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發(fā)山
立夏這天,河洛地區(qū)有很多習(xí)俗,比如餞春迎夏、嘗新、斗蛋、吃雞蛋、吃五色飯、祭火神等等,而最有趣的習(xí)俗,莫過于“立夏稱人”。這個習(xí)俗由來已久,據(jù)說還跟阿斗有關(guān)系。
相傳三國時劉備要出征,帶著阿斗很不方便,就把阿斗由趙子龍護送去吳國,交給孫夫人撫養(yǎng)。到吳國時正好是立夏節(jié)。孫夫人一見白白胖胖的小阿斗,非常喜歡。但孫夫人也有顧慮,畢竟自己是后娘,萬一有個差錯,不僅夫君面上不好交代,在朝廷內(nèi)外也會留下話柄。于是孫夫人想到,今天正是立夏。用秤把阿斗在子龍面前稱一稱,到翌年立夏節(jié)再稱,就知道孩子養(yǎng)得好不好了。從此,孫夫人精心照管阿斗,次年立夏都稱一次體重,書告劉備,以表心跡。
傳說中立夏稱人會給劉阿斗帶來福氣,所以,人們也祈求上蒼能給他們帶來好運。故立夏稱人也是祈求健康長命。據(jù)說,這一天稱重后,整整一夏,人們都不再懼怕炎熱,不會消瘦,如果沒稱體重,沒準兒就疾病纏身了。與上年相比,若體重增,稱“發(fā)?!?體重減,謂“消肉”。事實上,古人立夏稱人,主要是為觀察夏天的身體變化和保健的需要。這是因為進入初夏,疫疾容易流行,老弱幼兒又有不能適應(yīng)炎熱酷暑之癥,俗稱“苦夏”。古書中有這樣的說法:立夏日,懸大秤,男婦皆稱之,以試一年肥瘠。
康家備有一桿大秤,專門立夏稱人。到了立夏這天,方圓左近的人就不約而同來了。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六日,即立夏這天,康家莊園門口又聚滿了人。這年司秤的人又是康百萬──大伙兒都是沖著他來的,他不出面也不妥,再說,他也樂意干這個事。遇到未出閣的大姑娘,康百萬一邊打秤花,一邊說,“一百零二斤,員外人家找上門”,或“今年體重九十八,來年嫁到富翁家”;遇到小孩子,則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遇到年輕人,康百萬會說“一百三十五,一輩子不受苦”,或“一百四十三,一生不愁吃和穿”;遇到老人,說辭又不一樣,“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或“今年一百零八,活到孫子當(dāng)大”……一句話,把來人說得眉開眼笑,心情舒坦。立夏稱人輕重數(shù),秤懸梁上笑喧閨。說的就是立夏稱人稱的是體重更是心情。
這一天,鞏縣知縣張可標也來了。
康百萬看到知縣大人光臨,忙拱手相迎,熱情招呼:“不知大人光臨寒舍,有失遠迎,失敬失敬?!?/p>
張可標看了看秤前的人群,說:“本官也是人,也有一顆童心啊?!?/p>
康百萬說:“大人,您這是與民同樂?!笨蛋偃f知道,張可標有跟自己一樣的心思:對于那些體重減少者,事后派人暗中調(diào)查,若是家里日子捉襟見肘,糧食不夠吃,則會減少地租或是給予救濟;若是衣食無憂體重下降者,會安排醫(yī)生上門診治。
張可標雖是知縣,從沒架子,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當(dāng)?shù)啬信仙贈]有不認識的。圍觀的人紛紛讓路,讓他先稱。張可標知道推辭也沒用,忙雙手抓住秤鉤吊了起來??蛋偃f趕緊去看秤花:“大人一百二十八,掙的銀子都顧不上花?!?/p>
張可標雙手脫鉤,哈哈大笑:“康掌柜說的是,家里種的有地,有糧食吃;官府給發(fā)放官服,本官還要銀子干什么?”
兩個月后,河南巡撫田文鏡微服私訪,調(diào)查知縣張可標的政績,首先走訪了康百萬??蛋偃f是當(dāng)?shù)氐拇髴?,他的話有一定的可信度?/p>
康百萬說:“張大人體恤民情,勤政務(wù)實,與老百姓一起修城池、筑河堤、架橋梁、建書院、修縣志……可以說是百廢俱興?!?/p>
“真的是這樣?”田文鏡皺著眉頭說。
康百萬說:“今年立夏稱人,張大人128斤,他去年的體重是138斤?!?/p>
田文鏡知道河洛地區(qū)“立夏稱人”的習(xí)俗,說:“今年稱人,鞏縣‘發(fā)福的多,還是‘消肉的多?”
康百萬說:“今年稱重的人,大多都‘發(fā)福了,因為這幾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收成好,大家不愁沒吃的了?!?/p>
田文鏡通過進一步走訪,證實康百萬所言不虛,而且張可標在全縣推行“官紳一體當(dāng)差、一體納糧”的政策。田文鏡匯報到朝廷之后,雍正非常滿意,因為這政策在雍正還是親王的時候就開始琢磨了,于是,先是在河南推廣,繼而全國,贏得了大多數(shù)老百姓的叫好。
此后,鞏縣縣衙的官員,到立夏這天,有的樂于到康家稱重,有的不敢去稱重。凡是“消肉”的,大多都得到了提拔;凡是“發(fā)福”的,不少給免了職。
選自《小說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