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愷寧 趙坤龍 宋妍
摘要:“運河文學”由倫海在其198Z年發(fā)表的文章《劉紹棠的“運河文學》中首次提及,這類文學以大運河為發(fā)生背景、歌詠主體或報告對象,敘寫在大運河哺育下成長起來的深受運河文化熏陶的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表達對大運河的情感態(tài)度,撰寫運河的生存狀況。代表作家有劉紹棠、蔡桂林、曹詔亮、劉祖慈、徐則臣等。他們作品展現的運河形象各有特點,但總體表現出某些一致性。首先,由大運河本身的特質決定的形象特點,包容萬象、兼具溫軟和雄壯、是悠久歷史的見證者等;其次,大運河“父親河”的形象塑造國人的文化性格和精神氣質;最后,大運河是城市的建造者,文化的孕育者。
關鍵詞:大運河;文學形象;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12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0-0009-02
一、前言
一條河有了遠方,就有了生命。運河,以“運”之名,將人、物搖蕩著送向或有或無的目的地,也送向另一個天地?;厮萑祟悮v史,最早的文明莫不依托大河萌生。而中國大運河的開掘,潛藏了人們對遠方的期盼,搭起中國河網的經絡,構建走往天南地北的通路,帶來有別于農耕文明的生活因子,催生出新的文化性格。可見,中國大運河不僅是河流,還是一部國人活動史,是中國歷史的見證者,與人緊緊地交織。“一條河活起來,一段歷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雹傺芯吭谶\河哺育下生長起來的作家的運河文學作品,研究他們眼光中文學化了的運河和運河人無疑是發(fā)現運河意義,使“一條河活起來”的最好途徑。
目前,學界對運河文學的研究按對象和內容主要分為三類:(1)針對單一作家、有限作品的靜態(tài)文學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劉紹棠鄉(xiāng)土小說研究》《“運河文學”奔流至此——評劉風起的長篇小說<永遠的大運河>》;(2)以文學研究為底本,突出工具性,兼而延展研究與之相關的地理文化、文化旅游、課程開發(fā)等,如《給運河訂制一條“文學之旅》《劉紹棠小說的燕趙文化精神》;(3)從某點著手,整體論述闡析運河文學體系,如《“運河文學”的理論框架》??傮w上,運河文學的研究普遍缺乏以聯系、動態(tài)、綜合的視角對當代運河文學作品進行觀照的研究意識。
此外,作為文學作品,文學分析、藝術賞析這方面的研究還很不足,其中最欠缺的是對于運河形象的綜合梳理與論證。大運河對人們思維、性情、習慣多方面的熏陶,在漫長的時間洗滌中不斷深化,最終呈現為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這種文化被許多文人墨客用真情記錄于紙上,這種記錄不僅僅保留了運河文化,更凝聚了一種情感的力量。大運河也由實體化為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形象意境,給人以精神上的沖擊。本文便以研究這群文人墨客的代表劉紹棠等人的運河文學書寫來概括與論述當代的運河文學形象。
二、運河文學概述
1982年,倫海發(fā)表《劉紹棠的“運河文學”》一文,初次提出“運河文學”的概念。該文還指出“劉紹棠的‘鄉(xiāng)土文學是地地道道的‘運河文學”,②奠定了劉紹棠“運河文學領導者”的地位,同時也劉紹棠因其“不主張云游四方,泛泛而交,因而不離熱土,眷戀鄉(xiāng)親”,而是“是不愿舍近求遠”、“在自己的生身之地打深井”的態(tài)度,④他所創(chuàng)作的運河文學作品多以京東運河一帶農村生活為題材,格調清新淳樸,鄉(xiāng)土色彩濃郁。
而后,參差多態(tài)的運河文學作品接連涌現。蔡桂林的《千古大運河》,以其四次走完大運河全程的經歷與八年潛心研究大運河歷史的辛勤寫就;徐則臣的《北上》講運河歷史、運河文化、運河精神盡數糅雜,匯成一條河流與一個民族的秘史;劉祖慈的《我們是大運河的子孫》詩集直白高亢地描繪恢弘磅礴、南北貫通的大運河形象;運河散文學派的開創(chuàng)者曹詔亮,其著作《鄉(xiāng)土情深臺兒莊》以獨特的民間視角、平實洗練的語言創(chuàng)作出具有明顯現實主義特征和地域特征的大運河形象。
三、運河的文學形象
作家筆下的運河形象,既在燕趙、齊魯、江南等不同區(qū)域文化的影響下呈現出多樣性,又蘊含著一些普遍共性。
(一)歷史變遷的見證者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運河河畔不缺國家興亡的故事,從夫差到隋煬帝,到陳后主,從明到清,無一例外。哪怕是曾自詡天朝上國、坐擁千里江山的清朝,最后也因落后的國家意識,剛愎自用,落后他國千丈里,最終滅亡。運河濤濤,無力而又心痛地注視著這一切,見證著被它所滋養(yǎng)的運河兒女的身世浮沉。
軍人作家蔡桂林基于歷史資料,書寫與大運河擦肩而過的匆匆歷史。《千古大運河》從描繪春秋戰(zhàn)國開挖“泰伯渠”落筆,寫到吳艘越舶亙天來;從秦皇漢武順水推兵、大河流火,寫到隋煬帝開鑿運河下揚州;從汶上老人嘔血數斗,寫到清代的老河工們前赴后繼……三千歷史盡收筆底,數百位人物躍然紙上。
直奉戰(zhàn)爭在《蒲柳人家》中呈現為“張作霖的隊伍跟吳佩革的隊伍隔著北運河開仗,炮火連天,一個炮彈炸了個大坑”④的生動記載。至于《狼煙》、《孤村》、《二度梅》等其他運河文學作品,劉紹棠則將鏡頭對準了文革、北伐、京東人民暴動事件、抗日和反右派等背景中下的奮斗不止謀生存的普通百姓,為生生不息的“普通人”唱響了頌歌。
曹詔亮的《鄉(xiāng)土情深臺兒莊》自然不會錯過“臺兒莊大捷”這段歷史:據當地人回憶,在震驚中國外的臺兒莊戰(zhàn)役中,日本兩個師的兵力曾在這個方圓不足十平方公里的小城與我軍血戰(zhàn)十六天,致使尸橫遍野、城無完城。戰(zhàn)況最激烈的時候,日軍的鐵盔、手榴彈的木柄碎片甚至塞住了運河的水流,運河水也被鮮血染紅。
徐則臣則將目光投向了陸上交通取代水路交通的景下,大運河跑船行業(yè)日漸衰落的命運。他在《北上》中寫道,蘇州邵常來遵從祖訓,堅持把跑船的家業(yè)繼承下去,兒子邵星池卻決意打破這一“傳統(tǒng)”。邵常來只能無奈地為自己即將出手的船,為邵家即將放棄的家業(yè)——跑船而深深的痛苦。邵家父子因家傳“傳”或“不傳”而產生分歧,是運河不“運”后跑船人生存歧路的真實寫照。
(二)精神性格的塑造者
蔡桂林《千古大運河》指出,大運河正是華夏民族百折不撓精神的載體。從泰伯的“第一筐土”開始,運河子孫承續(xù)起大禹治水的不懈精神,書寫中華民族自覺改天換地滂然沛然的樂章。運河從此見證著華夏民族開始擺脫自然、重新安排山河、重新排列“人”在自然中的位置的精神轉變;并證明中華民族開始懂得抓住自身命運的韁繩,攥緊時代的流速去開創(chuàng)屬于人的嶄新紀元。
大運河在劉祖慈《我們是大運河的子孫>中,同樣傳遞著希望的火苗:即使大運河承載著“古代配軍的遺恨”,詩人依舊堅信可以用白洋淀邊那亙古不變的蘆葦,編制席墊、依舊可以制作葦哨;那訥言堅毅的老纖夫雖然逝去了,但他們的后人還有著錚錚的脊梁;那杭州的雷峰塔雖然已經倒塌,但流淌不息的運河,正如運河子孫的信念一般,永無斷絕之日。
而在戰(zhàn)火遠去,風平浪靜的日子里。運河邊子孫的生活充滿了情趣。他們知曉如何欣賞土琵琶,知曉黃河的故事,會歌唱新的大風歌,喜在南湖泛舟。在劉祖慈的筆下,這是一群生于運河又親于運河,知曉運河何時何處富有詩情畫意,并且懂得如何把玩它的子孫。
運河對人的生命和精神哺育不僅停留在受者本身,而且還輻射到后代子孫,抵過時間的消磨,始終在代代相承中留有痕跡?!侗鄙稀分械娜宋镏x望,起初只是為了賺錢而決定一檔大運河節(jié)目,卻在制作的過程中投注了感情,不惜冒著風險,故地重游,來到了祖上所在的淮安,親自丈量領略這片土地上的每一截運河。
(三)城市的建設者
人類文明最早都誕生在大河河畔,主要是因為河畔土地的、氣候、水源,適應農耕生活的需要。而人工開鑿的京杭大運河,因其而興盛繁茂的城市,大多是源于南北商業(yè)、文化往來交往。
徐則臣《北上》中書寫的淮安城,因其地處黃河、淮河的交匯處,明清時期“漕政通乎七省”漕運總督駐節(jié)于此,淮安成為全國漕糧運輸中心、稅務征集中心。政治經濟地位的凸顯帶動了城市發(fā)展,塑造出“淮郡三城內外,煙火數十萬家”的城市景觀。
曹詔亮在他的《鄉(xiāng)土情深臺兒莊》中提到,據《嶧縣志》記載,臺兒莊自萬歷三十二年河道通暢,屋宇云集,商賈云集,成為商品經濟十分發(fā)達的大都市,造就了“十里港灣不夜城”。改革開放以來,本著“運河古城、時尚生活”的城市發(fā)展定位,臺兒莊以大運河為依托,將護城河改建為縈繞城池的環(huán)城河,構筑城區(qū)內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河流網絡。如今,臺兒莊還積極恢復建設運河古鎮(zhèn),開發(fā)臺兒莊大戰(zhàn)遺址,完善南水北調泵站,將臺兒莊打造成“以船代步”、“新城鎮(zhèn)水鄉(xiāng)交融”的秀美生態(tài)城市。
四、結語
大運河一遍遍被鋪寫在紙上,和黎明百姓、煙火生活、花鳥魚蟲重重疊印、暈染相織,其形象反倒半遮而有些朦朧了,本文便暫將那其他的一切輕拂到一邊,且來認清這作為背景與底色的大運河的形象。
通過研究作家作品可以發(fā)現,水作為河的本質,柔化萬物;“流”作為河的本能,不止不息;“運”作為運河的獨有特質,彰顯蓬勃活力的因素……大運河本身的存在形式就直接賦予了它包容萬象、兼具溫軟和雄壯的文學形象特點,其滄桑的閱歷還使之成為中華悠久歷史的見證者。運河“運”的特質注定會將勇敢、探索的因子注入運河人的血液,塑造他們樂觀砥礪、前行不止的文化性格,因此作品中大運河“父親河”的形象亦呼之欲出。河流與人、文化的相伴從來都是毋庸置疑的,運河提供生存與建設的環(huán)境,成為城市最本質上的建設者。本文選擇劉紹棠等具有代表性和差異性的當代運河文學作家作為研究代表,他們的作品或直白或隱現地、共同而普遍地呈現出這樣的運河形象。
和其他運河文學研究相比,本文選擇了整個當代范疇內的運河文學代表作家與作品為研究對象,因此能夠聯系、宏觀、動態(tài)地深入剖析總結不同時代、背景的作者筆下的運河形象,捕捉其共性,完成一個規(guī)模較大的梳理分析、定義性質的研究。同時也能更全面地把握不同作家對運河形象的看法,發(fā)現差異性,展現運河文學的多樣性和多樣美。不足之處在于,由于篇幅、資源、時間的限制,不能對浩繁的作品進行通讀和部分精讀,從而進行更深入的運河文學形象剖析。
★基金項目:揚州大學校重點項目《中國當代文學中的大運河形象研究》,課題編號:X20190003。
注釋:
①徐則臣北上[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8.
②倫海,劉紹棠的“運河文學”[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82 (03).
③孟繁華.當代作家談創(chuàng)作[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4 (41).
④劉紹棠.蒲柳人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8. 32.