧化、個性化服務與管理。
2?智慧校園環(huán)境下的智慧圖書館服務模式探討
智慧校園為智慧圖書館建設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智能平臺與環(huán)境,通過信息門戶與圖書館數字資源、書目檢索系統、圖書館匯文管理系統等子模塊體系的無縫對接,建立了一卡通管理系統與圖書館微信平臺的統一身份認證管理機制,實現讀者借閱數據管理的集成與共享。智慧圖書館遵循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將傳統圖書館的文獻服務、信息服務向知識服務轉變,見下頁圖2。在智慧校園環(huán)境下,智慧圖書館的服務模式也發(fā)生了變化,轉變成基于圖書館人智慧的知識服務模式。智慧圖書館與物聯網相關聯,具有共建共享、泛在服務、互聯互通、用戶感知等特點。
2.1?智慧圖書館服務模式創(chuàng)新的現實依據
2.1.1?智慧校園基礎網絡設施建設。南寧師范大學圖書館有三個校區(qū)的圖書閱覽室(武鳴館待建,忽略不計),借助智慧校園信息門戶網絡建設的春風,實現了圖書館資源整合及通過校園無線網訪問圖書館資源,通過智慧校園信息門戶對圖書館的泛在服務和資源進行整合,實現圖書館管理的智能化、個性化和移動化,提升了圖書館的服務能力與水平。
2.1.2?統一身份認證和數據共享。南寧師范大學圖書館自2015年起開展了微信圖書館、手機圖書館與超星移動圖書館等移動服務。用戶通過移動閱讀技術獲取與利用圖書館提供的資源與服務,使閱讀學習更具針對性、實效性。在智慧校園建設中,用戶數據被統一管理,方便數據共享和數據維護。用戶只需登錄校園信息門戶的統一身份認證賬號,即可集成獲取圖書館的各種資源。
2.1.3?校園卡支撐平臺。學校師生通過線下掃碼或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等方式,綁定一卡通后就能直接在校園網內使用,一卡多用,并通過圖書館匯文管理系統、微信平臺、歌德電子借閱機、超星移動圖書館等與校園一卡通對接。用戶可以憑借一卡通卡號,通過智慧校園信息門戶訪問圖書館數字資源,降低用戶的時間成本,提升用戶體驗。用戶也可以直接在圖書館App、微信圖書館或超星移動圖書館進行相關操作,實現圖書借閱查詢、續(xù)借、預約、委托、薦購、查看通知公告、在線咨詢等多種功能,滿足師生的校園生活所需,推動智慧校園的發(fā)展。
2.2?智慧圖書館服務模式創(chuàng)新
智慧圖書館不是一個機構,而是一種服務模式,智慧校園環(huán)境下的智慧圖書館應利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優(yōu)勢開展更深層次的全新服務。
2.2.1?更深入的信息傳遞服務。智慧圖書館根據用戶的信息需求,可將傳統的原始文獻傳遞轉變?yōu)樾畔鬟f和知識傳遞。為了幫助用戶快速查找、獲取與利用信息資源,圖書館可按專題對已收集的文獻信息進行深層次的情報分析與加工,形成有針對性的信息指南;也可按用戶的信息需求對文獻信息進行科學整理、加工,形成諸如“綜述”“述評”“研究報告”之類的信息產品以及各種特色信息包[6]。
2.2.2?拓展基于Web、手機智能終端的移動個性服務。圖書館傳統泛在服務方式主要表現為圖書采購與典藏,圖書續(xù)借、委托、預約、薦購以及后來發(fā)展起來的館際互借、文獻傳遞、科技查新與學科服務等。隨著互聯網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普及,用戶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為都發(fā)生了變化,用戶通過計算機終端或手機智能終端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圖書館的個性化服務,獲取所需的特定信息,提高工作效率。面對用戶日益變化的信息需求,圖書館應主動挖掘用戶的信息需求,順應用戶的信息行為,豐富圖書館泛在服務,使圖書館信息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其服務方式主要表現在:一是建設圖書館的Web站點,通過站點主頁系統為用戶提供包括書目信息、圖書館信息、在線閱覽、查詢及檢索服務。二是利用數據庫和檢索功能為用戶提供多途徑便捷有效的網上查詢服務。三是利用交互式傳輸功能為用戶提供館際互借等服務。四是通過網絡接受用戶的咨詢請求,提供網上借閱和參考咨詢服務。五是通過手機、iPad、kindle、MP3\\MP4等移動終端設備,為圖書館用戶提供檢索、下載及在線閱讀數字資源,實現圖書續(xù)借、委托、預約、薦購等功能。六是利用信息跟蹤功能廣泛收集網絡信息資源中的科研動態(tài)、研究成果和方法等信息,為科研工作者提供網絡導航和專題庫服務。
2.2.3?突破時空限制,開展多元化閱讀服務。圖書館不僅要向讀者提供各種信息服務,還需突破時空限制,開展諸如信息交流、文化休閑等多元化閱讀服務。智慧圖書館是信息文化交流中心,要努力為讀者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推廣各種文化宣傳活動;開展多元化閱讀推廣活動,滿足讀者需求,如開展豐富多彩、寓教于樂、健康文明的讀書月活動,舉辦電影欣賞、音樂欣賞、美術展覽、英語沙龍、專題講座、信息檢索大賽或詩歌朗誦比賽等,密切讀者與圖書館的聯系。
2.2.4?分析用戶需求,開展個性化學科服務。智慧圖書館使更多的館員從簡單而繁瑣的業(yè)務工作中解放出來,擁有更多的時間開展個性化學科服務,拓展圖書館的主動性業(yè)務。智慧圖書館以數據挖掘技術為支撐,對圖書館館藏資源、數字資源與智慧校園信息門戶進行數據關聯與情報分析處理,進一步提高了圖書館的服務與管理水平,為本校師生提供移動化、智能化、個性化的學科服務,滿足廣大師生的教學與科研需求。
3?智慧圖書館服務模式創(chuàng)新舉措
我國智慧圖書館建設依靠較大的投入、先進的技術、豐富的資源,使圖書館的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但智慧圖書館服務模式創(chuàng)新仍然是一個不斷實踐的過程。
3.1?實體館與虛擬館相關聯,提高數字化圖書館管理水平
智慧圖書館建設的基礎和關鍵是圖書館后臺數據庫標準化、規(guī)范化建設。在智慧校園建設中,圖書館要想成為校園信息傳播交流中心、教學科研服務中心、決策咨詢參考中心、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和素質教育的重要基地,就要加強圖書館基礎設施、文獻資源、服務體系、管理體系、學科體系、人才隊伍、文化體系建設,以學校重點學科、優(yōu)勢學科文獻資源為特色館藏,將傳統紙質文獻與數字資源相結合,創(chuàng)新圖書館智慧服務模式[7]。
3.2?實現圖書館的信息化管理
智慧圖書館又有“無墻圖書館”之稱,突破了傳統圖書館服務模式的壁壘。因此,圖書館要進一步優(yōu)化信息化管理,為廣大師生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聽環(huán)境,師生不僅可通過移動智能終端瀏覽圖書館館藏圖書信息,還可瀏覽已購買或使用的數據庫多媒體信息,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3.3?建立一支訓練有素的數字化圖書館專業(yè)技術人員隊伍
美國圖書館學專家邁克爾·戈曼指出,一支訓練有素、知識淵博的圖書館員隊伍是圖書館建設煥發(fā)蓬勃生機的重要資源。人才是立館之本,人才隊伍建設可以促進智慧圖書館發(fā)展。圖書館人才隊伍建設必須以知識服務轉型為前提,實施更貼近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學科化信息服務,更好地體現智慧圖書館的服務價值。
4?結語
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的圖書館五定律指出,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在智慧校園建設帶動下,圖書館必須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建設全面感知、高度智能、互聯互通的智慧圖書館。電子化、數字化及資源共享已成為當代圖書館的發(fā)展趨勢,圖書館應堅持合理性和實用性的原則,借助智慧校園建設的東風,推動智慧圖書館由“資源數字化”向“服務智慧化”模式轉變。
參考文獻:
[1] 田梅.基于關聯主義學習理論的智慧圖書館服務模式構建[J].圖書館學研究,2014(19):66-67.
[2] 李玉艷.智慧校園平臺下的圖書館學科服務創(chuàng)新模式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3(7):75-76.
[3] 高媛.基于大數據分析技術的智慧圖書館[J].農業(yè)圖書情報學刊,2018(6):190-192.
[4] 田麗.智慧校園環(huán)境下的校園一卡通建設[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5(1):532-533.
[5] 林平.借力“智慧校園”提升圖書館服務能力[J].圖書館學刊,2015(9):100-101.
[6] 吳旻瑜.“互聯網+”校園:高校智慧校園建設的新階段[J].遠程教育雜志,2015(6):11-12.
[7] 陳靜榮.基于信息技術的智慧圖書館的構建和發(fā)展[J].農業(yè)圖書情報學刊,2017(4):49-51.
(編校:崔?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