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迎春
摘要:民生,簡而言之,就是人民的生計與生活。伴隨著歷史的變遷和時代的進步,民生問題的具體內容也隨之相應地發(fā)生著變化。在當今社會,民生不僅僅包括物質,還有精神層面的需求。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只有進行了有效的傳播,才會真正滿足大眾精神層面的需求。當下,法治新聞報道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大環(huán)境下,更應擔當起這一重任。
關鍵詞:法治新聞:民生力量:發(fā)展趨勢
民生問題與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是黨委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的問題,同時也是新聞媒體密切關注的問題。法制專業(yè)的生命力在于“法”,法制也是其不可替代、生存發(fā)展的中心。近年來出臺大量的法律、政策、法規(guī),與民生息息相關,對這些惠民的消息用百姓能理解的語言做出及時、全面、權威的解釋,是法制專業(yè)欄目的責任。法制新聞應該牢牢把握政法主流媒體高揚的旋律,注意將報道選題與民生同步契合
一、法治新聞報道的作用
1.增強法制媒體的民主性和權威性
法制新聞的出現(xiàn)是為了更好地讓人們了解更多更全面的法律知識,所以對于法制新聞的報道內容上要注重貼近民生,并且保持自身的權威性。承擔起在法治建設中的重任,并且在新聞進行編輯整合之時要結合好社會各方的關系,分析其中利弊,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關注度,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增強法制媒體的權威,合理改善法制新聞報道的方法。
2.從法律視角著手,進行客觀報道
在報道新聞時,要以具體的法律事實為準繩,從法律視角分析問題、把握信息,站在中立、客觀的角度看待問題。對于大眾關注的案件,既要從案件事實著手,還要嚴格遵循司法理念,將司法正義和公平理念貫穿其中。同時摒棄不符合司法理念、法治精神的報道內容,對公眾進行正確的引導。在報道時,要避免為了營造生動的情境而使用帶有感情色彩的詞,法制新聞報道絕不能先入為主,妄加評論案件,違背新聞報道的中立原則。
二、提升法治新聞民生力量的策略方法
1.提升品質,內容為王
好新聞要學會“講故事”,更適合于社會道德觀念、社會傳統(tǒng)和社會風尚等較為日?;膱蟮李}材;要有問題意識,通過問題反映和探討,回應社會關切,發(fā)揮傳媒的社會協(xié)調功能;要趨新、求新,捕捉新事物、新現(xiàn)象、新動態(tài),進行深入解讀,滿足公眾需求;要植根人民,讓群眾唱主角,關注民生、反映民生、服務民生,讓報道為老百姓喜聞樂見,激發(fā)共鳴。
例如,寧夏法治報的辦報宗旨是“法治視野,民生情懷”。做好法治新聞報道,在關注新聞的地域性格外重視,雖然法律條文是一樣的,但因地域、生活習慣、人際關系的不同,讀者關心的法律熱點也是不同的。就寧夏而言,可以側重經濟發(fā)展帶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以與公檢法司聯(lián)合推出“記者駐警營(派出所、刑警隊)、記者駐法庭(人民法院庭室)、記者駐街區(qū)(街辦司法所、社區(qū))”等活動,使駐點記者能在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新聞,及時采訪,隨時更新事件進展。
2.法治普法,讓法律走進百姓生活
怎樣才能使法律真正走進老百姓的生活?筆者以為,帶著問題解疑釋法,相當于和老百姓面對面說事講法,收到的效果也會事半功倍,報紙的教育作用也更好。這兩年社會上出現(xiàn)的各種違法集資使許多人上當受騙。例如,陜西日報的報記銳發(fā)現(xiàn)這一問題,經過深入采訪,通過講理說事釋法,及時推出了《法律不保護,政府不買單,風險自己擔》的報道,許多當事人看到后吃驚之外,面對非法集資的利益誘惑更多了一種理性。這篇報道的題目也成了不少政府部門和司法機關處理此類問題的規(guī)則和勸說的理由。
針對問題說事釋法,使不少對法治新聞不看、不問的讀者漸漸回歸,甚至主動找到記者反映問題,提出建議,提供線索,密切了與人民群眾的聯(lián)系和相互認知的感情。隨著城鎮(zhèn)化建設的加快,尤其是進城人口的日益增多,社會調查顯示,不少人房買了,入住了,孩子要上學了,卻遷不了戶口。什么原因呢?經過大量采訪,記者才搞清楚這樣一個問題:開發(fā)商蓋樓時,必須到所在地的公安機關登記注冊,還要按規(guī)定繳納一定比例的費用,住戶才能辦理戶口。就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許多人都忽略了。記者很快寫出了《蓋樓不注冊,戶口遷不了》的報道,令不少人長出了一口氣。
3.聚焦社會熱點,探索法治事件的社會意義
黨報作為主流媒體,應該正確引領社會輿論導向,反映社情民聲,聚焦社會熱點。關注社會熱點,堅持做到不浮于事件、案件表面,更注重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熱點背后的熱點,使法治新聞更有深度、有厚度、有力度。堅持正確輿論引導,引領社會進步,積極主動踐行黨報的社會責任。針對社會熱點,講清事件原委,闡明因果關系,揭示其本質,追蹤和探索法治事件的社會意義。
例如,陜西日報2017年9月刊登的《新規(guī)出臺,能否解開共享單車管理的“結”》,提出共享單車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從法律的角度建議:將共享思維融入政府管理模式,“多方共治”形成政府、企業(yè)、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治理的局面。
三、結論
目前,法治新聞建設不僅具有傳播知識的作用,更具有一定的社會職能。法制新聞建設要有所發(fā)展,就要學會與時俱進,使傳播更前衛(wèi),更關注民生內容,在題材上大膽創(chuàng)新,不要將素材局限于個別案件,而要積極探索新的領域,取得新的突破,從而推動我國法治新聞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