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婧婕
摘 要:2019年新發(fā)布的教育部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選錄了鐵凝在1982年發(fā)表的短篇小說《哦,香雪》,作者用細膩詩意的筆觸為我們塑造了一群鄉(xiāng)村少女的美好生命形態(tài)。新教材的“學習提示”中提到,要從“青春的價值”角度來思考作品的意蘊。因此,本文將從“香雪”、“香雪們”身上尋覓青春力量。
關鍵詞:香雪;鐵凝;青春;遠方
鐵凝的短篇小說《哦,香雪》以一個北方偏僻小山村“臺兒溝”為敘述背景,講述了一群以香雪為代表的鄉(xiāng)村少女與每天只停留一分鐘的火車“碰撞”所帶來的生活波瀾。2019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首次選錄了《哦,香雪》這篇小說,并安排于必修上冊第一單元,單元提示中提到“學習本單元可從‘青春的價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蘊”。那么,《哦,香雪》對于當代學生的青春價值是什么呢?下面,筆者將通過解讀“香雪”和“香雪們”來尋覓“青春的價值”。
一、“香雪”的追求勇氣
香雪雖然是個普通平凡、膽小害羞的鄉(xiāng)村女孩,但是卻也有著突破自我、向往遠方的勇氣。首先,作者在香雪和其他姑娘對于“火車”的不同關注點中埋下了香雪突破自我的種子。當火車來時,鳳嬌的關注點在于“婦女頭上的金圈圈”和“比指甲蓋還要小的手表”,而香雪的關注點是在“行李架上一只普通的棕色人造革學生書包”;和火車乘客做起買賣時,其他姑娘換了發(fā)卡、香皂,甚至“會冒著回家挨罵的風險”去換紗巾和尼龍襪,而香雪會跟火車乘客打聽北京的大學、“配樂詩朗誦”,甚至用娘親好不容易攢下的四十個雞蛋去換一個自動鉛筆盒。作者有意凸顯了香雪和其他姑娘的不同,可能是因為香雪是臺兒溝唯一考上初中的人,這個“唯一”賦予香雪形象更深的含義——在知識的溫潤下覺醒且向往遠方知識世界的先行者,這也成為了香雪對新事物從害怕到接受心理轉變的契機。就像文中說到“如果說跑的時候她還有點猶豫,那么從車廂里送出來的一陣陣溫馨的、火車特有的氣息卻堅定了她的信心”,這種“溫馨的”、“特有的氣息”就像是來自遠方世界的呼喚,一聲聲地在鼓勵著香雪突破自我,勇敢追求。
其次,如果說作者在前文為香雪突破自我行為埋下伏筆,那么在“夜行”這一情節(jié),就明顯地發(fā)展了人物性格,我們通過環(huán)境變化和香雪的心理語言能明顯地感受到香雪突破自我的心理動態(tài)變化。當香雪手握鉛筆盒,初踏上這條黑幽幽且寂靜得會讓人聽見心跳聲的山路時,香雪害怕極了。這時一輪滿月的升起,照亮了“寂靜得山谷”、“灰白的小路”,這時的香雪端起自動鉛筆盒仔細揣摩,她在皎潔的月光下看清了鉛筆盒就像看清了自己模糊不定的心,然后她站了起來,感覺到周圍的環(huán)境似乎褪下了獠牙的面孔,一切變得柔和起來,她無法用言語描繪這樣的奇妙,這還是養(yǎng)育了她的大山嗎?一切像是嶄新的,煥發(fā)著不同的親切氣息。香雪雖說讀過書,但知識水平有限,她不知道該用什么樣的語言來形容自己心靈上的重生與震撼。在回歸路途中,香雪又躊躇了,該怎么和娘親解釋這今天的一切呢,從不騙人的香雪決定騙一騙娘親,讓她知道這個筆盒的價值可比芝麻糖大多了,想通了的香雪伴著小溪的歌聲向隧道“沖”了過去。作者充分調動了環(huán)境的作用,用大量的筆墨細膩地描寫了香雪從害怕、猶豫到接受、堅定再到篤定的心理變化過程。在香雪的心里,鉛筆盒除了知識的象征,更成為了一種信念與力量,這種信念支撐著她突破了原本害怕、膽小的自我,也讓我們看到了隱藏在她內心深處一種執(zhí)著堅毅的追求——她渴望遠方,渴望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這種勇氣是笨拙、盲目的,但這不正是青春年少的一種體現(xiàn)嗎?在舊我中突破,或許我們對香雪的最大動容來源于此。
二、“香雪們”的青春價值
該篇小說被教材編者安排在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的必修上冊,對應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高一學生正當青春年少,處于審美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在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時代,青少年能通過各類渠道來獲取他們想要知道的信息知識,而這與封閉在小山村中渴望去往遠方的香雪恰恰相反。我想,陌生而遙遠的香雪勢必能喚醒學生純凈的情感世界,讓他們感受到另一種青春的美好與純真。
小說著重塑造了“香雪”這一人物形象,她的性格在作者細膩的筆下得到動態(tài)的展現(xiàn)和轉變,她突破了膽小害怕的性格本質,變得更勇敢堅強,成為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文明碰撞間敢于追求“遠方”的先行者代表。但同時,香雪和小說中其他的姑娘的相處也讓我們感受到了青春和生命的美好。當香雪在夜行路上摸索前進時,臺兒溝的姑娘們也在尋找著香雪。當香雪歸來看到這群姐妹是種什么樣的心情呢?“面對嚴峻而又溫厚的大山,她內心升起一種從未有過的驕傲”?!皣谰钡氖撬幍穆浜筘毟F的生活環(huán)境,而“溫厚”則是對大山里特有的一種純真情誼。臺兒溝的姑娘們是一個群體,他們有著鄉(xiāng)村姑娘共有的純真和樸實,以及對遠方的共同熱愛與向往。她們滿懷善意地去觸摸未知的新世界,在文明落差間的心靈風景也是那么的美好,就如鐵凝自己說過,“世上最純潔、美麗的情感就是少女的夢想。盡管它幼稚、虛無縹緲、甚至可笑,盡管它也許是人性中最為軟弱的部分,但同時也是最為寶貴的一種情感”。雖然姑娘們偶爾會有些拌嘴和小沖突,但我們仍會被他們之間的情誼所打動,“山谷里突然爆發(fā)了姑娘們歡樂的吶喊”。她們是大山的子民,帶著大山的淳樸與自然,但一列列火車的駛來,讓她們心騷動起來,不再甘心將自己的青春深藏于大山。她們帶著熱情、淳樸、潑辣,伴著堅強、向往和勇氣,帶著大山賦予的一切美德,勇敢執(zhí)著地向遠方邁進。作者關注的不單是兩種文明的碰撞,更是一種生命形態(tài)的美好展現(xiàn),所以在她的筆下一切都變得柔和起來,充滿詩意的氣息,平淡中又有一種震撼。
從“青春的價值”這一角度出發(fā)解讀文本,筆者更希望學生能看到另外一種青春,在喧鬧的現(xiàn)代社會中沉下心來,讀一讀那個年代、那個環(huán)境、那些人的那些青春事兒,與人物對話,與時間對話,理解人物背后的象征涵義,感受青春的美好,不負年少,奔走遠方。
參考文獻
[1]陳雙雙.被崇高化的香雪——重讀《哦,香雪》[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7(11).
[2]畢光明.文明落差間的心靈風景[J].名作欣賞,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